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年的都江堰如何成就天府之国(历史探秘都江堰是蜀堰)


文/杨继忠(四川都江堰)

一、天府形成之因,是因为有了都江堰,有了穿过成都的"二江"(二条人工河)。秦惠王之所以没采用张仪先灭韩的主张,而采用司马错的先灭蜀主张,是因为司马错列举了一个诱人的事实:蜀国是天府,物产丰富、水旱从人的天府。秦惠王正是垂涎天府,才出兵灭蜀。如果蜀没有都江堰,没有天府,秦王不可能出兵。天府肯定形成于秦灭蜀之前(公元前316年之前)也就是说,都江堰开凿(《史记》的提法是"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是在秦灭蜀之前。这有近年成都金沙古蜀文明遗址出土的几千件灿烂文物为物证。有广汉三星堆古蜀国文明遗址为证。如果把都江堰开凿的年代说成是秦昭王末年,将无法解释这两个三千多年前的古蜀文明遗址。

2300年的都江堰如何成就天府之国(历史探秘都江堰是蜀堰)(1)

天府之国源头都江堰

二、秦不可能在灭蜀后60多年才派秦官来修都江堰,来创造一个天府。当时,战争急需一个提供军需物资的基础。秦按理应当在灭蜀后马上修都江堰,马上制造天府。为什么要不顾战争急用,而要等灭蜀后60年才修都江堰,才创造天府呢?答案只有一个,都江堰不是秦人所修,而是秦灭蜀前早就存在。据《史记。秦纪》记载,秦惠王更元九年(前316年)司马错伐蜀灭之。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司马错因蜀攻楚黔中,拔之。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这些,都是在都江堰开凿之前,在天府形成之前,可能吗?决不可能!

三、司马错率秦军灭蜀后,马上又从从成都上战船派水军顺流而下,直扑楚国。假如没有"成都二江",秦国水军如何行驶战船?假如没有丰富的物质后盾,秦军怎能在汶山上船,去攻打楚国,去实现司马错"得蜀则得楚"的战略目标?.据《史记河渠书》记载:都江堰开凿的最初目的,是行舟,而不是灌溉。《河渠书》说:"此渠皆可以行舟,有余则用溉浸。"那么,都江堰行舟始于何时呢?至少在秦惠王时代,比东汉人应劭首创的秦昭王时代早几十年。因为秦昭王是秦惠王的孙子。秦惠王死,其子秦武王继位,秦武王死,其子秦昭王继位。《史记苏秦列传》记载:秦告楚曰:"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史记张仪列传》记载:"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于汶山,浮江以下,至楚三千余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另外,《战国策秦策》也有相同记载。这证明行舟的都江堰,早在秦惠王灭蜀(前316年)之前,就存在。当时,都江堰除去行舟外,也可灌溉,生产粮食桑麻。故司马错在秦惠王面前力主伐蜀。他说,"蜀为天府,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起兵灭蜀。

