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今年高考最高分估计多少(近年高考语文分数为啥持续走低)

怎样透过语文文本理解段落背后的深刻意图,怎样在体会人事关怀的同时关注生活、思考人生,来一起听听语文大咖——哈师大附中高二语文备课组组长郑晓峰教你“深刻语文,命题新视域”。

语文今年高考最高分估计多少(近年高考语文分数为啥持续走低)(1)

郑晓峰

近年来,语文高考分数持续走低,正在逐渐改变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与学法,语文教师也在努力寻找提高学生成绩,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灵丹妙药。当然,任何探索都必须是基于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本质规律认识基础上的探寻,同时,仔细分析刚刚发布的高考《考试大纲》,我们可以发现,与时代的接轨,与学术史的契合,与传统文化的对接,成为高考的热点问题。

传统文化常识的考察能够使古代文化呈现立体感、使我们回到历史现场,回应历史语境下的人事关怀。文学类文本的加入,又使试卷的文学性、时代感在一定意义上得到强化,也可让更多的学生关注生活、思考人生。

深刻语文,无疑是在此认识基础上,笔者对语文教学的一点概括而已。挖掘语文的深刻性,不是停留在文本的肤浅解读层面上,而是深化到对文本背后的作家艺术心理、原型批评、意象品读视角的揣摩把握上,使学生的阅读、鉴赏、写作呈现宏大的理论背景及深邃的思想空间。当然,考试如何呈现深刻语文的理念,笔者所在的高二语文备课组做了一些尝试,现择要介绍之。

社科文,崇尚学术性

社科小阅读历来深受一线教师诟病,缘由何在,行文理论性强,思想深度令

师生无法企及,阅读障碍重重,导致一些人为做题而做题。事实上,语文试卷的亮点也在于此,选择经学、史学、文学、美学、哲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等理论命题进行文化阐释,这对于深化学生的理论视野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

因为这是母语教育的最后时刻,除了少数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学生之外,大部分学生对于母语的认知高中毕业就要画上休止符了,如何给学生提供深层次思考的着力点,我想,这道题还是不错的选择。

本次考试选择了《人民日报》上一篇有关“孔子诗论”的文章进行阅读,重点选择对“诗可以群”理论意义的探讨,从孔安国、朱熹对之接受的过程进行学理研究,指出个体生命与群体间的关系命题,对学生进行逻辑的、思想的、情感的教育。

古诗文,注重联系性

很多人常常批评语文考试与课本的联系点少,学与不学一个样。命题中选择课本中高频出现的词语考查学生,诸如“数”“绳”“故事”“解褐”等,建立考试与课堂学习的知识联系点。在诗歌阅读中采用课本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理解力,使之内外兼修。

如《蜀相》与《武侯庙》,二者皆以诸葛亮为写作对象,在比较中认识二者的写作技法、思想境界的高下之别。断句则别出心裁,选择《老子》七十七章中的一段话来命题,若能形成考试出题的连续性,相信,学生会对《老子》一书能够自觉学习并深刻理解。

现代文、作文,凸显时代感

今年高考现代文以全国卷为例,分别考了《锄》《战争》《玻璃》,除去外国小说《战争》外,剩下两篇皆以时代感取胜。《锄》叙述了在农村经济转型中人们的精神困境,由传统农业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后,人们精神的迷茫,行为上的不知所措,是深层的社会生产关系调整后人们作为生产要素,仍然依照原有的惯性运行的社会特定形态的反映。

《玻璃》尽管以一件小事为切入点,却折射了社会转型中由传统的“重物”到“重人”观念的转变,人本思想在社会中的倡扬,给这一普通的人事增添了丰富的时代气息。考试选择的《赝品》就是以腐败为题材的作品,通过行贿者巧妙规避贿赂风险,让学生感受到复杂的人事关系。

对作文的考查尤其如此,在任务驱动下,选择一个视角谈出自己的体会。我们对于虚拟世界到底是选择拥抱还是疏离?这已经成为当代人必须面对的课题。同时代接轨,紧跟时代的步伐,成为当代学子的不二选择。

这场考试虽已尘埃落定,但是通过考试形成的认识将会为我们破解考试难题提供一个借鉴,一个思路。深刻语文不是刻意的深刻,而是在教学中自觉形成的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层揭示与自觉践行的需要。

快给自己来个阶段检测吧!

