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开班致辞(金华市创新三三)

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开班致辞(金华市创新三三)(1)

  近年来,金华市坚持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创新“三三”举措,持续加大抢救发掘培育力度,推动工匠培育体系化、发展职业化、职业效益化,为乡村振兴强化人才支撑。近三年来,全市传统建筑人才数量倍增、能力提升、效能凸显,有效保护了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存,成功创建中国传统村落104个。

01.依托“三个一”,搭建系统“工匠平台”

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开班致辞(金华市创新三三)(2)

  充分发挥“百工之乡”、古建筑资源大市的优势,利用现有资源,构建系统架构,为传统建筑工匠的培育、冒尖、集聚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一个办公室”统领。2015年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由各主要职能部门组成的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建设、文广旅游等部门抽调人员实行集中办公,落实专项工作经费,负责统筹指导全市传统村落保护和传统工匠管理、培育等工作。

  依托“一所学校”。充分发挥金华市建设技工学校教学资源优势,集中一批专业优质教师,专门编制教材,精心开设课程,组织具体培训,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为传统建筑工匠教育培训提供有力支撑。

  设立“一个中心”。与省村镇建设与发展研究会等社会机构合作,2018年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区域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中心—浙中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中心,为区域传统村落保护、传统建筑工匠培训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02.采用“三步法”,不断壮大“工匠方阵

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开班致辞(金华市创新三三)(3)

  大力挖掘、培养传统建筑工匠,做好传统建筑工匠的培育选树,形成集技术培训、技能鉴定、资格认证于一体的培育评价体系,推动全市传统建筑工匠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调查挖掘,建立“花名册”。从2013年开始,多轮次对农村工匠、传统建筑工匠进行调查,目前已对全市各县(市、区)传统建筑工匠分布情况进行了摸底,录入各类传统建筑工匠约2700名,基本摸清行业家底,初步建立了全市传统建筑工匠人才信息库,实施动态管理。

  定点培训,专设“小学堂”。自2016年起,在全市范围内针对农村工匠举办定向培训班,采用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结合的教学模式,向传统工匠传授建筑识图、施工技术、相关政策法规等方面内容,确保工匠既能学到专业理论知识,又可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对培训结业考试合格的学员颁发培训证书。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工匠培训班44期,培训6222人次。兰溪市还专门成立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培训中心,传承和发展农村建筑技艺,深化农村建筑工匠的教育培训。

  同台竞技,开展“大比武”。今年11月28日-29日,金华市建设局、人社局、农业农村局、总工和省村镇建设与发展研究会联合,在全省领先举办了第一届“万佛塔杯”传统建筑工匠技能比武大赛,为传统建筑工匠切磋技艺、交流技术、展现技能搭建平台。

03.通过“三保障”,充分树立“匠人自信”

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开班致辞(金华市创新三三)(4)

  多部门联动,多维度入手,出台政策,加强保障,建立健全以技能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极大增强传统建筑工匠的职业认可度和社会关注度,让传统建筑工匠有作为更有地位、有获得感,激活传统建筑工匠和行业发展活力。

  打通晋升通道。不断拓展和打通传统建筑工匠个人晋升成长通道,将传统技能培训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技能评定,促进传统建筑工匠职业发展。在首届技能比武的114人中,共有85人获得高级工职称,手工木工组前3名可破格晋升为技师。各工种前3名分别授予金华市技术标兵、技术能手称号,优先作为“八婺工匠”候选对象。

  搭建展示平台。金华市于2016年启动传统村落“511”保护计划,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30个传统村落、共计140幢传统建筑、109处文物的保护修缮,为传统工匠提供了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比如金东区岭下镇岭五村500余万元的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均由传统工匠完成,并于今年完工并通过验收。

  加强补贴保障。出台《金华市高技能人才“金领511”培育计划实施意见》《金华市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关于开展金华市首届高技能领军人才选拔工作的通知》,传统建筑工匠技师可一次性获得2500元补贴、申请每月200元补贴。获得技术标兵、技术能手的工匠,可申报“技能之星”,申报成功可获5000元奖励。在技能比武中手工木工组前3名符合条件的可再申请国家补贴。在技能比武中综合成绩合格的工匠,各地将优先受聘承接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项目,成为市场选择的首选名单,让有需求的传统工艺市场找到真正的匠人,让传统建筑工匠有更大的才能发挥市场,形成良性供需循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