还有一个更难解说的疑问是:《史记·河渠书》中,在大禹治水之后的一段记载中,用的是4个排比句,放在公元前440年西门豹治水之前的4个排比句,即"于楚……;于吴……;于齐……;于蜀……。按照排比的原则,楚、吴、齐都是国名,蜀也应是国名,而不是郡名。《史记》、《汉书》中,蜀都是国名。东汉末应劭始作俑将蜀国误解为蜀郡,造成都江堰历史一千多年中被歪曲。公元前440年之前,蜀是国,不是郡。秦国决不可能向还没有被自己征服灭亡的蜀国派出郡守。几百年后的东汉末年桓灵之世,应劭称李冰为蜀郡守而不称蜀国守,是政治需要,因当时腐败泛滥,卖官鬻爵,民不聊生,黄巾起义一触即发,在大一统的东汉王朝中,忌讳出现国中之国,为稳定计,改蜀国守为蜀郡守,(秦灭诸侯国统一天下后,楚、齐、吴都未改为郡,只有蜀改为郡。)这就是李冰被误解为蜀郡守的始作俑者。本来,"秦烧天下书,诸侯史记尤甚","史官非秦纪皆烧之",秦史不但不烧,反而要大力宣扬宣传。为什么秦史中(如秦本纪、国语、国策等)都没有秦派冰入蜀治水而只有秦使郑国凿渠?《说明"天府"早在秦灭蜀之前的古蜀国就存在,其大量水利工程(包括都江堰)早就存在,确证"冰"不是秦时人,不是郑国的同时代人,他比郑国古老得多。由于古蜀国史籍毁于秦火,司马迁记冰凿离堆,不是根据古蜀国史籍,而是根据蜀地故老相传,他删去"荐伸先生难言之"的"不雅训"的神话色彩,只能剩下简约的两句话。简约笼统,为东汉末年以后的好事者进一步造神提供了机会与方便。试想,凿离堆穿二江这么巨大的工程,按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没炸药没机械没水泥钢筋没汽车……不啻是比今天三峡大坝艰巨百倍的事情,而冰一人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则冰不是人,只能是神。这就出现了令人尴尬的矛盾:士大夫荐绅先生认为冰是人,又无法向百姓解释一个人何以能完成那么多巨大的治水工程。蜀地民间故老则认为冰是一个法力无边的万能的神,并代代加以祭祀崇拜与称颂。

2300年的都江堰如何成就天府之国(历史探秘都江堰是蜀堰)(2)

四、郑国(人名)是韩国人,他爱韩国,为了保卫韩国,才以间谍身份到秦国去修郑国渠,目的是消耗秦的物力人才财力,使秦削弱,从而达到保存韩国不为秦军吞并的目的。秦王发觉郑国企图后,要杀郑国并停止修渠。可是工程已修了一半,投入了大量财力人力,秦王听从郑国意见,才勉强咬住牙关,继续修完。秦国在此战争时期,不可能自己削弱自己,在修郑国渠的同时,又修都江堰(按一部分人的观点,都江堰始凿于秦昭王五十一年,即公元前256年,而郑国渠的前一半工程凿成于秦始皇元年,即公元前246年,)二者岂不同时吗?况且,那么浩大的工程,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决非十年八年内就能完成。当时战争频繁,秦国内政治斗争巨烈,不可能同时修两个大的水利工程。秦国假如有水利专家,为什么又要使用韩国的水利专家郑国呢?秦国不可能一边把自已的水利专家派到蜀国,一边却从韩国聘用水利专家。答案是:当时,秦国决无水利专家。李冰不是秦国人,而是古蜀国本地人鳖灵。"守"字的含义,在郡县制未实行的先秦时代,是指"诸侯国国王"。"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即商周天子,以四夷为"守"。"诸侯为天子守土,故称守。""居为社稷之守",守,又可以泛指统治者、负责人。《史记六国年表秦表》记载;秦昭王十三年,秦昭王命"任鄙为汉中守"《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秦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史记樗里子列传》:记载:"樗里子将伐蒲,蒲守恐"。守的含义,要看守处于什么时代。"冰凿离堆"的时代既然在西门豹之前,在秦灭蜀之前,在郡县制未实行之前,则"蜀守冰"不可能是"郡太守李冰"而是"诸侯王李冰。"如果说

五、如果有人说,三峡电站是1948年修的,你信吗?你可能不信,但是,几百年后,几千年后,可能有不懂历史的人会相信。1948年正是战争激烈的时代,不可能修三峡电站。按此理,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即修都江堰)不可能是在战争激烈的战国时代,而只能在和平年代,即古蜀国的开明王朝朝代,或杜宇王朝朝代。况且,按屈原说法,当时秦楚大战还不知鹿死谁手,谁会丢下战争去大搞建设?

