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世界100条经典语录(不抱怨的世界)
今天我要讲的这本书,叫作《不抱怨的世界.人际关系篇》本书作者威尔·鲍温是一位心灵导师,他写的“不抱怨”系列,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非常广这是一本促进我们人际关系和沟通的书因为多数时候,我们的抱怨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助长了消极情绪,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妨碍事情得到有效的解决,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不抱怨的世界100条经典语录?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不抱怨的世界100条经典语录
今天我要讲的这本书,叫作《不抱怨的世界.人际关系篇》。本书作者威尔·鲍温是一位心灵导师,他写的“不抱怨”系列,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非常广。这是一本促进我们人际关系和沟通的书。因为多数时候,我们的抱怨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助长了消极情绪,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妨碍事情得到有效的解决。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抱怨。根据词典解释,抱怨是心怀不满,责怪他人。而书里没有明确地给到一个定义,但是我们总结一下,可以这么说,所谓抱怨,是一种消极能量,它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破坏你和他人的关系,影响人际关系和事情的正向发展。所以,不抱怨就是不要再心怀不满,责怪他人,而要多采取建设性的行动改变眼前的状态。
那如果你觉得这本书会对身边的人有用,请转给你想转的人,让他们的生活更自在。
一、为什么“关系决定命运”
一开篇,作者就提出了一个观点:关系决定命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认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甚至几乎所有问题都和人际关系有关。人际关系是我们的一种需要。一方面,我们有机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经历,还能享受其中的乐趣,另一方面,关系处理好还能带来财富,因为人脉会带来机会。
此外,你的工作也许不需要人脉,但除非你永远单打独斗,不然,只要在职场,领导就不会把重要的机会交给那些沟通有困难、无法团结同伴、无法和整个团队共同进步的人。
书中提到一位心理学家,叫作刘易斯·特曼。他做过一个关于夫妻幸福指数的研究。研究表明,幸福的夫妻和不幸的夫妻,最大的区别在于,不幸的夫妻更多地将伴侣形容为爱争辩的、尖刻的,以及爱唠叨的,也就是说,不幸的夫妻更爱抱怨。其实,抱怨是各种不愉快关系的共同点。
作者发起了一个著名的运动,叫作“21天不抱怨运动”,并且推出了一款紫手环。作者说,把这个手环套在一只手上,比如我套在了左手上,从此刻开始,我要坚持21天不抱怨,对任何事、任何人的抱怨都包含在内。只要我抱怨了,就要把这只手环套到另一只手上。然后,前面坚持的天数清零,从当天开始重新算起。如果你能坚持21天不抱怨,你就成功了。
很多人发现,坚持21天不抱怨后,似乎就养成了一个习惯:真的“闭嘴”了,每次想抱怨时,会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再是心怀不满,总是去责怪他人。
