红楼梦解读人物(红楼梦女性人物赏析)

喜荣华好,恨无常到---贾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贾元春,贾政长女,王夫人所出,宝玉的嫡亲姐姐。

   小说一开始,元春就已入选进宫了,后来又封为贵妃,作为代表皇室的一个成员,她在贾府中是处于特殊的最高位置上。对于元春一次完整的描写就是她作为贵妃 回家省亲。省亲与其说是对元春性格的刻画,不如说它是贾府极盛时光景的最重要的一笔刻画,它把贾府的荣华富贵推向顶峰,而元春恰是这一家族光荣的象征。省 亲表面上为着叙天伦之乐,但实际上却揭露元春是被送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她其实实在是贾府富贵的牺牲者,是一个悲剧人物。

  在对元春不多的描写中,却有一次极重要的暗示,这就是端午节元春给众姐妹的赐物中,宝玉和宝钗是完全相同的一份,这说明元春作为贾府的最高权威者(在贾母之上),她所属意的宝玉的未来配偶是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

  元春死时,根据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和《红楼梦曲.恨无常》的暗示,元春是早逝的,其中“虎兔相逢大梦归”究竟指什么有不同说法,但没有得到确切的解释。不过元春的突然去世,无疑的是对贾府的一个沉重的打击,判词中也明说元春警告过父母要退步抽身早。

  随着元春的死,贾府必然就要面临着毁灭性的灾难,这个大家族瓦解了,作者所精心构筑的儿女乐园——大观园也终于风飘云散了。

附 《红楼梦曲.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红楼梦解读人物(红楼梦女性人物赏析)(1)

才自清明志自高---贾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贾探春,贾政女,赵姨娘所出,与贾环为同胞兄妹,与元春、宝玉则是同父异母。

  在四春中,探春居三。探春虽然生母尚在,但她却依着王夫人生活,而与自己的母亲疏远。这里有着表现探春薄情的地方,但也与封建宗法等级有关,在封建社会中妾是没有地位的,妾的子女通常只把正室作为他们的母亲看待。

   探春在诸姊妹中是最能干,最聪明,也是最美丽的一个,庶出的低微地位没有能遏制她在这贵族大家庭中要强的心。她的文才虽不及宝钗、黛玉,但也能应付过 去,她的辩论的口才,她的果断的性格和善于察言观色,是她最突出的表现。在大观园里是她首先发起结社吟诗,说明她与宝玉的深厚的手足之情,同时也在姐妹群 中深得好感。

   当贾母因贾赦逼娶鸳鸯错怪到王夫人,在旁的王夫人、薛姨母都不敢出声,这时探春审度只有女孩子出来说话是合适的,于是经她一席话消除了贾母的怒气。这一 场景极生动地刻画了探春的性格特征。当探春的生母赵姨娘有意借她兄弟死后发赏银事和探春怄气,以发泄平日怨气,和探春理家兴利除弊种种果断气派,就更逼真 地揭示探春在家中的处境和她的感情天性。可以看出这一喜剧式的吵闹固然写赵姨娘的愚弱,作者却也不无微词地显示探春的凉薄寡情。

   到了抄检大观园才多方面地描绘出探春这个重要人物的形象。她敏感地预觉到这一丑事的严重含义。她满面泪痕为这个大家庭的来日灾祸担心,她虽是一个未嫁的 女子,这里却是作为大家族的代理人的身份而出现的;最后她给王保善家的重重一巴掌,在这一场合也有着多种含义,它是代表所有大观园的儿女对这一野蛮事件的 不平的申诉,所以这一巴掌连读者也深感痛快;但它又可以说是把这个大家族的没落的命运迁怒于奴才。大观园内人把探春比作有刺的玫瑰花,这说明她的形象是美 丽的,但却也是不好惹的。

  探春的判词预示她后来远嫁海隅--“生于末世运偏消”,探春本身的庶出地位,已经使她不能有作为,她又是生在这大家族趋向没落的时刻,这样她的能干、聪明和要强的心跟注定了要毁灭的命运形成了无可挽回的矛盾。在这一意义上,探春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最成功的典型。

