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

隆恩殿---须弥座

隆恩殿是供奉太祖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神牌的建筑,整座建筑坐落在正对神道的宝珠仰覆莲巴玛汉白台基上。须弥座台基南北长东西窄,舒展雄伟。台基正面三出踏道,正面踏道设有御路。台基上有栏杆,栏板四角望柱下出螭首。是隆恩殿雕饰最多的构件。其雕饰与关内的清陵有着明显的区别,雕刻十分丰富,但略显杂乱。与昭陵、盛京故宫的须弥座雕刻相似。吸收了多种民族的艺术特色,体现了清初对各民族文化的包容与接纳。

台基的须弥座上也布满了蔓草,卷叶等雕饰,四角角柱石上设有排水螭首,均为青白石,整体雕饰华美,十分精致。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1)

隆恩殿台基正面三出踏道(网上图片)

须弥座上枋、枭、束腰以及须弥座的护栏、栏板、望柱等都有精美石雕。须弥座所用石材整体为青白色、这种石材不仅颜色不够理想,夹杂着红色、并有黑色斑点,色泽不均匀的普通砂岩石,耐风化的能力也比较差。这种石材产自辽东,当地称红小豆石(盛京故宫也大量使用这岩石)。从总体上来看,其石材粗糙、凹凸不平、多裂纹。石纹理粗糙、不宜精雕细镂,而整座须弥座雕刻面积较其他位置大,所以极易裂纹、掉渣现象。但依然可以看出当时匠人高超的手艺。展示了清代石雕艺术的风貌,也充分反映了清代早期的雕刻工艺水平。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2)

夹杂着红色的红小豆石须弥座

相比之下,清人入关后石材选择要考究得多,多用青白石。隆恩殿作为福陵最早建筑之一,在选材上以花岗石为主,极易碎裂,不易雕刻。福陵以后所有清帝陵石材均采用青白石,无论是雕刻上还是材质上均高于福陵。

福陵须弥座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即:台基、栏板、台阶、象眼、螭首五个部分。

台基

台基正面为礓䃰三路,丹陛石上是在寿山福海包围下充满灵气的蟠龙戏珠纹饰,整个石雕风格具有浓郁的东北满族特色。

月台前的丹陛石为精美的双龙戏珠图案,但有三分之一断损,有些部分应该是补刻的。这块丹陛石的用材不是通常的汉白玉,而是一种色泽暗红的少见石材。沈阳故宫、昭陵的一些石构件,包括福陵的石像生用的都是这种石材。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3)

台基上精美的金砖

大殿主体建筑坐落在正对神道的宝珠仰覆莲巴玛(藏语须弥座)青白石台基上。台基面阔32米,进深21米,高1.7米,周长118米,无圭角,与明清营造中的规制不同。台基四面大月台,周围环以雕刻精美的石栏杆。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4)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5)

须弥座台基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6)

须弥座(图片沈阳大学 王崧百绘)

龙是皇帝的象征,龙的图案在台基上是不可或缺的

台基面阔和进深与清代关内的其它陵墓隆恩殿须弥座相同,但高度略低。台基前部为月台,周围环以雕刻精美的石栏杆,台基的须弥座上也布满了雕饰,加上丹陛石上充满灵气的蟠龙祥凤纹饰,整个石雕风格被专家们称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隆恩殿四门八窗,周围出十二根廊柱,外檐彩画为最高等级的和玺彩画,殿内彩画不设天花,而是在裸露的梁檩上面施以彩画,称之为“彻上明造”,与盛京皇宫的正殿崇政殿的彩画做法相同,属关外早期的建筑特点。

月台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7)

