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计划清单怎么写(如何制定新年阅读计划)

读多少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管好自己,目标清晰,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阅读计划清单怎么写?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阅读计划清单怎么写(如何制定新年阅读计划)

阅读计划清单怎么写

读多少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管好自己,目标清晰。

原本是应做書君邀请,谈谈新一年的读书计划,然而发现自己的槽点太多,意志力也不坚定,不属于能“拉开膀子、制定计划”的神人。

于是商量改良一个话题,老老实实谈谈,如何能容易坚持、容易上手、小白也不会半途而废的《如何一年读200本书?》,也是我自己每年读200本书的一点点小经验。

01 一年读200本书,可能吗?

在写《双11囤书的“被忽悠史”》时,就有不少小伙伴留言,一年365天,除去法定假日和周六日,也就二百天,相当于一天一本书?作者疯了吧……记得住吗?

首先解释下,这200本书有一半以上,属于“工作用书”——也就是说,如果说正常职业是“下了班的闲工夫看书”,对于一个工作生活就是“策划书、写书、译书、写书评”的职业图书编辑(基本上好的编辑,都是作者、译者、书评人四位一体),就打你每天上班有10小时好了,这个读书的时间是被大大拉长的。

对于正常的编辑来说,读完1本工作用书需要2-4个小时(难啃的经典除外,4小时算是可以把书读得非常细致、可以做选题会presentation的地步了,甚至我相信很多策划编辑都被训练得远远低于这个时间就把书整体看完了)。

干啥都怕遇到“职业选手”,做菜的有职业厨师,修下水管的有职业师傅,那读书也有“职业选手”。当我在提到“如何一年读完200本书”时,做書君稍微有点异议和担心——因为文章不仅仅是圈内人自嗨,许多读者都是书籍爱好者(非专业人士),对于99%的人来说,没必要一年读200本书,学这个有用吗?

我还是说服了做書君,技不压身——你可以学这个“本领”,但用不用在你。(人生中你会面临许多需要非常快地读完一本书的时候——比如刷考试、比如明天要约一个根本没听过的“文化人”谈事吃饭,略表尊重还是要看一下他出过的书、特别是给你寄过的书等等……)

马未都说他在青年出版社做编辑的时候,快速看书的本事大部分都是因为“约作者”练出来的——深解意趣。你好歹跟人家聊之前,得熟悉人家的作品并且能讲出点门道来。这时候就需要“1年200本”速读法。

而对于许多关注“做書”、对编辑职业(尤其是策划编辑职业)有向往的小伙伴来说,有个更实在的目的——只有会速读,才能迅速判断选题(或抢选题)。

我在念大学英文系时,教泛读课的卢欣渝先生是位多产低调的翻译家,常年给三联等大出版社做译者,他跟我们说,“一个晚上看完一本英文原版书”的本事就是那时候练出来的——做过版权编辑的小伙伴都深有体会,尤其是在几年前中国原创选题缺乏时,抢国外版权的竞争异常激烈,恨不得是今天晚上拿到英文PDF书稿,第二天就能有报价意向反馈。

所以,跟译者老先生们的关系近了,编辑们也会把一本着急上火的英文版权书送到先生家,然后跪求明天早晨就有一个“出版价值/意见(也就是这本书的内容有哪些价值啊,要不要引进啊之类,帮助编辑做选题判断)”。

当时,卢先生的办法就是无论多晚,睡前开始看这本书,直到看完了再睡。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写“出版价值(意见)”,等编辑上班了,意见也写好发来了。

在“慢生活”地开发中国原创、传统文化选题之前,我也做过一段时间的外版书策划编辑。当然啦,英文系出身的编辑还是占优势的——因为当你拿到原书PDF后,需要做选题分析presentation,如果你无法读英文原文,就得等翻译来翻译目录样章(速度既慢、而且内容浅,相当于你所有的选题分析都是基于这1000字样章的“二道手理解”。)

那如果你能读英文原文呢?最好不过了,版权编辑也会觉得你“真是给人省事儿的可爱小同事”,你自己也能更细致地去判断整部书稿的价值(换句话说,在选题会上你可以随时优雅地回怼——我看过整部英文书稿内容了,在第XX章作者有讲到blablabla)

在人也年轻、经验也不足、脑袋也不够灵光、也不擅长察言观色跟同事打交道的“新编辑刚入行”时期,能快速在一晚上看完一本英文原版书,第二天做好选题PPT,抓紧时间上选题会,真是帮了我这只“笨鸟”的大忙。

02 一年读200本书,独门秘诀方法?