哈师大附中2015级高二学年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在《论语》中对诗的功能进行了高度概括:“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孔子时代,所谓“诗”通常指的是“诗三百”,即汉代以后所说的《诗经》,而“诗”的涵义要远远大于我们今天的文体概念,与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首”。因此,《诗经》称得上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百科全书”。

从总体上看,“兴”“观”“群”“怨”说充分体现了孔子诗学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道德伦理相统一的特色。其中的“兴”和“怨”偏重创作者主体情感意志的抒发。“兴”是指眼前景物或者人事对主观情感的触动生发,“怨”则是不满情绪的宣泄。“观”与“群”取自不同的视角,主要关注诗的作用和意义。“观”是俯视或置身局外的观察;“群”则关涉人与人之间的共处、互动与交流等诸多方面,是社会、心理、伦理及情感等各种关系的多维聚合。

汉代孔安国将其解释为“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意到了人的社会属性,人若在社会丛林里生存,就一定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磨合、切磋制约的关系。宋代朱熹则将“群”注为“和而不流”。朱熹关注到了“群”的另一面,即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又不苛求自己与别人完全一致,从而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与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意义相近。孔安国和朱熹的阐释道出了“群”的内在辩证关系,那就是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孔子一生都在宣扬并实践“克己复礼”。他认为,诗是必须服从于“礼”的,也就是说,人要以“礼”来约束个人的性情,所谓发乎情,止乎礼。学《诗》可以教人如何处理和对待各种社会关系,从而达到人与我的协调。这便是“兴于诗,立于礼”。

“礼”是以象征意义的仪式或程序去规范社会各个阶层的关系。从深层次上看,“群”与“礼”二者在某些方面也有交集,二者在协调个人意志与社会秩序、个人欲望与道德规范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礼”更偏重人与人之间的砥砺与相处,是一种生存的外在需要,因为无视别人的存在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之中;也是个体生命精神上的内在需要,即个人在群体中的存在感。

同时,我们不要忽视“群”“和而不流”的一面,即个体生命自主性、独立性的一面。人就是在自我意志与外在现实间复杂关系的交错扭结中存在的,除了以“礼”为象征的规定性和稳定性之外,还有生生不息、潺潺流动的个体生命意志。(2015年2月3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孔子诗学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道德伦理的统一,如“兴”“怨”偏重作者主体情感意志的抒发,“观”“群”则主要关注诗在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的作用意义。

B.在《论语》中,孔子高度概括了诗的功能。其中,“兴”是指情感的发端,“怨”是不满情绪的宣泄,“观”是观察,“群”是社会、心理等关系的多维聚合。

C.孔子时代所说的“诗”与今天所说的“诗”并不完全相同,前者通常指“诗三百”,即汉代以后所说的《诗经》,其涵义与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

D.《诗经》被称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百科全书”,因此要了解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就要研读《诗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对于孔子所说的“群”,孔安国的阐释注意到了人的社会属性,道出了“群”的内在辩证关系,即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B.“礼”是一种生存的外在需要,即重视周围人的存在;也是个体生命精神上的内在需要,即个人在群体中的存在感。孔子认为诗必须服从于“礼”。

C.孔子“兴于诗,立于礼”这句话告诉我们:学《诗》可教人如何处理和对待各种社会关系,从而达到人与我的协调;要以“礼”来约束个人性情。

D.“群”与“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深层次上看,二者在某些方面有交集,在协调个人意志与社会秩序、个人欲望与道德规范中都有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既要“群居相切磋”,又要“和而不流”;不仅要有以“礼”为象征的规定性和稳定性,还要有生生不息、潺潺流动的个体生命意志。

B.朱熹所注的“和而不流”,其意义与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相近,是指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不苟求与别人的完全一致,从而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