月台面宽26.19米,进深33.72米,南向距台基10.87米出三路踏跺九级。两侧踏边缘以廊柱为界,居中一路与明间同宽,正面与神道街心石相正对处,设一块丹陛石,将踏跺分成三段,使正中踏跺级别明显高于两侧踏跺。丹陛石,又称陛石或御路石,满雕上下二龙戏于江崖海水之上的云间。第阶踏跺踢板、垂带石、象眼石均满雕卷草花叶。须弥座高1.38米,无圭角层,上下枭为仰覆莲巴达玛,正中莲瓣为正,两侧莲瓣倾斜度逐渐增加,上下枋及束腰部分所雕主题均为宝珠吉祥草。栏板采用透雕手法,题材包括宝珠吉祥草、万字花叶、双方环吉祥草,精美绝伦。望柱上蹲狮,共五对,均为雄性。耳朵稍短,咧嘴呲牙,望向踏跺方向,其余为蕉叶头。栏杆抱鼓石位置也被三对蹲狮取代,雌雄各三。石狮耳朵较长,也望向踏跺方向。月台前方神道两侧还配置有一对更大的石狮,其下须弥座做法相似。

台阶

隆恩殿回廊外檐柱额施花牙子,穿插枋高度与额枋基本相同。柱头有部分嵌入了平板枋,交接处饰以木雕兽面卷草花板。平板枋上坐斗拱,均为三昂七踩,斗口150毫米,栱及其上小斗做45°斜切处理,视觉效果上使用斗拱更加粗壮,在清代陵寝建筑中,仅见于关外福陵、昭陵。而关内帝陵中已无迹可寻了,拱垫板透雕八瑞相,是藏传佛教吉祥符号中最著名的一组。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8)

隆恩前言三道踏跺,踏跺的石栏杆望柱上,雕刻有六只造型各异,形象生动的汉白玉石狮子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9)

三道踏跺中间丹陛石上的纹饰为清初特色,“寿山福海”、“龙凤合欢”寓意和美,福祚绵长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10)

台阶处的石狮子,守望着隆恩殿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11)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12)

隆恩殿的台基为满布雕刻的须弥座,其上下枋、上下枭及束腰,均刻有花饰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13)

踏跺石栏板望柱上的石狮子,憨态可掬的样子十分可爱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14)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15)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16)

形态各异的石狮子,成为须弥座建筑的精美装饰,神态生动的石狮子是隆恩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隆恩殿台基前西侧的石狮子,母狮子足下抚有幼狮,造型生动活泼。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17)

隆恩殿前踏跺的石栏板望柱上,有一石狮子下落不明了。只留下尚存的“足迹”和“断尾”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18)

隆恩殿台基前东侧的石狮子,雄狮子足下拥有绣球一个

上枋

隆恩殿须弥座的上枋高0.22米,上下枭高0.215米,一共有两组纹样,第一组以宝珠为主要组合纹样,整体清晰可见。由一块石板浮雕而成。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19)

上枋宝珠纹

清初由于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须弥座石雕上出现宝珠纹。宝珠纹既反映了女真人游牧民族长期生活习俗和审美观。这种宝珠纹也被运用到木结构的彩画上,并且影响到入关后的宫禁、王府、陵寝、寺庙等建筑物的装饰上。并与汉文化融合形成彩画组合体,相应的扩大了装饰使用范围。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20)

上枋第二组组合纹样

第二组上枋纹饰为组合纹样,整体石板进行雕刻边缘,中间部分雕刻纹饰。为单瓣莲花居中,形态饱满,两侧各四个卷草纹样穿插交错排列,每组纹样中间以玛瑙 柱为间隔,均为浅浮雕纹饰。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21)

上枋第二组组合纹样沈阳大学 王崧百绘)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22)

上枋第二组组合纹样(沈阳大学 王崧百绘)

莲花纹是中国传统装饰形式之一。莲花装饰纹样早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上出现,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莲花纹也随着佛教的兴起而开始被大量使用到建筑装饰上。从此,寺庙的佛像、牌坊的装饰广泛 使用莲花纹。除了佛教寺庙装饰外,在陵寝中也被大量使用。

下枋

隆恩殿须弥座中第六层为下枋位置,有两组组合纹样,其一为单朵宝相花居中,两侧是为四个卷草纹穿插交错排列,整体装饰采用了高浮雕的手法,并且与上枋中定相花纹饰进行更加细致,细节更加丰富。其二为五个卷草纹作为主体,四周卷草环绕,转角或相交处为玛瑙柱,雕刻形式为高浮雕。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23)

宝相花与卷草纹组合图案(网上图片)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24)