六、秦史书中郑国渠多次出现,记载详细,大肆宣扬,而秦史书中对所谓"秦修都江堰"一事只字不提?急功近利的贪婪的秦王不可能对这件名利双收的事、功盖万世的事,谦虚地隐而不报。李冰是郡太守,地位很高;郑国是普通工匠,地位很低。秦史中只记郑国而不记李冰,是舍官述民,这不符合秦史官的写史原则。

2300年的都江堰如何成就天府之国(历史探秘都江堰是蜀堰)(3)

郑国渠

七、《史记》、《汉书》都将都江堰的开凿(即"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时代,排在大禹治水之后,西门豹治水(公元前440年)之前,更比郑国渠的修建早很多。按《史记》、《汉书》记载,都江堰、郑国渠决不是同时由秦国修建。

八、《史记》、《汉书》、《蜀王本纪》,都不把凿都江堰的功劳,记在秦王帐上。《蜀王本纪>说李冰"作石犀五枚,以厌水精"。石犀厌水精,带有迷信色彩,不是科学,故杜甫在其诗《石犀行》中对这一迷信作法不以为然,并加以讽刺:"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滥不近张仪楼,今年灌口(今都江堰市)减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先王(古蜀国国王蚕丛、鱼凫、柏灌、杜宇、鳖灵)作法皆正道,诡怪何得参人谋。"

2300年的都江堰如何成就天府之国(历史探秘都江堰是蜀堰)(4)

李冰父子

九、《蜀王本纪》直接记载"决玉山"的是蜀王"鳖灵"(即丛帝,古蜀国王之一)"决玉山"也就是凿玉垒山,或者说是"凿离堆",今与玉垒山脱离的一块山体,即离堆。凿离堆的鳖灵,快读即冰,"鳖,一名神守"。楚语,神守发音如蜀守。

《蜀主本纪》把蜀王鳖灵作为"决玉山"的人,而只是在蜀王之外附说了一下蜀守.<华阳国志蜀志>与作俑秦守说的应劭唱反调,说李冰是上台三天就死了的秦孝文王所任命派遣。十分蹊蹺。,<华阳国志蜀志>中说过古蜀王兵兰凿山治水:"僰道有故蜀王兵兰,亦有神,作大滩江中,其崖崭峻不可凿,乃积薪烧之,故其处悬崖有赤白五色。"《华阳国志蜀志》又写道:僰道"滨江有兵兰李冰所烧之崖,有五色赤白。"可见该志作者常琚认为古蜀王鳖灵即李冰。


2300年的都江堰如何成就天府之国(历史探秘都江堰是蜀堰)(5)

十、古蜀国的开山老祖宗蚕丛,在蜀人土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是侵入者的屠刀抹杀不了的,这有三星堆出土的商代的大量灿烂文物,特别是青铜纵目人为物证。蚕丛即纵目人(古代羌人)二郎神也是纵目,二者实为一人。故二郎庙(即后人呼为二王庙者)大殿,几千年供奉二郎神,(文革初才毁)故二王庙内有蚕陵(蚕丛遗址),二郎神在宋代就割据了两川。三星堆古蜀王蚕丛的玉璋形兵器,与二郎神独特的兵器——三尖两刃刀,极其相似。二郎即蚕丛即古蜀治水治蜀的英雄。二郎神崇拜是对"秦守说"的枚大打击与抛弃。

《风俗通》(东汉末年秦山太守应劭著)误读历史,误读《史记》、《汉书》,首创"秦修都江堰"之说。《风俗通》是仙话,是志怪小说,是齐东野语,荒诞,蹊跷,说人可以变牛,说水灾形成之因是江神,而且是失传多年后,由后代辑佚本中引用了几个片断。这后出的书,离古蜀国的年代(三星堆、成都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反映的古蜀国年代),比之于《史记》、《汉书》,隔得更久远,更易出现错讹,出现误导,其可信度,真实度,肯定低于《史记》、《汉书》,不应采信。


2300年的都江堰如何成就天府之国(历史探秘都江堰是蜀堰)(6)

天府之国之源都江堰

配图仅供欣赏 如有涉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未经权 请勿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