其实,我认为,紫手环只是一种形式,你也可以用手链,或者其他东西代替。
二、你的认知决定“关系”的走向
那不在言语上宣泄抱怨,应该怎么解决问题呢?首先,作者提出,你的认知决定“关系”的走向。你有没有想过,有时我们抱怨一个人、一件事,可能只是一个误会,是我们自己设的一个局?那么,我们就得调整这些认知。
1.想改变他人,先改变你对他的看法
调整认知的第一点就是要改变他人,先改变对他的看法。作者曾经非常崇拜一个DJ(唱片骑师),他叫菲尔。后来,作者进入电台工作,成了菲尔的同事。但是,在工作中,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冲突。慢慢地,对作者来说,菲尔的偶像光环消失了。
在和菲尔合作的过程中,作者觉得非常痛苦,认为自己怎么会跟这样的人在一起?在他眼里,菲尔一无是处。
有一天,他跟菲尔刚吵完架,菲尔就急匆匆地走了。菲尔跟一个朋友约好了吃饭。作者看见,菲尔前一刻和自己吵成那样,可这时,他热情洋溢地跟朋友打招呼,而对方也热情地回应他。
这两副面孔让作者震惊了。他意识到,我看到的菲尔和真实的菲尔会不会不一样?我平时觉得难缠、刻薄,总是找茬的菲尔,可能有另一面?从那天起,他开始注意和菲尔缓和关系。有时,他会主动发起一些谈话,比如聊菲尔往日在电台里的经历和趣事。
一开始,菲尔也比较抗拒。后来,他发现作者主动缓和了,而且似乎对他的往事真的感兴趣,他便滔滔不绝地分享。很快,作者和菲尔的关系就好了起来。
你看,其实,作者运用的思路,就是要改变你抱怨的人,先改变你对他的看法。要知道,也许你对他的抱怨,只是误会,或者因为不了解造成的。
2.大多时候,人的好坏是你的思想使然
调整认知的第二点是什么呢?作者说,有时,你觉得这个人坏,他未必坏。有时,人无所谓好坏,是你的思想使然,以至于你觉得他坏。
事实上,他的表现可能是客观中立的,但你根据对方展露的一小块碎片就拼起了整张图,而那张图是不存在的。每个人在你心里形成了一个故事。往往你对他的抱怨,是你为他编的故事,和他本人没有关系,只和他给你的印象有关。
举个例子:作者经常演讲。有一次,他在演讲的过程中碰到一位女听众,她不停地提问打断作者。作者被这位听众弄得很恼火。他认为,这肯定是一个没礼貌、没教养的听众。
演讲结束后,作者匆匆赶到了机场。在机场,他碰到了另一位听众。这位听众和起先不断打断作者演讲的女听众是好朋友。在她口中,打断演讲的女听众是一个很好的人,乐于助人、端庄大方。总之,她觉得,那位女士的谈吐、外貌各方面都很优秀。而这些评价都和作者想象中那个无礼的人没关系。
作者就反思:也许她刚才只是冲动,也许她真的有事、有疑问才打断我。此时,他心中的抱怨、与她有关的坏影响,以及心里的乌云,都消散了。这就是放过了别人,等于放过了自己。
看到这儿,我不由地想到了胡适。他写过一首白话诗,叫作《一笑》。他说:
我替他想出种种境地
……
我也许不会再见着那笑的人
但我很感谢他笑的真好
其实,这恰恰是《不抱怨的世界》的反例。有时,别人在你面前只留下了事实的一块,仅仅是他的一个碎片,你却为他编织了整个故事。这就好像一块玻璃碎了,你只捡到一个玻璃片,又好似盲人摸象,你只摸到了象腿,就以为是全部。
为他人编织的故事好便罢,但如果是充斥着乌云,影响的是你自己的心情,带来的是你的抱怨。只有了解事情的全貌,尽可能地预设别人立场是好的,你的心情才会好。
和大家分享一个趣事:一位很有名的女作家,她写过两本小说。
第一本小说写的是她暗恋的人。在这本书中,你会觉得,她爱得那么绝望、痛苦,但同时她又那么幸运。因为这世界上唯一值得爱的人被她碰到了。
另一本小说,大概是她在前一本小说问世20年后写的,写的是她已经离婚的前夫。你会觉得,天啊,她为什么这么可怜,全世界最讨厌的男人被她遇上了!她竟然受过这样的精神虐待!但是,如果你对这位作家的经历有所了解,你会非常惊讶,甚至于哑然失笑。因为在这两本小说中,她写的男性是同一位。只不过一个是在恋爱之前,就是暧昧阶段,一个是在离婚之后,是两个人经历过相爱相杀后,她的观点发生了改变。
