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五个新城轨:更多人口更大强度开发
“五个新城的建设,要更多考虑与现代化大都市圈的流量中心、交通枢纽对接。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通道对新城建设非常重要。”“奉贤有望成为长三角乃至我国滨海城市中第一个生态文明城区,构建一座可持续发展的韧性城市。为此,各地需要形成合力。”……
11月1日,2022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系列活动之一的人民城市主题论坛在奉贤区举办。与会嘉宾深入探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挑战与解决方案,不少专家学者都提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协同发展。
都市圈要连成一片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认为,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规模经济效应越来越重要的新发展阶段,由中心城市引领的城市群将扮演引领角色。在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上海大都市圈的辐射带动能力和范围尤其强。对比全球公认最发达的都市圈之一——东京都市圈,上海在人口集聚程度和土地开发强度上还应更进一步。
“传统中国城市,中心城区和外围的郊区新城是隔开的。国际上的都市圈,这两者几乎都是无缝对接。这一点国内做得不错的有广东,如果从夜晚灯光卫星图来看,广州和佛山事实上已经连成一片,成为经济意义上的‘同一个城市’,我认为不妨称之为‘广佛’。同理,还有‘深莞’。”陆铭呼吁,上海在做经济、人口、土地规划时,一定要突破上海的行政管辖边界来思考,“譬如,上海的人口数量、土地开发强度,传统视角看已经很高了。但如果把东京都市圈的尺度套到上海及周边,就会覆盖太仓、昆山、嘉兴等地。合并起来再算,同样13000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海都市圈的人口只有3100万,比东京都市圈差了600万;土地开发强度也只有东京都市圈的29%,提高空间仍然很大。”
在陆铭看来,轨道交通的串联能力是上海都市圈现阶段的短板,也是破局的一大关键,“在纽约、东京等都市圈,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通过轨道交通串联,沿线高强度开发。上海都市圈的轨道交通密度还差很多,轨交和高速公路沿线的土地也尚处于低密度开发状态,这对都市圈的发展和一体化的进程形成了强大的制约。”他分析了今年1-9月虹桥商务区的经济数据:在疫情冲击下,虹桥商务区的一些主要指标仍实现了60%的逆势增长,这就是交通优势对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动力。陆铭提出,上海都市圈应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一小时通勤圈”,而五个新城也要更多思考在一体化发展空间格局下,如何更好地联通、对接虹桥等区域枢纽。
而在新城内部这一较小尺度,各种“流”的快捷联通同样重要。陆铭建议,奉贤新城可以通过立体城市等规划,适度打造一些高密度街区,有利于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交流,而交流则能进一步推动创新。
形成合力应对变局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原总裁兼理事会主席、教育部前副部长章新胜则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角度阐述了多方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丢失等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冲击的变局,要有很强的抵抗韧性,才能迅速复原和再生,并逐渐适应变化,因此世界上的超大城市都把建设韧性城市作为重要目标之一。从宏观维度看,这需要全球形成整体合力。而在中观维度,中国的滨海区域也应形成合力。
“上海是一个地处东部沿海的超大城市,处于大尺度的生态系统和陆线、海线统合的枢纽位置。如果长江是一横,太平洋西岸、中国东部沿海海岸线是一竖的话,那么上海正处于T字型的交互点,应在其中起到引领作用。”章新胜说,“而奉贤则是上海空气最优、生态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绿色生态已经成为奉贤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在生态建设方面一定要起先锋带头作用。”
记者了解到,在“奉贤美、奉贤强”的区域战略发展目标中,“生态”也被定义为奉贤的发展优势,是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最新数据显示,奉贤已有近200座公园镶嵌在城乡各处,绿化覆盖率达43.1%,人均绿地面积达20.3平方米,“推窗见绿、开门入园”已成奉贤市民的生活“标配”。
章新胜建议,奉贤要推出以率先建成生态城区为龙头的整体战略规划,在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形成可持续、可循环、可再生的体系,在科技工业园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在农业领域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还可以统筹构建陆域和海域生态系统,恢复其完整性、连通性和原真性。
栏目主编:黄勇娣 题图来源:奉贤区
来源:作者:胡幸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