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看懂长安十二时辰(很多人看过长安十二时辰)
最近正在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可以说是最近一段时间国产电视剧的顶峰,好评如潮,尤其是每一集片头的动态日晷,给人一种穿越的感觉。
没错,日晷上面最宽的那一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字就代表时辰。那么,你知道为什么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为什么用这几个字来表示吗?这还要从天干地支的来历说起。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个农耕民族。对于农耕民族而言,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播种的时间差的太多,收成就会大受影响。所以每年,各个农耕部落的酋长都会煞费苦心,琢磨应该在哪一天开始种地。因为一旦选错了日期,粮食减产,收不上足够的粮食,部落的人就会饿死。
好在农耕文明的活动范围相对固定,只要守着一块肥沃的土地就够了。那么,在这块固定的土地上,找个地方插一根棍子,然后观察影子,就能大致掌握太阳运行的规律。比如,一天当中,影子最短的那一刻就是正午。一年之内,正午影子最短的那一天就是夏至。
用这种"立竿见影"的方法,就能粗略地算出一年有多少天。先找到一年中正午影子最短的那一天(当时没有夏至的概念),然后一天一天地查数,查到下一次影子最短的那一天,就是一年的天数。但是一年毕竟360多天,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总不能说,每年第75天开始种地,第260天开始收获,部落的人没等种地呢,查数先查蒙圈了。为了更容易区分具体的日子,就需要把一年分成几份。
如果让你来分,你会把一年分成几份?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说"十二份",毕竟一年十二个月吗。但那个年代可没有月份的概念,要是有的话,直接把耕种的日期定在"某月某日",也用不着这么麻烦了。正是因为没概念,人们才会选择"熟悉"的数字。
那么哪个数字才是人们最熟悉的?伸出你的两只手,看看你的手指,就知道了。手是人的第二大脑,我们和牲畜最大的区别,就是可以灵活利用双手。可想而知,当时的人在数数的时候,会对照自己的手指。比如说,酋长问你,今天买了多少头牛?你说"六头!"同时,左手比一个"五",右手比一个"一",表示数字六。
不过一个人只有10个手指头,一旦数量超过10,就得想办法找个东西代替"10",十进制就产生了。所以,"10"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很"神圣"的数字。
那么回到刚才的问题:把一年分成几份比较好?那个年代的人肯定首选"10"这个数字。
这样,一年被分成了十段。每一段、每一天,正午棍子的影长都不一样。只要对比影子长度,就知道此时此刻是什么日子,是该种地还是该收获。
好了,现在一年被分割成了10段,该给每一段起个名字了。你可能会想,既然是10段,那就"一"到"十"呗!很显然,这又是受到现在"月份表示法"的影响。那个年代,"一"、"二"、"三"这种东西是用来数数的,查一查多少头牛、多少匹马用这个可以。用数字给"每一段"命名子,当时的人还没这个概念。换句话说,比如每一年的第五段,它表示的是"第五",而不是"五个"。而且,数字是越数越大,没有周期性,不能表示这种"循环往复"的特点。
不能用数字,但古人也有办法。从第一段,到第十段,正好经历了一年的时间。每一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如果概括出这种特点来命名,岂不是很好!