我们回到《不抱怨的世界》,回到认知:当我们戴着玫瑰色的眼镜看别人时,为他编织的故事都是好的,但未必是他本人;当我们戴着一副黑白眼镜看别人时,他再光鲜亮丽,在我们眼中都失去了颜色。你如何看别人,有时和他本人有关系,但在此之前,我们先检查一下我们的眼镜是否有问题。
3.你的评价往往不够客观
因此,调整认知的第三点,作者说,我们的评价往往不客观。我们有时抱怨一个人、一件事、一份工作,是因为我们被情绪影响得不够客观,所以才会抱怨。我们要尽可能贴近事情的原貌分析。
那我们怎么改变这种不够客观的评价呢?首先,我们要区分分辨和评价。
什么是分辨、什么是评价?作者说,分辨是让你测定什么东西能保护你、满足你,并且带给你快乐和幸福,而评价则来自于你的内在需要,你要通过评价证明所做的决定是对的。评价只不过是支撑你决定的一个证据。
举个例子:著名艺人经纪人杨天真。她说,她经常教艺人怎么回答记者提问。答案是,永远不要说评价,只说事实。比如,别人问,“跟你合作过的某某演员是不是不敬业”,你如果说,“他就是不敬业”,这属于评价。那什么是事实呢?你说,“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不敬业,但他有几次拍戏是迟到了”,这就是事实。
所以,我们在抱怨别人时,要想一想,我是看到了事实,还是情不自禁加上了偏见的评价。抛开成见,别急着评价。我们可以改变关系,关系的改变从尽可能地把负面评价转到正向评价开始。
三、我们为什么会抱怨
刚刚我们讲的是,你的认知决定“关系”的走向,接下来,我们讲为什么我们会抱怨。作者在这里提到了抱怨的几种原因,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1.寻求关注
第一个抱怨的原因,寻求关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书店,它的所有营业员会对在店里遇到的顾客问候“你好”,或者“欢迎光临”。一圈逛下来,顾客大概会听到16声招呼。此时,你会看到顾客的笑容越来越多、更自信,对自己和环境更满意。因为顾客在不断被问好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被喜欢、被关注。
前两天,我到家门口的点心店吃早饭,非常不高兴。其原因是,我喝完袋装豆浆,我看到桌面很凌乱,就问店员能不能帮我把袋子收走。当时,我也是客客气气的,但是,店员像没有看到一样。在我说第三遍时,店员走到我面前说,店门口有个垃圾桶,你可以自己扔。我“蹭”地一下,火就上来了,于是就开始抱怨起来。
其实,我在看这本书时,也在分析自己的抱怨。我当时的抱怨,就是因为自己被忽视了,想寻求关注。
此外,你有没有觉得,有时你的家人,身边的人不停地抱怨,你很烦躁,我们反其道为之,也分析一下听到的唠叨、抱怨,有多少和眼前的事有关,有多少是因为我没给对方想要的关注。
2.推卸责任
第二个抱怨的原因,推卸责任。有的人老爱说一句话,“都怪谁,这事不赖我”,这就是标准的推卸责任,害怕承担责任的抱怨。
书中提到了一个游戏,叫作热土豆。这是美国小孩特别喜欢玩的游戏。一个小孩拿起一只皮球,一边高声地喊“热土豆”,一边把球传给另一个小孩,接到球的小孩也会喊着“热土豆”把球传给别人。他们就像真的拿着一个刚刚烤热的土豆一样,不快点把它扔出去,就会把自己的手烫坏。而“土豆”只能扔给别人,谁不小心把它丢在地上,就会被淘汰。
你看,这是不是很像我们搞砸了一件事,或者可能搞砸,所以,不能让别人向自己追责,就赶紧说“这些事不赖我,都怪那个谁谁谁,要不是你,我就能怎样怎样”。
对推卸责任式的抱怨,我们该怎么对待呢?作者是一个牧师,他说,“我经常听到很多人向我抱怨,我听完之后,会问他们‘现在你能做什么努力呢?’。”这时,人们就会从抱怨中反过来想:对,我不能光在这里责怪别人、心怀不满。我有什么建设性的方案,或者能马上执行的行动?