“馋人”地说了那么多“速读”的用处12345,问题来了,如何才能练成这个本事呢?

在刚入行时,我也曾怀疑1年读200本书的编辑都是“吹牛X”——咋看得完啊?而且吸收得了吗?记得住吗?直到我发现,业内某些读书会的门槛是“1年500本书……”在认识了一些大咖后,彻底服气。

那么,这200本书是怎么读呢?(以下是我私人的一些方法,仅供刚入行1-3年的新人小伙伴参考):

首先,你可以把手头的书,分为两类——虚构类和非虚构类

这两类的读书方法完全不同。虚构类好理解,基本以文学小说故事为主(也就是英文分类的fiction);非虚构类,也就是除此之外的新闻作品、文化、社科、艺术、历史研究等等(也就是英文的non-fiction)。

我们先讲比较难啃的非虚构类作品速读法

在讲速读法之前,我们先来揭秘许多“1年看500本书的老编辑”的经验——他们是怎么在工作中迅速读这类书的:

答案很简单——先看目录(也就是先看这本书的知识体系)。许多经常逛店、查店的老编辑一翻目录,就知道这本新书“几斤几两”——哪一块是你没见过的内容,直接看即可。有些内容属于“影子”,有些内容是“影子的影子”,有些内容是“影子的影子的影子”,只要你这方面的知识储备足够扎实,就发现许多新书可以“一目十行”的审阅了。

也就是说,想要“沙场秋点兵”似有快速审阅新书的快感,就要求你对这个门类的图书足够熟、足够“行家”。

怎么成为某个门类图书的行家呢?或者换句话说,如果你想快速地了解一个全新领域的知识,该怎么选书读书?(这是许多小伙伴问过我的问题,比如说,“我最近想读一读关于中国美术史方面的书,你有什么推荐?从哪几本入门比较好?”)

分享一个“一通百通”的“三步走”妙招:

    第一步,你需要去读这个领域的“骨架书”——也就是先去找1-3本框架历史性的书,对这个领域有框架理解,能够把以后你看的内容放在一个历史轴坐标轴里。(比如说,如果你想去读心理学的书,那你就可以去先看1-3本的《心理学史》相关的书;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画,那你先去看《中国美术史》相关的书,先把这些画家、画派放在一个历史轴的坐标里。)一个小提示:不要迷信大牌,看的进去的就是对你最好的——比如你想去了解西方印象派,没准儿启蒙你的第一本书是《小顾聊绘画》、《八卦艺术史》之类,也没关系,先看进去、感兴趣是最主要的。

      第二步,去啃这个领域最有名的几个人的书。每个领域都有高山仰止般绕不过去的“大牛”,比如,如果你想入门心理学,弗洛伊德、荣格是绕不过去的;如果你想入门文物考古,孙机、宿白先生的书是肯定要看的……以此类推。这些大牛都是代表着领域内最有成就的几座山峰,第二步看他们,才不会歪。另一个小提示,如果这些“大牛”太高深了,原著看不懂,可以先看“原著的影子”,再看原著——也就是解读版。比如说,弗洛伊德的原著,其实没几个人能真正看懂,那如果你只是想做非专业性的了解,可以先去看《梦的解析》的解读版(可能有N个人写过N本书,没关系,还是参照step1,兴趣为主,先看进去再说。“影子”看多了,自然会想念“原著”。大家都是从“槛外人”变成“槛内人”的。)

        第三步,去看这个领域卖的最火的几本书(也就是经典畅销书)。许多人质疑畅销书,觉得畅销书“火气未褪、逼格不够”,但其实对畅销书不必完全排斥——如果能做到“众乐乐”,肯定是有独到之处。还拿心理学举例,著名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虽然不是经典,但这种“里程碑式的畅销书”也需要读过,才能更好地扩展你的知识体系。