宝相花与卷草纹组合图案(沈阳大学 王崧百绘)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25)

宝相花与卷草纹组合图案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26)

宝相花与卷草纹组合图案(沈阳大学 王崧百绘)

“宝相花”盛行于隋唐时期,是中国植物纹样发展的典型代表,宝相花纹的形式是将花的各个部分展开,然后根据需要处理,具体来说,应是将花苞、叶子等形体做放散状处理,组织成一些具有对称的图案,如圆形、菱形、文武等。和莲花一样,宝相花在中国的盛行和佛教的流行有很大的关系。“宝相”即佛教教程对佛像的尊称,象征着纯洁一尘不染。

卷草纹已经出现,成为中国主要装饰纹样之一。不同时期的卷草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魏晋南北朝纷飞的战火中仍孕育尊重的力量,多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中国卷草纹的前身忍冬纹也随之传入中国,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卷草纹也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福陵须弥座上卷草纹在S形传统样式上也融入了满族文化特点,最终形成浑圆饱满的卷草曲线形象。

柱头

须弥座栏杆由望柱和栏板构成,到了清代,一改之前望头雕饰简单形式,福陵须弥座望柱的雕饰更加精美、灵动。更富立体感。须弥座上柱头有二种形式,圆雕狮子与蕉叶。圆雕狮子柱蹲伏在仰覆莲花座上,共计五对,分别布置在须弥座四角的望柱及三路台阶的两侧望柱上,呈对词之势,神态平和。其余望柱均为蕉叶柱头附于仰覆莲花上,所有望柱柱身均无其他雕饰,只有在转角处浅刻线脚进行修饰。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27)

狮子柱头 蕉叶柱头

栏杆

须弥座台基上栏杆,采用透雕方胜纹,由一块石板雕刻而成,上方做出镂空扶手,立柱为花瓶形,立柱间为一个大的方栏,石雕装饰纹样为落座花景,左右部分雕刻的纹饰是一致的,整体采用不同的雕刻技法,有的采用浅浮雕、有的采用透雕,共有十种纹饰并进行绘制,题材种类繁多,其中有万字纹、牡丹花叶纹、方胜纹、卷草纹、吉祥草纹、宝珠纹、华板中的主体纹样一致,四周辅助纹样有些简单的变化,大部分纹饰无规律可循。

方胜纹

方栏中方胜纹是以两个菱形压角相叠而成的几何图形或几何纹样,在菱形的每个都有一个圆形花纹,两个菱形夹角处上下位置用祥云纹饰进行填充空白,使得空间饱满。四周从角落处延伸出再版叶片,大小大致相同,呈中心对称状,叶片的构成相对美复杂,这和方胜纹形成了对比,张弛有度,画面和谐。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28)

栏杆及扶手透雕方胜纹 栏杆及扶手透雕方胜纹(沈阳大学 王崧百绘)

万字纹

方栏中万字纹位于栏板中间,外面由圆形框隹,万字纹稍有些偏转,以万字纹为中心围绕着四片葡萄叶纹饰,并且左右对称,上下对称排列,主栏板两侧及下方位置镂空雕刻,每个空中间有一个宝相花纹进行装饰。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29)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30)

栏板上万字纹 (沈阳大学 王崧百绘)

“卍“字形纹饰,是中国传统纹样,最早可追溯到在新石器时期,后被佛教所没用,在

佛教中具有“祥瑞”之意。并随着佛教的传播在中国开始广泛流行。在器物、建筑上使用“卍“字纹样是取意吉祥如意寓意,也演变成中华民族传统吉祥图案。

莲花纹

莲花纹栏板中有莲花纹和上枋中的莲花纹不同,中间位置雕刻一个莲蓬,花瓣纹不同,中间位置雕刻一个莲蓬,花瓣围绕莲蓬,呈现左右对称的图形,纹饰纹理清晰,花瓣雕刻凹凸有致、线条流畅,具有空间感。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31)

栏板上的花莲纹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32)

栏板上的花莲纹(沈阳大学 王崧百绘)