所以,如果别人对你的抱怨,是这种推卸责任式的,你也可以说“现在你能做些什么呢”。如果你现在也在抱怨,在推卸责任,请闭上眼睛想一想“现在我能做什么”。
3.引人艳羡
第三个抱怨的原因,引人艳羡,可以说是自夸式抱怨。其实,他是想自夸,但却是通过抱怨别人实现的。很有趣。
作者在这里列举了四种抱怨的潜台词,每一句我在现实生活中都听到过。
第一种:我的新老板一点都不称职。
言外之意:我比他有能力。
第二种:你老是用很长的时间才能准备好。
言外之意:我很有效率,我很守时。
第三种:那些白痴又把我们的水费账单搞错了。
言外之意:如果我在那儿工作,肯定不会出错。
第四种:你真蠢,你真笨。有时还带点宠溺的口吻。
言外之意:你不行,我真机灵。
有的抱怨就是为了自夸。当你了解他为什么抱怨时,你可以一笑而过。因为他未必是针对你,他是太希望你表扬他了。
4.形成操纵力
第四个抱怨的原因,是为了形成操纵力。有时你不停地抱怨一个人,慢慢地,这个人会认为你是他的评委,他的心理、精神会被操控。
此外,当一堆人在一起抱怨一件事时,就会形成联盟,这也是一种操纵。比如,在公司里,我们共同抱怨一个上司,似乎我们就是一个小团队,我们共同去抱怨一个合作方,似乎我和另一个项目组也结成了同盟。我们可能会一起去做某件事反对他们,这就是用结成同盟的力量去实现操纵的目的。
再有,很多原生家庭也是这样。他们不停地批评你,其实,是驯服你的一种方式。他在试探你的底线,如果你接受了这种驯服,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操控权交给了对方。你就好比一匹马,把缰绳交给了他。
我的一个师妹,她是南方一个城市的高考状元,很优秀,也很漂亮,各方面都很好。
但是,她跟我说:“考上高考状元又怎么样呢?状元只是一碗粥,我爸妈这辈子就没对我满意过。哪怕我拿了状元,哪怕我进了一个什么样的单位,哪怕我业绩怎么好,我妈一定要再找一个人跟我对比。这个人存不存在根本不知道,她会说‘是你三舅同事的儿子,你怎么还不如他’。”其实,她不是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比你强,而是她害怕一旦夸你,一旦没有比较,就控制不了你了。她怕你翅膀硬了,飞了。所以,如果你听到这种抱怨,再说一句,一笑而过。
5.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
第五种抱怨的原因,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典型的表现,就是这件事做不好,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那就不是自己的错了。这一条跟推卸责任非常像。
我有一个亲戚,他有一句口头禅“不是的”。一遇到问题,所有的话、所有的事,他都拿“不是的”作为开头,接下来就是解释。
书中提到了一个美容院的例子。它的标题叫作《留下的,都是不抱怨的员工》。写这个案例的作者,是本书作者的一位演讲听众。他经营着一家美容院,听完本书作者的演讲后,就回到美容院推行“21天不抱怨运动”。
第一个星期,大家觉得有趣。第二个星期,他有点慌了。因为有几名员工提出了辞职。他们认为,都不让抱怨,就是不允许他们在美容院里讨论问题,那就不干了。
听完他们的话,开美容院的这位朋友默默地打开门送他们出去。那天晚上,他花了一些时间扪心自问,让大家不抱怨这件事是不是正确的。结果,他发现,走的这几名员工是大家公认的平时最爱抱怨的。对于他们的离开,其他员工并没有觉得这个运动不对,舍不得他们,反而是,谢天谢地,他们终于走了,他们太爱唠叨了。
接下来,这个美容院老板招人接替走掉的三个人,他特意写明要招不抱怨的人。最后,以愿意参与这次行动为前提而招进来人,比走掉的那三个爱抱怨的效率要高得多。所以,他写了这封信给本书作者。
好,以上说的是抱怨的五个动机:寻求关注、推卸责任、引人艳羡、操纵和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
四、如何正确地让自我得到满足
我们讨论了以不抱怨的态度对待人和事,会促进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加正向。我们也讨论了抱怨是什么和抱怨的动机。那面对抱怨,我们怎么办呢?
