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古人描摹的理想(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请从《归园田居(其一)》中找出诗人归隐田园的原因,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如何看待古人描摹的理想?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看待古人描摹的理想(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如何看待古人描摹的理想

请从《归园田居(其一)》中找出诗人归隐田园的原因。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世俗”指魏晋士大夫的普遍价值追求——利功业、济苍生。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官场。“丘山”指山林,自然界,与官场生活相对的田园生活。“韵”“性”指魏晋时品评人物的术语:人的本性和气质。从这两句看出,诗人是遵循自己的本性选择归隐。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将自误的处境比作“尘网”,尘,是浮尘、灰尘、尘沙,庸俗肮脏又很渺小。“网”暗示束缚无处不在,一旦落入,就难以挣脱。在尘网中挣扎了三十年(一说“十三年”),这种错误还没有得到纠正,精神负担一定是沉重的。因生活方式与自己的本性相违背而痛苦,这是归园田的第二个原因。

(3)“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当农夫在达官贵人的眼里是很卑贱、很没出息的,但诗人将自己的“真”和盘托出,听其自然,率真任情。“守拙”是摈弃官场中的权术机巧,继承了道家的生存方式和处世哲学,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无心机、不造作的淳朴本性。所以,诗人因为守拙而选择了归园田居。

陶渊明为了遵循本性、摆脱尘网、守拙而选择了归园田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