C.我们每个人既不要忽视“群”“群居相切磋”的一面,即个体生命的自主性、独立性;也不要忽视“和而不流”的一面,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磨合、切磋制约。

D.孔子一生都在宣扬并实践“克己复礼”,“礼”是以象征意义的仪式或程序去规范社会各个阶层的关系,与“群”相比,它更偏重人与人之间的砥砺与相处。

二、古诗文阅读(48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6分)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

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

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

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 数:屡次

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 绳: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伏:认罪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忤:触犯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商议建造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部属罗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7.(1) 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5分)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5分)

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4分)

天 之 道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 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9-10题。(8分)

武侯庙 杨慎

剑江春水绿沄沄①,五丈原头日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慙②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注释①沄沄:水流淌的样子②慙cán,同“惭”。

9.“南阳祠宇空秋草”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含义一样吗?你认为哪一句写得好?(4分)

10.“莫将成败论三分”一句与《蜀相》中哪一句意思较为接近?哪一句内涵更为丰富?请简析(4分)

(三)名篇名句考察(20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2分)

⑴袅袅兮秋风,。(屈原《湘夫人》)

⑵酌酒以自宽,。(鲍照《拟行路难》)

⑶诸葛亮是后世许多诗人在作品中赞颂与敬仰的对象:杜甫曾在《蜀相》写道“,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更是给予诸葛亮极高的颂扬,写下了“,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的诗句。

⑷古代诗人创作时常借用古人逸事,例如孟浩然在《夜归鹿门歌》中写过“,忽到庞公栖隐处”,诗仙李白在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提到过“谢公宿处今尚在,。”

⑸,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⑹,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

⑺,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⑻庄子《逍遥游》中举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⑼李密在《陈情表》中说自己家门衰微、福分浅薄的一句是“”。

1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8分)

⑴可怜光彩生门户⑵时不可兮骤得⑶吞声踯躅不敢言⑷滟滟随波千万里⑸势拔五岳掩赤城⑹迷花倚石忽已暝⑺莫之夭阏者⑻形影相吊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赝品 姜铁军

鸿图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王利在北湖边上看中了一块地皮。在市规划局工作的朋友告诉他,按照规划,北湖很快就要修建地铁,到那个时候,这里的地皮可就值钱了。地皮值钱了,房子价格还不上涨吗?王利当然会算这笔账,决定找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黄胜帮忙给协调协调。想请黄胜吃饭,在酒桌上谈这件事情。被黄胜一口回绝了:“中央有八项规定,反对大吃大喝,你就别费心了!”说完就把电话挂断。

王利没想到会碰一鼻子灰,心里想,一定得想个办法让黄胜帮忙。于是托人打听黄胜喜欢什么。很快,那人给王利打来电话:“黄胜喜欢收藏瓷器。”王利说:“我知道了。”放下电话,王利就在心里琢磨,送黄胜什么样的瓷器好呢……

过了几天,王利通过一家快递公司给黄胜寄来一只瓷瓶。王利给黄胜打电话说:“黄局长,这个瓷瓶是清朝的粉彩,你好好留着吧!”

黄胜明白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点点头,说:“地皮的事你听信吧。”

第二天,黄胜叫自己老婆拿着这只瓷瓶,来到市文物鉴定所,请瓷器专家做鉴定。瓷器专家仔细看了看,说:“这个粉彩是假的。”黄胜老婆立马火了:“这不可能,你是不是鉴定错了?”瓷器专家害怕自己看走了眼,急忙找来所里另外两位专家,共同又鉴定了一次,出具了鉴定书:赝品。

黄胜看着文物鉴定证书,给王利打电话,说:“我这地方小,没地方放你送的东西,把那只瓷瓶拿回去你自己收藏吧!”王利赶忙说:“拿回来多不好,你不喜欢就拿到拍卖公司卖了吧!”听到这话,黄胜鼻子差点气歪了,这么个破瓷瓶,还要去拍卖,拿我不识数是不?“啪”地一声把电话摔了。他老婆说:“这样也好,拿拍卖公司拍卖也卖不了几个钱,拍卖公司会给我们作证这是个赝品,省得他反咬我们一口,说拿了他的粉彩不给办事,败坏我们。”黄胜连连点头:“有道理,有道理。”

