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县改市发展较好的地方(安徽北部一人口大县)

安徽县改市发展较好的地方(安徽北部一人口大县)(1)

太和县地图

安徽,因春秋时期有皖国,在古安庆府境内有皖山皖水,清雍正十三年时,安徽境内设有八府,也被称为“八皖”而简称“皖”。安徽位于中国中部,是人口大省,地跨长江和淮河,清朝康熙时期建省,取安庆和徽州两州府的首字而得名“安徽”,安徽地域广阔横跨南北,在众多县中有一座名字听起来非常好听和“吉庆”,如今这座古县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同时也是人口大县。

安徽县改市发展较好的地方(安徽北部一人口大县)(2)

太和县鸟瞰

这就是位于皖北地区的太和县,太和人口已破百万,太和县隶属地级阜阳市管辖,古称廪丘、邢丘、鹿上,太和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远古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生活,古九州划分的时候,太和县隶属豫州(古豫州为华夏九州之一),春秋时期,太和隶属宋国(宋国曾为春秋大国后被灭)。当时的太和县被称为鹿上,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召集了楚国和齐国在此会盟,也被称为鹿上之盟(宋襄公因妄想将楚国的附庸地占为己有,后被楚成王设计抓住,后鲁国调停而释放了宋襄公)。

战国时,太和属于魏国管辖,苏秦在游说魏国合纵抗秦时曾这样说过“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许、偃、昆阳、召陵、舞阳、新都、新郪”,其中新郪即为太和。

安徽县改市发展较好的地方(安徽北部一人口大县)(3)

太和板面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郡县制后,在这里置设了新阳县,此时归属颍川郡管辖。汉朝时设置乐昌、新妻宋和细阳,属汝南郡,公元前205年,封夏侯婴为细阳千户。公元35年即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再封细阳侯(领地即今天的太和境内)。

三国时期,设置宋县,此地隶属曹魏政权。公元238年隶属谯郡,晋武帝时期,改属汝阴郡,北魏时废除宋县,隋朝时改为颖阳县。唐朝时,废颖阳而设百尺镇,归属汝阴管辖(今阜阳)。

公元973年即北宋开宝六年,汝阴百尺镇更设为万寿县,隶属颍州管理,公元1119年更改名字为“泰(tai)和县”此为“太(tai)和县”同音县名的初始,后金灭北宋后,此地为金朝管辖。

元朝时于公元1304年重新设置县,改“泰”为“太”,即太和县,此为太和县同名同字的开始,先是隶属颍州,后归辖汝宁府。明朝朱元璋开国建朝后,因靠近凤阳,而隶属凤阳府的颍州。

安徽县改市发展较好的地方(安徽北部一人口大县)(4)

徐广缙

清朝康熙六年安徽建省,太和县顺承归安徽管辖,公元1724年改属亳州管辖,雍正13年即1735年复改为颍州府管辖。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废除府制,太和县为安徽省直接管辖。1949年归属皖北行署的阜阳专区管理,1959年太和县曾短暂的和界首一起成立了首太县,不过这个新成立的县没存在几个月就于1959年4月撤销而恢复了太和县和界首县。1996年新成立了地级的阜阳市,自此后太和县一直由地级阜阳市管辖。

安徽县改市发展较好的地方(安徽北部一人口大县)(5)

带经而锄

太和县中的“太”与“和”都有着非常吉庆的意思,“太”即太平,“和”即祥和,名字听起来非常的好听和喜庆,如今的太和县希望能够撤县改市(建立县级市)更名为“太和市”,同时也在积极的筹备申请中。提及太和不得不说一样东西,那就是太和板面,可以说如今大江南北家喻户晓的“安徽板面”起源就在于太和,发展壮大也是在太和县。

安徽县改市发展较好的地方(安徽北部一人口大县)(6)

太和县历史上人杰辈出,走出了不少的著名人物,倪宽,西汉时期的官员,出生于太和县,此人精通历法善于文辞,曾和司马迁一起共定《太初历》,相传倪宽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经常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进行诵读,干活时就用锄头锄地,如今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带经而锄”的主人公说的就是倪宽。

词语解释: “带经而锄”形容生活贫苦依坚持学习。

出处: 《汉书•卷五十八•倪宽传》和《汉书•卷六十四•朱买臣传》

除此之外,像官至三国东吴政权的前将军、扬州牧的吕范。加封太子太保,嘉庆年间进士,官至两广总督的徐广缙等等都是太和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