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王牌回来了配音 我们欠原声演员一句赞扬
最近的国产剧流行吹这样一种 " 彩虹屁 " ——
原声出演。
什么是原声出演?
就是戏里说话,用的是演员本人的声音。
声音,本来是表演的一部分,什么时候变成了一个行业的标杆。
是不是用不了多久,演员亲自出镜,歌手亲自唱歌都可以拿出来夸一夸了……
小编想要说——
演员献声,是起码的事。
声入人心,才见演技功底。
不得不为国产影视剧中荒弃已久的好声音,再度发声。
国产剧对后期配音的滥用,全世界影视行业都罕见。
——九成多的国产剧后期都要用到专业配音演员。
△ 资料来源:新剧观察
起初,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技术上不成熟——
录音设备简陋,拍摄环境嘈杂,很难捕捉到同期音。
音效、对话都要后期重配。
演员补录成本大、周期长,配音演员因为高性价比成为首选。
创作理念也跟不上——
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想当然认为某一类角色应该发出特定的声音。
金庸剧中的侠女就该英气逼人;琼瑶剧中的才女就该柔美知性。
比如刘亦菲、陈乔恩、安以轩的声音偏小女生,于是在金庸剧中都是由 " 古装专业户 " 季冠霖配音。
比如陈德容、岳翎、朱茵以及林心如声音都略点沙哑,于是全都由琼瑶御用配音陈惠卿声演。
必须承认,影视制作离不开专业的配音演员。
能弥补现场的缺陷,能一定程度节约成本,甚至在个别情况下还能为角色增色。
但再后来,事情慢慢变味了。
配音不再是查漏补缺的手段,而是行业约定俗成的标准。
大多数国产剧开拍前就确定使用后期配音。
于是。
种种乱象,都化作不成问题的问题。
演员台词功力不行,演员忘词了没说对,演员太忙没有时间背词……
统统没有关系。
反正后期都要重新配音。
各种突破底线的骚操作也浮出水面。
"biubiubiu 先生 " ——
我的一个北京的前辈接过一部戏,是一个抗战戏。当中有一个我军的英雄从战壕当中一跃而出,端起机关枪面对蜂拥而至的日本gz,挺起机关枪扫射。
当时的场景大家应该能想到 " 去死吧小鬼子们 " 这种情绪吧。可是演员当时演的时候,配音演员听到的声音是什么?
那个演员跳出了战壕,端起机关枪说 biubiubiubiubiu ……
" 一二三四小姐 " ——
镜头一给到这个 " 数字 " 小姐的时候
眼泪还能挤出来
但她是这么表演的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为什么这个小姐叫 " 数字小姐 "
她的名字就这么来的
剧组是省钱了,演员是省事了。
可结果呢?
观众遭老罪了。
要不是嘴型驴唇不对马嘴,要不是声音出戏。
当底线成为了金线。
无非是因为太多人长久把畸形包装为常态。
国产剧 " 失声 " 太久。
在颜值至上、追逐流量的惯性和杂音中,我们逐渐忽略了一件事情——
真实、鲜活的声音,在表演当中的分量。
一个有关演员声音的冷知识:
很多电影节有明确规定,如果演员用的不是原声,是不能参奖的。
当年星爷带着《少林足球》参选金马奖,因为用的普通话配音版错失影帝。
萧芳芳凭《女人,四十》被评为金像奖 39 年里 " 影后中的影后 ",其实她的右耳两岁时就失聪了,左耳在 1991 年也出现问题,需要戴助听器。
但即便这样,她也坚持要亲自配音,因为她觉得声音是表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奥斯卡有严格规定。
演员除了要原声出演之外,后期补录的声音不能超过 25%。
但同时,演员仅靠声音也是可以获得表演奖。
女神斯嘉丽 · 约翰逊。
在科幻电影《她》中凭借纯声音出演获得了罗马电影节的影后。
由此可见。
演员的原声在表演中有多么重要。
表演行当讲究四个字:声台行表。
" 声 " 字打头。
台词,是基本功。
声音,是演技、魅力的一部分。
在好莱坞,没有人会拿 " 原声出演 " 当噱头。
因为原声出演,就是演员的本分。
演什么时期、国家的戏,就得用什么样的口音。
演古装剧的时候用英音,演美国戏的时候用美音。
还不是标准发音,而是夹杂了微妙地方口音的方言。
例子可太多了——
英国演员克里斯蒂安 · 贝尔,以随意控制体重闻名。
他对声音也有执念。
出演《美国精神病人》,他苦练美国口音。
甚至贝尔不管戏内戏外都不与任何人开口说话,完全陷入角色之中。
只为保持 " 令人讨厌的上层社会口音 "。
男神布拉德 · 皮特是在电影《无耻混蛋》中的田纳西乡下口音和在电影《本杰明 · 巴顿奇事》中的新奥尔良口音都是花大功夫跟口音老师练的。
他为了这些电影翻来覆去地练一堆最具方言特色的短句。
" 梅姨 " 梅丽尔 · 斯特里普出演《铁娘子:坚固柔情》,前期花了大量时间研究、模仿撒切尔夫人口音。
不只是为了像。
声音的塑造过程,就是一部浓缩的人物小传。
根据口音可以分辨你的阶层。
你只要开口说话——人们就知道你哪里出生,哪里长大,哪里念书,甚至你母亲在哪里念书,或者有没有念过书。
花这么大功夫,不只是为了让观众入戏。
更进一步。
声音是演员进入角色的通道。
而且很多微妙的处理,是配音无法传递的。
比如停顿、气息、咬字……
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
段奕宏在《我的团长我的团》奉为教科书的一段段台词。
本来面对顶头上司,有些怯,讲话慢吞吞甚至有点口吃。
但一开讲,就哗哗停不住。
一口气说出已沦陷的失地。
即便情绪轻微波动、语速很快,也不咬舌,不吞字。
——可见他的血性和偏执。
据说为了拍这场戏,老段从进组就开始背这段词。
背下来不算,还要背到几乎条件反射,不留思考的时间。
磨利了一张快嘴,果然最终拍摄一条就过。
这也是为什么,演员要尽可能地原声出演?