黄胜就把瓷瓶拿到了拍卖公司参加拍卖。拍卖公司的规矩是,只要有客户拿来东西我就负责拍卖,不保证东西的真假。责任是买家自负。他们也有鉴定师,看了黄胜拿来的瓷瓶,笑着说:“这东西还值得来拍卖吗?怕是不够手续费的。”黄胜心里很恼火,脸色十分难看。拍卖公司鉴定师问黄胜:“这个瓷瓶拍卖底价是多少?”黄胜没好气地顺口说:“五万。”

到了拍卖那天,不少人来参加竞拍。

黄胜拿去的粉彩瓷瓶五万开价,马上有人加到六万,接着被人叫到十万。而后一路攀升,最后被一个买家以九十八万元买走。

黄胜从拍卖公司拿到这笔钱的时候,自己都不相信这是真的。

投桃报李,黄胜给王利开了绿灯,让他以低于市场很多的价格拿到了北湖那块地皮……

事后有人举报,说黄胜受贿,收了房地产商的粉彩瓷瓶,以地皮做交易。

纪委派人找黄胜谈话。黄胜说,王利送给自己一只粉彩瓷瓶不假,就是朋友间的互赠,根本就是一个赝品,不值钱。他拿出了市文物鉴定所的鉴定证书,证实自己说的都是实话。纪委又派人到拍卖公司了解情况,拍卖公司证明粉彩瓷瓶确实是一只赝品,值几百元钱。至于买家愿意出高价买走,那是买家的事,谁也管不着。买家看走眼的事在拍卖的时候经常发生。

黄胜没受什么处分,事情过去了。

现在,那只瓷瓶就放在王利家的卧室里,他当痰盂用。

⑴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黄胜以“中央八项规定”为由,拒绝了王利请客吃饭,可以看出黄胜还是一位想坚持原则的国土资源局局长。

B.小说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其中“鉴定瓷器”这一情节是故事的高潮,正因瓷器专家断定这件瓷器是“赝品”,才有了后来拍卖“赝品”等故事情节。

C.一件赝品能够以天价被成功拍卖,这件赝品的价值与价格产生的反差极大,给读者带来了思想冲击,产生颇具震撼力的艺术效果。

D.黄胜收受“赝品”经纪委查证并非违纪行为,而黄胜得到九十八万元,是买家看走眼所致,与黄胜无关,是无可厚非的。

E.小说中涉及到的利益各方都得到了想要得到的利益,而国家利益却在不知不觉中遭受到严重损失,令人痛心。

(2)人人皆知的赝品,最终却拍卖成功了,导致这件“赝品”拍卖成功的因素有哪些?(4分)

(3)这篇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谈谈为什么是“在情理之中”。(4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黄胜,也有人认为是王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6分)

四、课内文言考察及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4.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玉扃(jiōng) 踯躅(zhí zhú) 岩扉 (fěi) 剡(shàn)溪

B.绰(chào)约 伯仲(zhòng) 天姥(mǔ) 长嗟(jiē)

C.眇眇(miǎo) 扁(piān)舟 訇(hōng)然 涕泗(tì sì)

D.潺湲(cán yuán) 砧(zhēn)石 澹澹(dàn dàn) 垆(lú)边

15.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修葺 犄角之势 平心而论 九重城阕烟尘生

B.坐落 青青子矜 山清水秀 唯有幽人自来去

C.厮打 门衰祚薄 水泄不通 长使英雄泪满襟

D.喧染 度长絜大 销声匿迹 绵官城外柏森森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B.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C.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卖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D.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

1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今的环境保护技术不仅做到了生产过程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保证产品使用的清洁高效,而且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

B.一旦确定了某个特定节日的纪念物,商家、企业就可以设计、生产、经营相关的物品,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就有了重点宣传的目标。

C.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学好。

D.某院医护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输入到患者体内,致使这些患者旧病未除,又染新疾,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1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残疾人康复中心和托养中心项目的启动将使残疾人享受免费康复服务变得________。

