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为什么会有假设(为什么很多人遇到新事物)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具有“自动化思维”的特点。这个特点是指无意识的、不带意图目的、自然而然的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维,是人适应社会和防御危险的一种思维定势。
例如当你走进大学教室的时候,看见一个人手里捧着教材,戴着眼镜,穿着制服,外貌非常祥和朴实,下意识你会认为这个人是“老师”,不自觉地就把对方当做了权威人士。然而经过交谈以后,才发现这个人并不是上课的老师,而是他的同学,过来旁听他来讲课。
当人遇到新的事物、人的过程里面,都会有这样的意识,对周围环境的一种自动分析,这种分析是以我们过去对世界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
自动化思维通过将新情况与我们先前的经验相联系,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除了前面我所说的适应社会、防御危险之外,还有就是减轻心理压力,通过快速地思考来达到我们的需要。就像去快餐店一样,看到穿制服的就知道他是服务员,直接找他点菜单就可以吃饭,最大化地节省效率,提高生活质量。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种自动化思维对人是有帮助的。
然而,有好处就会有坏处,自动化思维带来的负面特点是存在刻板印象,并且对于未知的事物会充满警惕性。如果个体较为敏感,对于外界的新鲜事物无法保持好奇心理,则会陷入“过度防御”的紧张状态里面。
比较常见的就是互联网新鲜事物的诞生,当有新的技术开始涌现时,人们第一时间总会认为是骗局,觉得这东西不靠谱,一方面这些东西离自己的认知太远了,不了解他,出现后会感到陌生,会缺乏安全感,要是接触了总会感觉是“杀猪盘”式的骗局。
另一方面虽然感兴趣,但由于不了解,很难能够鼓起勇气介入,万一涉及利益、金钱方面的考虑,则会有亏损的危险,为了避免不利于自己的境况出现,个体会采取否认的方法来面对新鲜事物。
比如“这东西都是骗钱的,不靠谱”、或者是“这玩意是啥?从没见过,一定是骗子”,用这样的方式来抵御风险。
由于存在消极、抵抗的心理,打从一开始他们就存在“我不相信你”的负面情绪了,即使这个东西是好的、进步的东西,仍然会有抵触。
什么情况下会改变这种心理呢?尝到甜头之后,也就是自身利益获得满足,才有可能相信这东西是真的。
微信刚开始出来的时候,大家都用QQ,谁都不信,后面用了一段时间,发现微信也很方便,另外还有支付等功能,便捷生活,渐渐地大家就能接受了。
从“不相信”到“试一试”,最终“我觉得这东西还不错”,这里面会有不断试探的过程。
经过科学家研究,年纪越大、生活经验匮乏且好奇心较差的人,对于遇到新鲜事物的防御心理会比较强;年轻人、好奇心强的则不会有这样的现象,他们会敢于尝试新的东西,哪怕会有骗局、割韭菜的风险也会体验一下。
对他们来说,无非就是试错的过程,合适我就继续,不合适我立马改变,也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
从合理的角度来说,遇到新事物最好的态度是“怀疑而不否认”,存在即合理,内心可以不信任,但也没必要看得太过于洪水猛兽。在评估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可以试一试,就像智能手机刚发行一样,谁都不会用,你觉得这东西不靠谱,倒也不必完全拒绝,拿起来自己试一试,看看效果。
很多时候新事物的诞生,总会有一个适应过程,适应了就能为其所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