        以上这3步法,适用于“非虚构类”。那么,如果是需要一读到底的虚构类(小说)呢?那没辙,你就不能按照目录拆分了。只能从头到尾逐字逐句读。

        咋练?小说类的速读也有方法。分享一个我自己的方法:我的“虚构类速读功夫”是在大学练出来的。说回当年英文系泛读课。卢先生当年从不抓考勤、上课就是聊天,唯一的“灾难性作业”就是每个月写一篇英文小说的reading report。这个reading report真是连抄都没地方抄——拿给我们的许多是尚未引进中文版、正在译的书稿,没辙,读吧。

        反正“乖学生”都没练出来,“坏学生”都练出功夫了——乖学生都是把一本小说平均分成N份,做计划每天读多少页,两周读完,两周写reading report。

        但是坏学生呢……像我这种玩心重的,第一次作业就拖到了还有周末2天就到deadline——然后我发现,咦?周六一天的时间(从天亮看到天黑),是可以看完1本英文小说的!下回就更懒,想着那我能不能刷一宿,一个晚上看完,第二天一早写reading report,在凌晨23:59交作业?后来发现是可行的……

        马未都先生曾经分享说,他当编辑时试过“只读每段第一句话”的速读法,这样也大概能理解这本书的内容。但这种速读法还是不适合小说——小说属于你落下一句话就看不懂了啊

        这个速读只能靠练——其实跟摊煎饼的道理差不多,熟练工种速度就快了。快到可以一目十行、斜着就把一页扫下来了。

        但说实话,这种速读非常累——除非你是为了应付工作需要,否则还是慢下来、按照自己的阅读速度去读书为好(速读法真是会丧失很大一部分的阅读乐趣,特别是需要读一会、想一会、思考一会、做一会笔记的传统经典读物,慎用“1年200本”的速读法,那是囫囵吞枣、糟蹋经典。)

        03 如何制定新年读书计划?原则和方法?

        说了读书方法,那么我们下面可以谈,2020年,新的一年又到了,我想制定属于自己的新年阅读计划和书单,有没有适合小白、容易坚持、容易操作的方法?

        以下也是我的一个经验分享:

        基本上,我把每年的读书计划书单分4大类:

        A专题类

        B兴趣类

        C突击类

        D人情往来类

        我们逐一说。

        A:如何制定2020年专题类书单

        ① 啥是专题类书单:专题类,就是你在新年计划主攻的某一个专业领域,类似于“年度主题”,比如你突然想在2020年研究一下“山西壁画”,或者想在2020年主攻一下“财务管理”,或者你想2020年重新读一下“庄子”,把它作为关键词等等,都可以作为你的年度主题。制定专题类书单的好处,就是你每年都能学有所长、积累的知识体系更精准有用。

        ② 册数:专题类的读书计划册数,应该占你年度读书册数的30%(也就是说,如果你2020年计划读10本书,专题类应该占到3本;如果你计划读100本,专题类应该占到30本,以此类推)。只有保障足够的量,才能保证你真的“啃下”这个领域。

        ③ 阅读时间:啥时候适合读专题类的书?我的一个“心机婊”独家方法,就是在上下班地铁、高铁飞机等特别枯燥的时间。因为专题类图书有个特点,就是相对专业,很枯燥(每个新的知识体系,都是脱离了你的“大脑舒适区”),如果你舒舒服服躺在床上,打算睡前半小时看专题类书,肯定是……睡!着!了!啊!

        只有上下班地铁、等高铁、飞机途中这种啥都不能干的时间,你才能看得进去枯燥的书。这一点,由于我有一段时间住在郊区,上班路程远(来回路上仨小时),所以我每年最枯燥的学术书,都是在每天上下班的仨小时地铁上看完的……我还有同事特别逗,跟我说,他老家在中国非常南部的省份,在没有高铁的时代,他每年春节从北京坐火车回家要七八个小时,每年他都是带一本最枯燥、最学术、平常看了就睡着的书上火车,到下车时读完。

        这招尤其适合经常飞来飞去出差的同事,反正飞机上不能手机连网络,与其看个烂片电影,不如读一本极其枯燥但有干货价值的学术书,又助眠又换换脑子(然后发现,工作好像挺有意思的?哈哈?客户都变美了!有木有!)