面对自己的抱怨,作者提出,如何正确地让自我得到满足。
1.区分陈述和抱怨
首先,区分陈述和抱怨。什么是陈述、什么是抱怨?可以说,这是分辨和评价的延伸。
举个例子:“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这是什么?这不是陈述,这是抱怨。
比如,你是一位已婚多年的女性,你在家里看到丈夫把袜子扔在了地上。陈述该怎么说?“你把袜子扔在了地上”,这是陈述。你是不带火药味的。但是,如果你说,“你总是把那些该死的袜子扔在地上”,这就是抱怨。
我们对事实的陈述是没有感情色彩的,但是抱怨则承载了消极的力量。为什么我们说抱怨对关系没有促进能力?因为你加上这些有消极力量的词,就成功地激起了别人的怒意。你离事实远了,你们的关系就变得更糟了。
作者建议,在生活中,我们要弄清事实,少去评价,少负向评价,尽可能地陈述,而不是抱怨。不然,第一,你会让人际关系变糟,你带着情绪的抱怨是在挑衅别人。第二,你在给别人贴上负面标签时,这个人再怎么表现都不行了。因为你容易先入为主。再者,你可能会推动他表现得越来越糟,事情会往你想象的方向发展。
书中说,人们之所以抱怨,“就像小孩为什么哭一样,都是对事情不满,但是缺乏语言技巧,无法让别人满足自己的需要,只好用一种消极的方式和陈述来传递信息”。
2.善用“您可能不知道……”
做到既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又可以不抱怨,作者提出了一个方法,叫作善用“您可能不知道……”。
什么意思?举个例子:有一天,作者在电影院看电影,坐在他身边的一位女士拿起手机一直在发短信。作者非常不高兴,也挺想抱怨的,但是,作者是这么说的。
“您可能不知道,您屏幕上的光打扰到我看电影了。”
这件事,他本来可以用抱怨的口吻说,“你知不知道你的屏幕太亮了,你有没有一点公德”。如果这样说,这位女士估计会跟他吵起来。那这场电影别说作者了,整场人都看不了。但是,他说的是,“您可能不知道,您的光打扰了我”,而这位女士的回应是,“对不起,我不知道”。你看,我们可以善用“您可能不知道”的句式达成自己的沟通目的。
3.认识询问的力量
此外,作者又提出了一个方法,认识询问的力量。你别看它很简单,当别人抱怨时,当你想抱怨时,你可以非常真诚地问对方,“你想要什么,你真实的意愿是什么”。有时,我们抱怨对方,是觉得如果他爱我,就该知道我想什么。你需要把这个思想、念头掐灭,没有人知道你真实的想法是什么。爱你的人,或者你的同事、邻居,他们不会知道你在想什么。
所以,要认识询问的力量,想抱怨时先问清楚事实,问清楚对方真实的意愿;别人抱怨你时,也建议你告诉他,你的真实情况。
总结一下,如何正确地让自我得到满足,作者说了三点:区分陈述和抱怨、善用“您可能不知道”句式和认识询问的力量。
五、怎么做到不抱怨
说完了如何正确地让自我得到满足,下面要升级成怎么做到不抱怨。它包括三个方面。
1.当两个世界碰撞时,我们该怎么做
第一个方面,当两个世界碰撞时,我们该怎么做。
审视自己,向自己的内心提问
第一点,审视自己,向自己的内心提问。时刻学会反思:为什么我会暴躁、烦恼,想去责怪别人?是不是因为我今天的状态不对?我表面的话背后,是不是还有别的意思?
作者拿他的两个清晨作为例子。他说:“有一天,我起床时,阳光明媚,青草上有露珠,我觉得生活真美好。”
但是,在另外一个清晨,他前一晚可能没睡好。起来后,他觉得,阳光太炙热,草长得这么疯狂,还得除草,这生活太糟糕了。
这两个清晨就代表了作者因为状态、心情不好,看待同样景物的感受都不一样了。那如果我们的状态、心情不好,看待一个人同样的表现,我们的理解是否也会不一样?所以,当两个世界碰撞时,当别人跟你意见相左,或者和你不一样时,先问问自己:我对他的抱怨,是不是因为我今天状态不够好?
别把“不同”视为“不一致”
第二点,如果别人真的跟你不同,那跟你不同也不是罪,“不同”不是“不一致”。
作者的妻子有洁癖,他跟她完全是不一样的人。他说,有的时候,她所有的东西都要归置在一起,所有的东西都要一尘不染,实在太让人烦恼了。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她和自己的不同,给他带来了很多好处。不同有不同的好。
怎么意识到的呢?作者和妻子去另一对夫妻家做客。他说:“我去他们家拜访,是一顿家宴。那对夫妻让我崇拜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男的帅、女的靓,孩子穿着最好的衣服,个个都很体面。他们的家居也非常漂亮。我就想,为什么别人把日子过得这么好,我跟我的妻子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不同?”
