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英大炮对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武器装备对于一支军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军队战斗力的输出主要依靠武器装备,所以武器装备是否精良,直接决定了军队的生死存亡与战争的胜负。而武器的质量则是以社会工业生产力为基础,社会工业与制造技术的先进,决定了武器装备是否能够满足军队作战的需要。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武器装备技术与社会的工业生产力都比清军更为先进,尤其是以大炮最为突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大炮等武器装备的落后对战争的胜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鸦片战争中英大炮对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

清军火器装备落后的原因

清军火器的落后,主要还是朝廷对于火器装备的不重视。清朝初期平定天下的时候,八旗骑兵就曾吃过明军火器的亏,所以多尔衮就曾下令仿制明军的“红夷大炮”。但是,到了清朝的中后期,清政府开始了自我封闭的政策,没有正视外国的先进武器制造技术,无法取长补短,以至于在之后的十多年间,清朝的武器制造并没有多大的进步。还有就是对于武器制造的人才,清朝也没有足够的去重视,导致武器制造的专业型人才没有受到重用,所以在此期间的清朝的武器研发也处于停滞状态。

鸦片战争中英大炮对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2)

虎门威远炮台

御史吴焯因“广省人买置外洋炮,兼能制造”,所以曾上书清廷“募广省人抵津铸炮”,但是得到的回复却是:

现在京师炮位,足敷应用,铸造亦不乏人。若自粤运津,所用费用既多,招募亦非易易。

清朝朝廷对于自己的制炮技术相当自信,就将吴焯的建议置之不理,这样就将利用外来技术改造清军武器的机会给扼杀了。

清朝在制造大炮技术方面的落后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19世纪之前,清朝的火炮技术并未落后于西方,直到18世纪末期,欧洲国家在爆炸弹方面取得重大的技术突破,所以,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的火炮技术才落后于西方。

鸦片战争中英大炮对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3)

清军的洋枪队

即使是在鸦片战争的初期,清朝与英国双方在造炮这一方面,也是相差不大,双方火炮实力的差距只是在于炮弹的威力大小不同而已。但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这一情况就开始有所改变,直到19世纪中,清朝的造炮技术不升反降。重型火炮只是在重量上有所增加,但是在质量上却处于倒退的地步。很多新造的火炮,外观良好,但是一发射炮弹,炮管就会发生开裂的现象,并且火药过于粗糙,有的炮弹刚发射出去,就会掉落在前方不远的地上。

火炮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就是炮管,而清军炮管的制造却是相当落后

早期的火炮最重要的零部件就是炮管,但是清朝后期制造的大炮质量却非常令人担忧,用来发射炮弹的炮管,难以抵挡住炮弹发射时的压力,所以清军火炮就会经常发生炮管炸裂的现象。1858年的9月,身为汉军都统的僧格林沁,在大沽口炮台试放由“都运到京局”铸造的一万两千斤大炮时,试射过后,发现其中的一架火炮:

“因药力过足,炮子稍紧,出有裂纹情形。”

像这种一发射炮弹,连炮身都会出现裂纹的大炮,在战场上使用,很有可能会产生炸膛的现象,这样的大炮还没有杀伤敌人,就会先把自己人给误伤了。在第二次大沽口战役后,这些大炮也有“亦有震裂”,虽然这次战斗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赢得了胜利,但是若这些震裂的大炮继续使用,后果可想而知。

鸦片战争中英大炮对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4)

红夷大炮

还有就是大炮的膛线。枪与火炮可以根据装填火药的前后,分为前装枪炮与后装枪炮。而前装枪炮又可因有无膛线,可以分为前装滑膛枪炮与前装线膛枪炮。膛线,就是指枪械的“来复线”,它的作用就是可以使得枪炮的子弹,在击发的时候能够高速旋转,使得射击精度提升,弹子的威力加大。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几乎全部使用的都是较为落后的滑膛火炮,1849年的7月,僧格林沁奏报朝廷说:

其京、通炮局赶铸炮位,京局铸成一万两千斤大铜炮三尊,尚须净膛磋光,至京局铸成炮位,现委瑞禧前往,会同明泰赶紧督促掏膛。

由此可见,清军的火炮仍然是以滑膛前装火炮为主。而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制造大炮的技术开始突飞猛进,后膛线装炮的火炮开始出现,并开始应用于实际的战争中。1845年,意大利人卡瓦利就发明出了后堂装弹的来复线试火炮。