附《红楼梦曲.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红楼梦解读人物(红楼梦女性人物赏析)(2)

美韶华去,虚名钦敬---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李纨,字宫裁,金陵十二钗之一。李守中女,贾珠妻,贾兰母。

   李纨出身于金陵名宦之家,从小受封建礼教熏陶。青春丧偶之后,她被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清静守节,面对贾府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俨然是一个局外人。除 了晨昏定省,礼尚往来,她大部分时间幽居在稻香村中,或做点针线,或课子读书,即使受命暂时理家,也只“按例而行”,并不“多事逞才”,以至得到了“大菩 萨”的美名,小厮们也都说她是“第一个善德人”。但一旦与姐妹们走进诗的王国,她便焕发了青春。她第一个支持探春起诗社,第一个自起诗坛别号,她还自荐执 掌诗坛,挥洒笑谈,诗兴勃发。她行酒令时抽得的花签是“霜晓寒姿”的老梅,她也十分喜欢栊翠庵怒放的红梅。可以说,“香欺兰惠”的梅花是这个美而不艳,洁 身自好的少妇的象征。

   她不轻易臧否人物,却有着自己的好恶标准。平儿受冤挨打,她首先抚慰;黛玉病笃,独有她流着泪赶去看视。以凤姐之尖利泼辣,从未有人敢当面针砭和使凤姐 让步,独有她这“厚道人”却连笑带挖苦地做到了,逼得凤姐当着众人面笑着直讨饶,连呼“好嫂子”。与姑娘们嘻笑在大观园的时光终究是短暂的,在漫长的生涯 中,她只能“竹篱茅舍自甘心”(第六十三回李纨抽得的花签诗句)。判词和《红楼梦曲》都表明,李纨晚年正当因子得贵,诰命加身之时,却随即死去,终究是一 场“梦里功名”。对以一生的凄凉悲苦,换取了“虚名儿与后人钦敬”的节妇们,作者表露了沉痛的哀怜之情,实际上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于妇女的摧残。

  李纨其实真的是个被封建礼教葬送了青春的节妇的典型意义。

附《红楼梦曲.晚韶华》: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爱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后人钦敬。

红楼梦解读人物(红楼梦女性人物赏析)(3)

画梁春尽落香尘---秦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秦可卿,宁府贾蓉妻。贾蓉父贾珍因袭了父的官职,所以虽是荣府贾母侄孙,在族中却居长,这样秦可卿就成为贾母最得意的重孙媳妇。

   秦可卿从一开始出场,她的情节就混合于同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中。从对秦氏寝室陈设富有象征含意的描写以及宝玉梦中警幻仙子以妹乳名兼美表字可卿相许配 看来,小说明显地暗示宝玉与秦氏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以后在几个回目连写秦氏,中间穿插宝玉与秦可卿弟秦钟相识。到第秦氏得病,秦氏托梦凤姐,凤姐惊醒, 听到丧音。这里书中有几句极重要的话语:“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闷,都有些伤心。”

   根据第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有一美人悬梁自尽”,秦氏死实是自缢,一些其他的评论或版本又说作者原稿本作“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并有“更衣”、“遗簪”等 情节,后因受劝阻,才改写成今稿。秦氏自杀是因为和贾珍的私情被撞破,第七回焦大醉骂“扒灰的扒灰”语已有暗示,同时书中写秦氏丧事,作者写贾珍“哭的泪 人一般”,种种不堪情状,也包含着极为尖刻的讥讽。全书对秦可卿描写的文字不多,更少直接写到她,多半从周围人眼中及议论中展现她的形象。

   秦可卿是一个美貌的贵族少妇,她的性格的显著特征是“温柔和平”,正因为这样她不能抵御诱惑,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秦可卿的悲剧是《红楼梦》主题中一个 重要的部分,它显示了这个贵族大家庭的荒淫腐朽的本质,特别是反映在宁府贾珍等人身上。在十二钗中,秦可卿是最先死去的一个。从作者对于她丧事的风光场面 的大力渲染看来,这正顺应地导引出下一节元春省亲的更大场面的到来,而且也是和贾家后来的衰败形成对照。