其间,作者要去洗手间,主人告诉他洗手间在走廊尽头左边。而作者走到了走廊尽头,走错房间了,去了右边。当他打开门时,吃了一惊,那不是洗手间,而是男女主人的卧室。他无法形容看到的那一幕:袜子丢在地上、衣服乱七八糟,甚至垃圾满地都是。这和这对夫妻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体面、教养、整洁、受人艳羡,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样子。
作者赶紧把门关上,惴惴不安地回到客厅。这个时候,他再看妻子,就觉得,很感谢妻子桂儿,“虽然我总是责怪她跟我不同,但是我并没有意识到,是她的洁癖给了我一个整洁的家”。
你看,作者认识到了,别人和自己不同,有其不同的好,别人和我们不一样不是罪。任何一种于他人无害的生活方式,或者性格、习惯都有好的一面,我们应该接受。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接受别人的不同,不视其为“不一致”,我们就会少掉很多抱怨。
永远不要为现实争辩
第三点,作者说,永远不要为现实争辩。我们要解决问题,不是要成为杠精。
有一次,他和女儿欢天喜地在迪士尼玩。可是,在排队时,他们发生了冲突,而且越吵越厉害。因为他们提到用餐时间时,一个人说七点,一个人说六点多。其实,这个时间对他们用餐和排队没有太大影响。可是,两个人却产生了冲突。吵着吵着,作者就觉得不对。他发现,为这个问题争吵没有实际意义。所以,作者说,别为现实争辩,赢了怎样,输了又怎样?我们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成为杠精。
通过制定标准避免分歧
第四点,通过制定标准避免分歧。有时,我们不断地抱怨、不停地吵架,最后发现,是因为我们对一件事的标准不一致。如果我们去制定这个标准,去商讨它,就能避免分歧。
一对夫妻跟孩子老是吵架。他们觉得孩子已经大了,应该生活自理,清扫房间了。但是,孩子说“我已经清扫了,为什么爸爸、妈妈还是不停地抱怨”。
最后找到了原因,原来是他们对清扫房间的标准不一样。孩子觉得,你们让我把衣服收进来,我收进来了。那爸爸、妈妈认为,你把衣服收进来还要叠好,叠好还要收到抽屉里。你看,这就是标准不一致,因此,他们才会不停地吵架、抱怨。
怎么解决?孩子可以跟他们商量,做到把衣服收起来叠好、分类放好。通过制定标准,我们就避免了分歧。
试试成功沟通“三步法”
此外,还可以试试成功沟通“三步法”。哪三步?陈述、重述、确认。它跟我们前面说的询问的力量很像。有时,人的抱怨和分歧,是因为彼此对事实的了解不一致。这就像综艺节目中的“传声筒”游戏:第一个人把自己听到的一句话通过口型传给第二个人,一直传,传到第五个人时,他讲出来的这句话,很多时候跟第一句话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有时,我们和对方有分歧、相互抱怨,是来自于对事实的了解不够全面。
怎么办?通过询问、重述。你告诉我一件事,然后我重述它,最后,你确认我说的意思对不对。对事实,我们认定一致后,避免了抱怨,这也就是我们在《柔软对话》中所说的转述。
明白宽恕的意义
说了这么多方法,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高要求。他说,有时,抱怨是我们内心真的有仇恨。如果这个仇恨已经严重地侵蚀了你的生活,你无法正常生活了,哪怕真的是对方的错,关系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你的手中。或许你放下仇恨,这段关系就会缓和。最重要的是,你也放开了自己。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有两户人家是邻居,一位太太、一位先生。太太养了一只猫,先生养了一只狗。这只狗身型很大,也很猛。
有一天,太太的小猫就被先生的狗袭击,最后死了。太太的心情很不好,很难过,宠物就像她的家人一样。而且为了治这只猫,她花了一笔钱。
开始的时候,先生说他会付账单。但是,太太很愤怒,她在给先生送账单时,他们吵了一架。于是,先生也没去付账单,还是太太自己付的。
这之后,太太肯定憋着一口气,对家里人也变得没耐心。她已经到了只要看到隔壁先生,就很愤怒,无法过正常生活的境地。
一段时间之后,太太就觉得,不行,我每天拉开窗帘,一出门,都可能看到对方和他的狗,我就会心情不好。