原声出演绝不是说说台词而已。
要透过声音,去捕捉角色生活、经历、性格的一种回响和印记。
如此,观众才清晰感知到人物的情绪、情感、质地。
" 原声出演 " 当然不值得夸耀。
但如今被摆在台面上并不是坏事。
一个肉眼可见的趋势:
国产剧演员台词功力、声音呈现逐渐受到观众和行业的重视。
《身临其境》的出圈和火爆,就是证明。
作为一档以声音展现演技的综艺,让观众看到演员原声的更多可能性。
不是单纯的模仿秀。
它注重演员的二次加工。
这种加工,不只是口型贴合、声线相似。
更是在充分理解、吃透角色的性格和处境之后,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 TA 最恰当的反应。
也让观众再一次认清一件事:
声音也是需要演技的。
而且比起表情和肢体,声音的演技往往更能体现演员的功底与入戏的深浅。
李沁配《唐山大地震》中的一段哭戏。期间她只听了一首歌(其中的一小段旋律),眼泪就唰唰唰掉了下来。
刘敏涛舞台上当场表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直接脱掉高跟鞋,从女魔头秒变卑微的爱人,宛如一记催泪重弹。
不管是形体、眼神,还是呼吸、语气,她都完全入了戏。
观众也在她的带领下,入了 " 境 "。
真正值得追捧的,不是原声出演。
而是演员用真情实感的原声做桥梁,内心与角色坦诚相见。
再说一个有代表性的。
朱亚文,《声临其境》第一季的冠军。
行走的荷尔蒙。
音色浑厚有磁性。
一声 " 宝贝 ",成为无数女性的新男神。
但朱亚文的声音,绝不仅仅是苏、好听。
更凭借极强的可塑性,为角色赋予不同的色彩和层次。
比如,配《亮剑》李云龙。
" 二营长,你的意大利炮呢,拉上来!"
拉麦,营造出空间感。
挤压声带,不拖长音,表现李云龙的决断。
配《影》中的都督子虞,那股凛然之气消失了。
吐着舌头、捏着嗓子。
用气声、假音,表现一个人格扭曲,身心虚弱的妄人的狼子野心。
观众听了头皮发麻,同行听了拍手叫好。
最有感染力的,是朱亚文配《白鹿原》的白嘉轩。
一场得知老婆将死的崩溃戏。
朱亚文声音始终处在将破未破的边缘。
颤抖着嘴唇,每个字吐出来就像砸在地上。
表现西北糙汉子在极端状态下的情感。
爆发力、控制力,共情力拧成一股绳,直抵人心。
这是 " 声音 " 的力量。
不在于有多高的分贝。
而是凝聚心力,提炼情感后的力沉千钧。
朱亚文是国内为数不多坚持用原声出演的男演员。
即便现场收音不佳,后期也要亲自去配。
朱亚文是对声音有股执念。
他对声音的理解是:
每一个声音都是一种生活印记。
声音是记忆的承载,是经历,是表达。
声音,可以是我们辨认的一个印记,也可以是我们读懂角色内心的密码。
朱亚文的声音就常常被说 " 苏 "" 耳朵怀孕 "。
但其实,他追求的声音不止一种。
而是用声音去描绘一个更丰富的世界。
听。
你仔细听——
在这里,朱亚文再一次表现出对声音的极致演绎。
化身为一位录音师。
穿梭在空城之中,珍藏城市的声音,寻找天籁。
小编 最有感触的,是片中那首引发大合唱的《海阔天空》。
一盏盏熄灭的灯亮起。
一个个忙碌、奋斗的身影暂时放下手里的工作。
发现自我的内心律动、掌握梦想与现实和谐声调。
将生活中的起伏、点滴,凝结成美好动人的 " 天籁之音 "。
什么才是天籁之音?
在 小编 看,不是多优美的旋律,多动听的音色。
是在全情投入的人生中,感受自己心声的鲜活回响。
这正是东风日产天籁携手朱亚文打造的情感微电影《天籁之音》。
你有多久没有停下来聆听周遭的声音?
你有多久没有停下来聆听内心的原声?
太多杂音绕耳,太多琐碎束住了手脚。
我们每个人都该去发现内心的 " 天籁之音 ",享受生活中的 " 天籁时刻 "。
这也是东风日产天籁想通过微电影想要传递的情感:
纵享天籁人生。
何为纵享?
绝非无节制的放纵、享受。
是在提升内驱和智慧的前提下,进一步把控人生。
是在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 " 自我 "。
生活就是这样,或壮阔或低沉。
只要纵情投入,就能发现生活最美的原声。
心有天籁,海阔天空。
一起纵享天籁人生。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必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