  秦可卿这个着墨不多的人物,却在读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附《红楼梦曲.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红楼梦解读人物(红楼梦女性人物赏析)(4)

尘寰消长数应当---史湘云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史湘云,史侯家小姐,贾母内侄孙女,别号枕霞旧友,原籍金陵,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忠靖侯史鼎抚养。婶母待她不好,“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针线 女工都须自己动手,每被人问及家计,她便红了眼圈,史鼎迁任外省大员,贾母舍不得她,接来园中居住。

   她平日敬佩宝钗稳重平和,人情练达。也曾劝说宝玉要热心仕途,多结交官宦,讲谈经济学问。但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又不及宝钗那样深。她的思想性格与宝钗并 不相同。有一回,她叮嘱新来贾府的薛宝琴道:“到了太太屋里,你别进去,那屋里人多心坏,都是要害咱们的”。这时,宝钗批评她:“说你没心,却又有心,虽 然有心,到底嘴太直了。”这正是与心机很重、城府甚深的宝钗的性格不同之处。

   史湘云就其身世看,与林黛玉有相似之处,她们都有孤苦无依、寄人篱下的身世之感。但两人性格又很不相同。林黛玉多愁善感,多疑任性;史湘云娇憨活泼,开 朗豪爽。有她在场,总是气氛活跃,欢声笑语不绝。无论芦雪庵割腥啖膻,凹晶馆月夜连诗,还是女扮男装,打扮成小子模样,都表现出她娇憨天真、襟怀坦荡的性 格。“醉眠芍药裀”一回,浪漫气息更为浓烈:醉卧花下,红香散乱,蜂围蝶绕,香梦沉酣,犹呓语着“泉香酒冽,醉扶归……”,以其独特的个性光彩,一扫大观 园女儿国中的脂粉气息。

   湘云的结局也是悲剧。侥幸配得青年公子卫若兰,但好景不长,“终究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贾母死后,她去灵前吊唁,想到从此失去贾母的疼爱,想到自己 不幸的身世遭际,便失声痛哭。史湘云豪放不羁,开朗放达的性格与其遭受厄运、身无所托的悲惨结局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全书的悲剧色彩更为浓重。

附《红楼梦曲.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来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红楼梦解读人物(红楼梦女性人物赏析)(5)

好高人妒,过洁世嫌---妙玉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妙玉,贾府大观园内栊翠庵里的道姑,自称槛外人。本苏州人氏,出身仕宦之家,因病入了空门,带发修行。

  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唯心性高傲孤僻,不好亲近。听说长安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随师父在长安西门外牟尼院住着。后因贾府贵妃省亲,用“请贴”将她请来,住进栊翠庵。但她对贾府中的富贵庸俗十分鄙视,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

   就某种意义上说,她与贾宝玉性格有相通之处。她厌恶权贵之人,不亚于宝玉痛恨国贼禄蠹。她孤芳自赏,有着惊人的清高、洁癖,贾母偶尔趁兴带了刘姥姥、贾 宝玉、林黛玉等人到栊翠庵小坐。走后,她便吩咐底下人打水洗地。刘姥姥喝过一口的茶杯,她也嫌脏,准备撂掉。后来贾宝玉求情送与刘姥姥,却又引出她的一番 话来:“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然而她给多情公子贾宝玉饮用的却是“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她虽每日与蒲团、 禅堂为伴,却被宝玉一个礼施得脸上一阵红潮,连宝玉生日也牢记心头,还特地送去祝寿帖子。可见,孤寂的庵堂生活并不能泯灭她对世俗的依恋和对人世欢乐的向 往。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宗教教义和人性之间的激烈冲突,她是一个被封建豪门当作摆设,被宗教教义禁锢的年青少女。

  妙玉的结局,《红楼梦曲.世难容》写到:“…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预示了妙玉以后身世的不幸,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附《红楼梦曲.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红楼梦解读人物(红楼梦女性人物赏析)(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