怎么办呢?她想清楚了,去烤了一份非常拿手的甜品。那先生发现,太太送上了一份甜品。大概的意思就是过去的事就过去了。她放下了仇恨,开始宽恕对方。
这时,太太发现,邻居先生对她也逐渐友好起来。慢慢地,他们见面开始打招呼。其实,她不是不想念自己的猫,不是不觉得这位先生做的事有欠妥当,但如果继续抱怨下去,她总不能不出门,总不能不拉开窗帘,她要过正常的生活。所以,如果仇恨侵蚀你,抱怨占据了你的生活,变成了你的全世界,那么,这时,建议尽可能地选择宽恕。
2.如何做到不是发泄情绪,而是处理抱怨
怎么做到不抱怨的第二个方面,就是避免发泄,学会处理抱怨。
分辨“发泄”和“处理”
我们先来分辨一下发泄和处理。什么叫发泄和处理?发泄就是没有任何建设性地、不停地抱怨,而处理是,这件事让我很生气,对方做错了,但是,我仍要想着怎么做能改变现状。
运用赶走抱怨“三步法”
作者提供了一个赶走抱怨的“三步法”,像口诀一样。当我们想抱怨时,第一,不抱怨,就是关注要解决的问题,这是态度;第二,我的事,也就是自我负责;第三,不偏不倚,就是尽可能地客观。
套用这个“三步法”,我们重新分析一下上面狗咬了猫的故事。
首先,不抱怨。这是我们的态度,要解决问题。问题已经清楚了,就是解决太太和邻居之间的问题。
其次,我的事,就是太太的事。那她应该干什么?隔壁先生暂时没有缓和的姿态,那这件事就由太太主动示好。怎么示好?做甜点送给他。如果他跟她打招呼,她要回应。如果他不跟她打招呼,她就主动跟他打招呼。其实,这就不是发泄,而是处理抱怨。
最后,不偏不倚。仔细地想一想,狗咬死了太太的猫是客观存在的。邻居先生要不要负责?事实上,他无法控制他的狗,他唯一做错的事是,可能是他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同情。
作者说,我们处理抱怨就是不发泄,只处理问题。当两个世界碰撞时,我们要找找自己的原因,要制定标准避免分歧,学会用成功沟通“三步法”。对影响到生活的仇恨,要学会放下,主动和解,认识到宽恕的意义。
3.如何与自己和解
第三个方面,与自己和解。归根到底,不抱怨,其实是你和自己的事。我们最终是要和自己和解。
了解痛苦的根源:源于自己
作者说,人痛苦的根源源于自己。很多人抱怨是因为他对自己不满意,或者是曾经的经历影响了他的态度。他看一切都是恶的,都是值得抱怨的。有的人对所有人的预设,都是对方是坏的,碰到任何人都非常警惕。因为他的经历导致了这样的判断。比如,他受过骗,他没有被人善待过。
挖掘过去,疗愈与自己的关系
当我们抱怨时,想一想:我为什么这么爱抱怨?好像每一个人对我都不好。其实,未必如此,而是你积攒了太多的负能量。
当然,你的负能量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所以,我们就要尽可能地往前看,往我们的来处看,看一看负能量从哪里来,能释怀的,就尽量释怀。
那怎么和解?挖掘过去,疗愈与自己的关系。如果你对自己的认识没有特别清晰,可以做一个练习:从描述自己开始认识自己。
怎么描述呢?先在一页纸上写下你是什么样的人。它包括你的缺点、优秀特质,各种想法,哪怕是你对未来的种种想法,你都可以写出来。在这一面纸上,我们写出自己是什么样的。
接着,把纸翻过来,不写事实,写想象中的自己,比自己优秀5%、15%的,想达到的自己,直到写完你所能想到的所有优点。列举完毕,你把这张纸保存在私密但伸手可及之处。你得保证每天早上起来、晚上睡觉前都看一遍。不过,只限于背面的内容,就是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一面。
如果你想到要拥有的新优点,可以再添上去。你在看的时候,大声地说“我是什么样的”,根据理想的自己,想象自己已经成为那个样子了。
这个练习的关键就在于,每一天,你要努力证明自己有这些优点。在每天喊出这些优点的过程中,你不可能一天全做到,但是,至少做到一个。一天只做到一个优点就很好了。
这个练习就是描述理想中的自己,认识自己的成就,认识到,原来我可以越变越好。慢慢地,你会变成更好的人,忘记抱怨自己。
其实,有很多人早就这么做了。当然,不是严格按这种练习来做。我们很难说一个练习就是定型的样板。但是,类似的做法也是有用的。
十几年之前,我看过一期《艺术人生》的访谈。那期采访的是中国台湾的著名歌手蔡琴。蔡琴有一段她认为失败的婚姻。十年婚姻之后,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很痛苦。