②金庸就是________天天写时评的报人,他以“左手写社评,右手写小说”而闻名于世。

③这款智能手表将带有更多功能,也将带给大家更多的惊喜,大家都在________。

A.拭目以待 指日可待 倚马可待 B.指日可待 倚马可待 拭目以待

C.拭目以待 倚马可待 指日可待 D.倚马可待 指日可待 拭目以待

1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______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② 经过几天的_______,又和病人家属作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③ 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_____,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A.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B.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C.老谋深算 深思熟虑 深谋远虑 D.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2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梦、光盘、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微XX、大V、奇葩”等十条网友们的流行语入围“2015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立即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共鸣。网络流行语, 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的表达方式。它作为一种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并影响到现实生活的语言形式,能得以迅速蹿红,其原因无非是符合语言省力的原则。它对于缓解人的紧张情绪、释放压力、放松心情具有的作用。

A.家喻户晓 望文生义 相沿成俗 独一无二

B.耳熟能详 顾名思义 约定俗成 不可或缺

C.口授心传 望文生义 习以为常 不可替代

D.通俗易懂 顾名思义 司空见惯 不可或缺

21.下面的句子组合成一段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梁思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在他逝去多年之后,世人渐渐地认识了他,认识了他的思想的价值

②自己所珍爱的东西向他展示了行将消失的暗淡前景,自己却无能为力

③但是,用来体现他的思想价值的对象——历史文化建筑,却大部分已荡然无存

④对于一个致力于传统文化整理、总结和保护的大师来说,还有什么能比他所珍爱的文化被消解更让他痛苦呢

⑤他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实面前,常常显得那么脆弱与无力

⑥就如同眼看着一个患病的亲人,在庸医的手中一天天走向绝境,自己的有效施治方案却无人理睬

A.①③②⑥⑤④ B.①③⑤④⑥② C.②⑥①③⑤④ D.②⑥⑤④①③

2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工业技术是通过档案资料保存下来的,手工智能都是口传心授,最多只是保存在几句短短的口诀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标志着远古高度文明的手工的传承中断了。当我们意识到手工属于正在消失的文明时,很多手工已经濒危或者干脆无影无踪了。

①农耕时代是手工时代,工业文明是机器时代

②所以说,手工是一种口头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③机器的效率远比手工高出千倍万倍,在转型的过程中抛弃手工在所不惜

④工业技术是物质性的,手工中有许多是感性和悟性的

⑤从文明的传承来看,这种手工的文明是记忆性的

⑥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遗产,是因为当代人类正在进行的一次文明转型——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A.①⑥③⑤④② B.③②⑤⑥①④ C.④⑤②⑥①③

D.④⑥①②③⑤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可以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标题自拟;(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哈师大附中2015级高二学年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1.D 2.A 3.C 4.C 5.B 6.B

7(1)(5分)享受着丰厚的体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

(2)(5分)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

8.(4分)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9.(4分)前为“空剩”,后为“空有”,杜诗所营造的意境更为丰富。“隔叶黄鹂”与“映阶碧草”呈现了一幅盎然春意,但作者感受独特: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满怀,而好音无人来听,更具有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其哀的效果,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较“南阳祠宇空秋草”更胜一筹。

10.(4分)“出师未捷身先死”,一般来说,杜诗这句更加丰富。因为除了交代史实外。还含有惋惜、痛心之感,而“莫将成败论三分”更侧重客观的评述。

11.(12分)洞庭波兮木叶下 举杯断绝歌路难 三顾频烦天下计 出师一表真名世 鹿门月照开烟树 渌水荡漾清猿啼 吴楚东南坼 春水碧于天 悟已往之不谏 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门衰祚薄

12(8分)⑴可爱,可羡 ⑵轻易、一下子 ⑶徘徊不前 ⑷波光荡漾的样子 ⑸超出 ⑹天黑、夜晚⑺阻塞 ⑻安慰

13.(4分)(1)CE (A.后文中黄胜对赝品的态度和受贿行为说明他是没有原则的局长;B.“鉴定瓷器”这一情节是故事的发展阶段;D.黄胜钻法律空子谋取暴利,当然与他有关,而且更加可憎,也更可怕,并不是无可厚非。)

