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休息法则(不休息跟不工作一样糟糕)
周末是喘口气的机会 全球各主要宗教都有安息日的传统。而在崇尚多神的古希腊,没有星期日的概念,却创造出了很多固定节日,柏拉图将之称为“喘口气的机会”。
安息日,休息日,以及节假日,最初的核心特征就是不用工作,调养身心。当然,在当代之前,也就是双休日尚未呈现之时,每周的休息日一般只有一天,在一周的其他六天里,人们担负着很重的劳动负担。
正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荣誉教授维托尔德·雷布琴斯基在其所著的《等待周末:双休日的起源与意义》一书中所谈到的那样,从古至今,总会有人试图减少劳动者的休息时间,以各种名义将工作、劳动、耕作变得神圣化,并丑化坚持要休息的劳动者。16世纪的英国、大革命期间的法国,还有苏联,以及20世纪70年代晚期的柬埔寨,皆是如此。至于有些宣导加班工作就是福报的说法,那简直就是沦为无耻了。
当然,马上就会有人举出相反的证据。在古代的若干个文明,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罗马以至于远离欧亚文明中心的非洲、拉美,古代人享受的假期要远比近代以后的人们要多。而在当代,南欧、南美洲民众获得的假期也比较多,远甚于更为富裕的日本、西欧和北欧国家以及北美。这些证据似乎旨在证明休息、休假太多,会导致人们变得不受控制的懒惰。
《等待周末:双休日的起源与意义》书中谈到,1914年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国,企业家们在星期天不放假,以爱国心来激励工人全勤服务。但这却没能带来预期的更高产能,反倒是工人在不断“划水”、“摸鱼”。这些工人一旦被征集入伍,就能勇敢作战到哪怕捐躯牺牲。所以谈不上工人主观上故意不好好工作。英国政府和工业界不得已重新恢复了星期天的假日设定,并将十二小时的工时降为十小时,结果反倒是产能比战前更高。
《等待周末:双休日的起源与意义》书中指出,定期休息日被证明符合人的生理需要,一如人体需要必要的睡眠、食物和水。如果休息不足,疲劳状态会让人不可避免陷入怠惰。
工业革命透支了人的精力,增加休假不可避免 英国作家斯科特曾对各种产业进行研究发现,产能会在每周的最后一天降至最低,而每周的第一天(即每个人获得了充分休息以后),产能同样偏低——前者的合理解释在于,假期降至,降低了大家的专注度,并且经过几天的连续工作,工作状态开始呈现低迷;而对于后者,可以认为工作技能、学习专注度会重新从较低水平而逐日熟练提高(但不能长期多日反复提高)。
所以,古代文明发明的休息日、安息日,并赋予宗教意义,不仅仅在于古人发现了人体的效能与身体利用的极限,而且还担忧突破这种极限可能招致的禁忌。现当代与古代的区别也就在于,让休息日被剥离了过多的意义,将之从向神祈祷转向满足人的世俗愿望。
《等待周末:双休日的起源与意义》书中提及,19世纪的欧洲各国的画家,作品都经常反映出每到周日,公园等地满满当当的游览者,而周一到周六,这些休闲区域则几乎没有闲人踏足。应该指出的是,18-19世纪的欧洲人,要比之后的人们,以及之前的先辈更加辛苦。工业革命重塑了工作伦理、节奏与计酬方式,这意味着同样是每周六天的工作,当时的人们担负的劳动负荷,要远远高于先辈。
工业革命的生产力奇迹,从基础工业、矿业席卷到消费品领域后,就不可避免面临一个问题,一方面,大众的消费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大众休息时间不足,以至于没有精力和兴趣大量消费。因此,在休息日日渐变得世俗化的同时,更大的城市、更多的人口都迫切需要迎来生活的世俗化,营造更多的休闲娱乐,推动更加频繁、覆盖更广的日常消费,从文化娱乐(包括报刊刊载的各种格调的文艺作品,现场文艺演出,马戏、板球、赛马、酒吧、咖啡馆)到各式各样的预制食品,再到尽可能实现的家务劳动社会化,甚至还包括乘火车旅行。只有这样,工业革命释放出的产能增值,才可能被社会尽可能地接纳。
19世纪中期,英国伦敦一家奇特的社团组织“早打烊协会”开始倡导周六下午一点,让当时的人们增加半天假期做做家务,以及参加社会活动。这个倡议的本意是让那些周日上班的消费行业的上班族,能够在周六“偷得半日闲”,但越来越多的人周六下午不下班,也就意味着本来生意集中出现在周日的酒吧、咖啡馆、马戏团、音乐厅、赛马场等经营机构,平白无故增加了半天的黄金档,更加不愿意让自己的雇员放假。
双休日的到来 至于周六全天变成假日,则要谈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北美大部分地区都比欧洲炎热,夏季劳动环境简直不堪忍受。美国工人通过持续不断的权利斗争,才获得了舶自英国的周六半天休息权,并实现了八小时工作制。周六休息权的实现,带给美国的直接影响就是大量工人涌入电影院,成为好莱坞通俗影片的忠实拥趸。纽约市政当局曾经一度试图禁绝电影院,其理由是一些电影格调很低,败坏风气。但这反而激发了工人的强烈不满,而好莱坞制片机构也通过电影作品嘲弄纽约等地的市政当局。
美国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在休息时间增加以后,更为积极地光顾各类商业机构,以及档次更高的剧院、电影院。这使得劳工争取休息时间具备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利益基础。最终,1929年,“美国成衣工人联合工会”开始首倡五天工作制。而几乎与之同时,一直非常坚定反工会甚至还有点纳粹思想的汽车业巨头亨利·福特宣布工厂在周六不上班——福特的做法,顿时让其他工会感到懵逼,“为了反对而反对”,甚至宣称周六不上班属于对神的不敬。
《等待周末:双休日的起源与意义》书中指出,真正让两天制周末落实的强大力量,是1929年的大萧条所导致的产能不足。为了尽可能实现较为充分的就业,1933年开启的罗斯福新政追认了美国工业界已经相对普遍采用的五天工作制。等到大萧条的经济影响过去,美国人基本适应了五天工作制。
二战战后,经济腾飞的日本,曾长期采用每天工作十小时、每周六天工作,这也被描述为日本人工作勤奋的表现以及日本经济奇迹的一个依据。但日本国内的社会观察家发现,日本人长期加班,不爱休假,说到底是受社会风气影响,根本不是因为什么日本式的“新教工作伦理”使然。一直到1990年,日本政府在美国的强迫下才签署协议,推行五天工作制。美国媒体当时不无讥讽地指出,美国政府以为减少日本的工作日可以降低日本的生产力、削弱日本工业对于美国同行的威胁,简直打错了算盘。《等待周末:双休日的起源与意义》书中也戏谑地指出,这可能是周末第一次被作为一种惩罚引入一个国家。
所评图书:
书名:《等待周末:双休日的起源与意义》
作者:(美)维托尔德·雷布琴斯基
译者:梁永安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出版日期:2022年9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