怎么办?在《艺术人生》中,面对主持人的询问,她说,“我准备了一个容器,让朋友写下我的优点,比如,会唱歌、很幽默。我把它们放到容器里,在我挺不过去时,就抽出一个打开看看。我看到自己是有优点的,那今天就把这个优点做好。”
你看,这种方式、这些心理游戏,和这本书里写的不谋而合。如果不想抱怨,不想负能量爆棚,疗愈与自己的关系,用这样的练习,让自己慢慢地好起来。
有的人说,我老抱怨不是因为跟自己不好,是我周围的一些人真的让人无法忍耐。当然,有时,我也觉得自己无法忍耐,那这个练习就没什么用。
不要急,作者提供了另一个练习,也很有意思,就是写悼词。悼词就是在你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你的亲朋好友在场时,主持人念的对你的人生总结。
在你无法忍受自己、抱怨自己时,给自己写悼词:我的生命停止了,今天或明天就停止了,现在主持人要拿着我手中写的这份悼词,跟大家宣布我一生都干了什么。那来看看,我这一生中有什么光辉岁月、有什么值得纪念的事。你把它一条条列下来。最后,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做了这么多事。
那抱怨别人时,也可以写悼词。有时,你为一个人写悼词,别说他是你亲近的人,就算是你的仇人,你的评价也会客观一点。“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不仅是自己死的时候“其言也善”,你觉得对方要千古了,内心也会有一种不忍之心,会给他一个客观的评价,更善意地看他。
写悼词这个练习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有一天,作者的女儿和老婆吵架,吵得不可开交。于是,作者对老婆说,“现在别吵了,想象我们的女儿去世了,你为她写一份悼词”。此时,女儿挺高兴的,以为爸爸站在自己这边。没想到,作者又跟她说,现在你想象妈妈已经去世了,你给她写一份悼词。不久之后,母女俩各自流泪。
再过了一会儿,作者说,你们俩互换一下悼词。她们不吵了,相拥痛哭。
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方式变成写小传。我们写小说,或者演员演电视剧、电影,都会给角色写人物小传。那我们就给一个人写小传,它其实和悼词一样,是能让我们变得理性、客观的方法。
忘掉痛苦,重新上路
之前,我们已经讨论了抱怨的原因、如何放过自己、如何尽可能地做到不抱怨,现在,我们讲与自己和解的最后一点,忘掉痛苦,重新上路。在这里,我们再回到本书的开头,做一个小练习。
把所有令你烦恼的关系、所有和关系有关的人列出来。我们来梳理一下,在抱怨这段关系、这些人的过程中,我们的抱怨来自于什么。对照一下,是推卸责任还是为表现不好找借口,或者是因为误会。探寻一下我们真正的动机,然后再标出下一步的行动是什么。
王小波曾经写过一句话,人所有的愤怒,都来自于自己的无能。我们不要因为自己在某方面的无能,不断发火,又改变不了事情本身。但是,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其实,有时候,不是你无能,而是你不是全能。所以,那些对自己的愤怒和抱怨,你可以放下。我们不是万能的,要学会宽恕自己。
本书的讲述已进入尾声,总结一下,作者认为,关系是人生的一部分,你处于关系之中,是关系的一方。所以,你变了,关系自然会变。
多去想一想,在让你烦恼的关系中,你能主动做哪些改变;多去想一想,我们是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彼此的关系;多去想一想,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会获得哪些成长。
有一句话说“他人即地狱”。看完《不抱怨的世界》以后,我觉得,他人是不是地狱,取决于你是不是自己的地狱。希望大家都拥有一个不抱怨的世界,也希望大家通过练习,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收获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觉得有收获、有帮助,欢迎点击页面右上方的分享按钮,把这一期内容分享给你的亲人、朋友,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