鸦片战争中英大炮对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5)

阿姆斯特朗炮

清军火炮技术落后的影响

  • 清军大炮射程距离不同的影响

在大炮的射击距离来看,清军前装滑膛大炮的射程并不远,并且无法进行灵活地调整。而英法联军所装备的阿姆斯特朗炮与拿破仑炮都可以很容易地调整射击距离。清军的火炮技术从18世纪以来并没有很大的改变,所以射程也都是差不多的。1681年制造的“神威将军”大炮,其最大射程为900步,按照清朝的尺寸,每步为5尺,大炮的射程也就是1500米远,也就是3里。

而英法联军的火炮射程则远的多。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大沽村与炮台的距离为3里远,但联军的炮弹任然可以“飞至村庄”。据记载,英法联军的炮艇距离炮台大约为700米左右,由此可以得出,联军火炮的有效射程至少为4里。

因为两者火炮射程的不同,英法联军利用清军大炮的漏洞,就可以攻击到清军,而清军却无法瞄准敌军。

“十三日早,敌船四五艘齐至,迭互开炮,我炮力不能及远,敌炮中台上,栏石皆碎飞起,守兵受伤甚众。”

因为清军的大炮时固定在木头架子上的,无法调整炮身来达到瞄准敌方,只能通过增减火药的量,来控制火炮的射程,但是如此一来减少了火药量的炮弹就会降低杀伤力,而增大药量就会使得大炮承受不住过多的弹药压力,导致炮管开裂,最后无法使用。这样清军的大炮就会进入一种,两难的境地,大炮的射程也就很难进行调整。

鸦片战争中英大炮对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6)

在第三次大沽之战中,英法联军与清军在一公里的距离内进行炮战,清军与联军互相发射炮弹,但是清军大炮的命中率实在是太低了。参加此次战斗的法国士兵夏尔就曾在日记中描述了清军的火炮:

炮弹打的一点也不准,只是在我们的大炮上空上掠过,并且落在远达五百公尺之遥的参谋部和还要更远的我军步兵之间。

为什么清军的炮弹只能落在联军参谋部与步兵之间呢?主要就是联军利用了清军大炮无法及时进行调整的缺点,进行部署兵力,使得清军的大炮无法瞄准敌军,失去了本来的作用。之后,英法联军趁着清军炮火减慢,将火炮阵地前移了四百尺,在加倍的炮火下,清军毫无还手之力。清军的大炮无法灵活地进行调整射程,对敌人进行打击,这也正是塘沽之战中,清军失败的主要因素。

  • 炮弹制造差异的影响

清军明知道“炸弹子”的威力更为强大,但是因为不善于制造,经常处于短缺的地步。清军主要还是使用实心炮弹,但是杀伤力也没办法同炸弹子比了。在记载中,清军大炮“万斤及数千斤之炮,轰及其船板,仅止一二空。”

清军威力最大的万斤大炮,所发射的炮弹对联军军舰伤害是非常小的,这点有点像后来甲午战争,实心的炮弹无法炸毁军舰。法国士兵夏尔对清军的炮弹评价是“打水漂”,他在日记中叙述道:

炮弹大多数是掠水而过的,所以弹丸像是打水漂那样在水面上蹦跳。

清军炮弹的威力成为了“打水漂”的主要因素就是射程的因素,炮弹打出去的射程距离越远,它的威力就会慢慢降低,到最后就算是击中目标,也不会产生较大的破坏力。

而联军的炮弹则有了明显的改进,出现了较为现代化的榴弹与散弹。在此次战斗中,英法联军就是使用榴弹摧毁了清军坚固的防御工事,联军的榴弹重量很大,重的有“六七十斤,空心铁子约厚寸许,计众六十余斤”。这种较重的榴弹炮对于清军的工事简直就是一种“无敌”的存在,据记载:

北炮台三合土顶被轰揭去,南炮台大石镶砌塌卸小半,炮墙无不碎裂。

在先进武器榴弹炮的面前,清军坚固的防御工事就如同被割的韭菜一般,支离破碎。

鸦片战争中英大炮对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7)

被轰碎的清军阵地

总结:

火炮等武器装备的落后,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及之后几十年间,对外作战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重武器的发展,清朝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承平日久之后止步不前,最终导致军队的实力大为减弱,无法抵御外来先进武器的进攻。

参考:《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前的中西火炮技术比较研究》《中国军事史》《西洋世界军事史》《清史稿》《夏尔日记》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