莲花四周围绕荷叶,左右两边各四片,叶片藤脉好似两个小眼睛㟺肪雕刻与莲花瓣交相辉映,十分和谐。在雕刻方式上莲花纹的栏板有部分镂空浮雕,也有部分为高浮雕。

卷草纹

卷草纹从同一个藤肪延展出来,向两方延伸,雕刻手法有浅浮雕也有透雕二种。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33)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34)

方栏透雕与浮雕结合卷草纹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35)

方栏透雕与浮雕结合卷草纹(沈阳大学 王崧百绘)

卷草从同一个藤脉延展出来,向两边延伸,采用浮雕与透雕相结合手法,卷草饱满、沿着外边缘轮廓进行沟边凸显出层次立体感。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36)

方栏浅浮雕卷草纹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37)

方栏浅浮雕卷草纹(沈阳大学 王崧百绘)

此块方栏采用浅浮雕手法,与前面采用浮雕加透雕手法图案不论是朝向还是样式大致相同,两个卷草纹样布满整个就这样平面,构图丰满圆润。

卷草纹图案在下枋中也有应用,风格略有不同,方栏中的卷草纹相对简约,没有刻意追求对称之美,也没有前后叠加关系。

卷草纹

宝珠纹是方栏中纹样最多的一种装饰样式,约占一半左右,宝珠由藤叶支撑,构图巧妙,从藤脉延伸出四片叶子,左右对称布置,叶片支撑点下方有两个小叶脉,构成 整个图案即统一又有独特感。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38)

卷草纹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39)

卷草纹

吉祥草纹

方栏中吉祥草纹与其他纹饰雕刻手法不一样,采用了透雕与线雕结合的手法。在藤脉叶片处采用了透雕手法,但里面的纹饰则采用了线雕手法进行外边缘的雕刻,整体刻画纹饰清秀柔美。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40)

吉祥草纹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41)

这种吉祥草纹最早出自满族,随着满清入关而流入中原。并在建筑物彩画中大量出现。

束腰

束腰中卷草纹舒展、圆润、纹饰华丽丰富。束腰高0.535米。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42)

束腰

御路踏跺纹样

台基正面为礓䃰三路,丹陛石上是在寿山福海包围下充满灵气的蟠龙戏珠纹饰,整个石雕风格具有浓郁的东北满族特色。

月台前的丹陛石为精美的二龙戏珠图案,但有三分之一断损,有些部分应该是补刻的。

这块丹陛石的用材不是通常的汉白玉,而是一种色泽暗红的石材。沈阳故宫、昭陵的一些石

构件,包括福陵的石像生用的都是这种石材。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43)

隆恩殿踏跺雕饰(网上图片)

踏跺装门面均为满雕的形式,雕刻的纹样即有荷叶也有卷草纹,以卷草纹为主,采用浅浮雕的雕刻方式。三阶道在台基上以两块栏板分隔,两侧均以廊柱为界,中路阶道没有御路,御道中间丹陛石主体部分由三块拼凑而成,其雕法手法为高浮雕,上面雕刻“二龙戏珠”,四周散布海水江涛,两条巨龙如腾云驾雾般冲破天际,张牙舞爪,形成对峙之动势,丹陛石两侧加以卷草纹边框作为修饰,亦如层层海浪为整体增添气氛。

暾首

台基上的螭首,也就是龙头。在古建筑中,螭首常设置在台基与栏杆之间,位于望柱下伸出一个兽头,和须弥座的上枋垂直相交。

螭,传说无角之龙称螭,螭首常用于装饰,也有排水功能,如昭陵、北京故宫的螭首都具备排水功能。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44)

螭首毛发雕刻细腻顺畅,毛发浓密并且每根雕刻的线条都十分流畅,眼目狰狞。

五一的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十一)(45)

台基转角处的螭首较大。螭首是基座上一种特有的装饰构件,除了具有重要的装饰功能外,螭首张开的嘴,其内有小孔直通台基表面,专为排除台基上的积水之用。雨天还可以拍出台基上面的雨水。

螭首在转角处伸出头,造型为瞪着双眼,鼻梁上卷,张开嘴,龙鳞龙须清晰可见,螭首看起来威猛中带有一种可爱之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