(2)(4分)①王利的精心设计:王利买假、送假、支招去拍卖,暗地派人竞拍、抬价。②黄胜及其老婆接受拍卖建议,使拍卖顺利进行。③拍卖公司按程序拍卖,只负责拍卖,不保证真假。

(3)(4分)①情节上设有伏笔:快递邮寄瓷瓶,说明东西并不珍贵;提示拍卖,并卖出高价,达到行贿目的;“买家看走眼时常发生”为高价竞拍成功提供合理解释。②社会上有一些人唯利是图往往会为了利益而失去原则;③法律的不健全给了不法分子更多的牟利空间。

(4)(6分)观点一:黄胜是主人公。

①从情节看,全文围绕他接受赝品、拍卖赝品,从中获利,并给王利开绿灯、批地皮展开的。

②从人物形象看,塑造了一个通过“雅贿”而获得实惠的道貌岸然、唯利是图、以权谋私的虚伪的腐败官员形象。

③从主题看,揭露了官场中存在唯利是图、为利益而失去为官原则的现象,富有批判意味,达到讽刺效果。

观点二:王利是主人公。

①从情节看,全文是围绕王利精心设计的骗局展开的。快递邮寄瓷瓶,提示拍卖,竞拍时高价买下。

②从人物形象看,塑造了一个善于投机钻营而又奸诈狡猾的现代商人形象。他能够捕捉商机,并利用关系谋利,可见他投机钻营的一面;他能够设计一个骗局,成功地送礼并达到个人目的,且又成功地逃避了法律的制裁,可见他奸诈狡猾的一面。

③从主题看,揭露了社会中存在唯利是图、钻法律空子、失去做人原则的现象,富有批判意味,达到讽刺效果。(此题如果只答观点,没有分析,不给分)

14.C 15.C

16.C——A项重复赘余,“造成、遭到”,将“遭到”删去。B项搭配不当,“取得的成绩”与“得到了回报”不搭配。D项语序不当,“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改为“严峻的形势给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7.D ——A成分残缺,在“而且”后加入“做到了”;B不合逻辑,“商家、企业”改为“企业、商家”;C主客颠倒,“对我们”后加入“来说”。

18.答案:B——“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①句强调的是项目已经启动了,服务不久可以实现,所以符合“指日可待”的词义。“倚马可待”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章写得快。符合②句金庸写时评快的语意。“拭目以待”指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期望或等待某件事情的实现。符合③句中大家都在等待的语意。

19.C——解析:老谋深算: 周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深谋远虑: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深思熟虑:反复深入地考虑。

20.B——

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网络流行语对于网友来说,应是经常听到和十分熟悉的。

顾名思义:顾,看;义,意义、含义。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含义。出处《三国志·魏书·王昶传》:“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

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不可或缺: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比喻一点也不能缺少。或,助词。

家喻户晓:指每家每户都知道,但作为网络流行语,许多不上网的人却并不一定都知道。

口授心传:指通过口头讲授和心领神会传授,而网络流行语不是通过口头讲授和心领神会传授的。

通俗易懂:指不用解释就能 让广大人民群众懂得,而网络流行语只是一种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其中一些词语的含义,如“倒逼、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微XX 、大V、 奇葩” 等,如果不作解释则是不能让广大群众懂得的。

相沿成俗:指因袭某种做法传下,形成风俗习惯。

习以为常: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

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

不可替代:具有唯一性,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

21.A——①③总说,③是承接①的转折;②领起下文,⑥是对前面②所说现象的比喻;⑤④总结,④是深层议论。

22. C

如果你认为本篇文章不错,或者对其他教育新闻感兴趣,欢迎微信关注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生活报科教新闻部官方微信平台“考学汇”,搜索添加微信号”kaoxue_hui“即可,每天将有最新鲜、最实用、最权威的教育资讯为您呈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