        B:如何制定2020年兴趣类书单

        ① 啥是兴趣类书单:兴趣类,属于“慰劳自己”,没有任何知识心和求知欲,唯一的标准就是“自己喜欢啥看啥”。比如,你就是迷《红楼梦》,只有发现红学方面的新著作,肯定都得买来看一下;比如,你就是追某某小说家的书,只要是新作必买……等等。

        ② 册数:兴趣类的读书计划册数,你可以控制在总阅读计划册数的20%以内(比如说,你计划2020年读30本书,兴趣类册数大概占6本左右,以此类推)。我个人还是鼓励趁年轻,多留一些时间给“该读的书”,所以不建议所有的书只读自己擅长的“舒适区”以内的。

        ③ 阅读时间:因为是自己喜欢的书,基本上你可以当“犒劳自己”的小礼物,比如,“在干完自己必须做的事,终于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时,就可以舒舒服服地拿出一本“心水”已久的兴趣类的书来看,当是给自己辛勤工作的小奖励。(比如,写完了一个快吐血的领导汇报稿、干完了一个硬着头皮做完的项目……等等)

        C:如何制定2020年突击类书单

        ① 啥是“突击类”书单:突击类,属于“人算不如天算”,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你在计划外需要研究的书——比如,你在做一部《道德经》的新评注本,可能就“被迫”要把《道德经》的各种版本——帛书甲、帛书乙、王本、通行本、陈鼓应本……等等全部配齐并且按照学术编辑的标准,重新细读一遍。再比如,你可能最近在研究“回文诗”,那可能与此相关的书你也要全配齐通读,等等。

        不要认为“突击类”书单只有专业编辑才有。举个最亲民的例子,比如你是一个宅男,明天要约会一位女神,打听到女神的偶像是扬之水,那你为了跟女神约会,提前花一星期把扬之水先生的书全凑齐了看个大概,这也叫“突击类”书单。

        ② 册数:突击类书单的占比,跟个人职业有关,还要具体分析。我只能拿自己开刀举例,算下来,每年我的“突击类”图书册数占30%左右。(也就是说,每年的200本书,有大约60本书都是被策划项目推着走,“突击”看的……)

        ③ 阅读时间:如果你是工作用书的“突击类”,那你可以大摇大摆的占用工作时间;如果不属于工作用书,那就用你自己时间最整块的业余时间(比如完整的1小时),因为突击类书往往用速读法,读的很苦很细,需要做读书笔记,整块的阅读时间非常重要。

        D:如何制定2020年人情往来类书单

        ① 啥是“人情往来类”书单:人是社会动物,谁都有几个朋友,加上中国是人情社会,每年的“人情往来类”书单也少不了——比如说,朋友给你寄的新书、出版社寄的新书、约书评的新书、需要出席活动帮忙的书……等等。总需要给对方一个feedback——拜读过啦!(然后需要夸奖一下对方,或者出书评、写书信等等)。

        ② 册数:有句很有名的出版界自嘲的话——现在出书的人比写书的人都多。如果你旁边的“文化细菌”多一点,依然拿自己开刀,发现每年“人情往来类”书册数占比也在20%左右。

        ③ 阅读时间:对于“人情往来类”书,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要“快”——比如拿到快递,午休、茶歇时候立马看完,看完趁着热乎立刻写反馈(否则热乎劲一过,你肯定就把它忘了……然后下次见面很尴尬,像是自己没看一样。尤其是帮忙写书评的书,人家宣传期都过了,你才把书看完,那就尴尬×100了……现在我看到“欠债”的图书编辑就瑟瑟发抖,当对方从叫你“小茶同志”改呼“袁小茶同志!”的时候,我就知道,哎~~~完蛋。赶紧交货,发一个“铁锅炖自己”的表情包磕头认错……)

        写到这儿发现字数抄了,这期就谈到这里(这期的干货有两个,其一是“如何用3步法一年看200本书的速读法”;其二是4类书的2020年读书计划制定方法

        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另花一期谈谈《如何高效做读书笔记的独家秘诀》——相信你一定见过一些牛人,写文章旁征博引时,自己读过的书张口就能找到出处,根本不用再费力查原书(特别是许多朋友是图书馆借书,再借一次很麻烦)。这里边也有“猫腻”。

        还是那句话,读多少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管好自己,目标清晰。

        本文作者:袁小茶,一个发大愿在纸上磕长头的传统文化小编辑、小译者、小作者。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做書最新线上课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