- 比如说,最开始的时候,你播种的种子破土而出,上面还带着种子的外壳,像盔甲一样。这段时间就被称作"甲"。
- 慢慢地,"盔甲"脱落,幼苗越长越高,像一根绳子一样。于是,用表示绳子的"乙"来给这段时间命名。
"甲"和"乙"是植物生发的时节,也就是春季。
- 天气越来越热,就像火炉一样。表示火炉的是哪个字呢?是"丙"。"丙"字下面的"内"代表洞穴,火就在洞里面燃烧,上面那个"一"是放锅的台子。
- 因为阳光充足,作物长得很快,已经不像刚发芽的时候那般脆弱,就像钉子定在地上那般结实。"钉"的古字就是"丁"。
"丙"和"丁"是植物成长的时节,也就是夏季。
- 眼看作物越长越成熟,马上就要到收割了。这时候,如果被别的部落抢了去,或是被野生动物践踏了,就太可惜了。而且地里经常会有一些杂草、害虫什么的。所以部落会派一些人去保护这片作物。"戊",就是战士们手里拿的长柄斧子。
- 粮食既然已经成熟,就不再往上生长,而是把头垂下来。就像"己"的字形一样,弯曲着身体。
"戊"和"己"是植物成熟的时节,被后来人称作长夏。
- "庚"字表面上是在一个靠近悬崖的房子(广)里,一个手(彐)抓着一个人,但这些都跟这个字的本意一点关系也没有,是汉字讹变的结果。不信你看下图"庚"的甲骨文,其实就是粮食和果实丰满、成熟的样子。
- 粮食成熟了,就要收割。"辛"就是一种锋利的、可以砍柴、收粮的刀,用来表示收获的季节。
"庚"和"辛"是植物收获的时节,也就是秋季。
- 收完了粮食,也该进入冬天了。大地上什么都没有了,好像一切都回到大地的内部,准备来年孕育新的生命。"壬"即是"妊",有潜藏、孕育的含义。
- 冬天大地平整,趁着这个时候测量地面,把水道引入土地中央。"癸"字的甲骨文就是田地里水道的样子。
"壬"和"癸"是大地休养的时节,也就是冬季。
这样一来,一年被分成的十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了自己的名字。酋长只要规定"甲的第二天开始耕种","辛的第五天开始收割"等等,就可以使整个部落顺应四季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活动。
因为作物受到太阳的影响才会有生、长、化、收、藏,所以这十个字又被称为"天干"。
~看这么多累了吧,先喘口气吧~
好了,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一个问题。刚才说的这些,和十二时辰也没什么关系呀?
没错,故事还是要慢慢讲下去。
随着部落联盟越来越大,占地越来越广,之前那一套就不好玩儿了。为什么呢?比如你在北京确定了一套日晷,到了上海就不能用了。因为纬度不一样,影子的长度也就不一样。长度这东西差一点就是很多天,影响相当之大。
那怎么办呢?祖先们发现,除了太阳之外,月亮的阴晴圆缺也是有规律的。月亮的一个轮回大概30天左右,一年有12至13个轮回。而且同一天,全国各地看到的月亮几乎是一样的。所以对于不同纬度的地区而言,用月亮判断时间更准一些。
月亮的一个阴晴圆缺所用的时间,被称为一个"月"。这一点,东西方的命名规律如出一辙。英语中的月"month",就是月亮"moon"加上名词后缀"th"。
对于一年这十二个月,当然也要给一个名字,于是有了"子、丑、寅、卯……"
- 子——草木之"子"在大地中孕育
- 丑——草木发芽,"扭"曲身子
- 寅——"演"绎,草木生长的状态
- 卯——似两人对坐,有"平分"之意,即"春分"所在月,阳气"冒"地而出
- 辰——阳气"震"动,百姓忙于农务
- 巳——农历第"四"个月,阳气"起",阴气落
- 午——农历第"五"个月,至阳之月
- 未——果实成熟之"味"
- 申——植物"身"体已长成,像雷"电"一样"伸"展开
- 酉——黍子成熟,可以酿"酒"
- 戌——草木凋零,阳气"灭(滅)"绝
- 亥——最后一月,阴气起,阳气消
这十二个月反映的是草木生长的状态,被称为"地支"。
有人会说,你这天干地支的来历都靠谱吗?我怎么听说是"黄帝"从天神哪里求来的?其实,天干、地支的来历众说纷纭,它们的文化属性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年十二月"。月亮的一个阴晴圆缺大约29、30天,一年355天左右,照一个自然年还差十多天。一年差十天,三年就会差出一个月。那么,怎么弥补这种差别呢?
第一种方法就是每隔几年加一个"闰年",通过闰年的调节,保证"月"与"年"的基本吻合,是现在"农历"的雏形。
第二种方法,把每个月的时间拉长,让十二个月正好是一年。你应该听说过24节气吧,就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这些。这里面排在奇数的(立春、惊蛰、清明……)叫做"节",偶数的(雨水、春分、谷雨……)叫做"气"。每两个月的交界点,正好是"节"。
这种用"节"分成的12个月,在现代日常生活中,相当不常用。但是,如果用"气"把一年分成12份,你一定非常熟悉,就是12星座。比如,春分(3月21日)至谷雨(4月20日)不正是白羊座么。
古人用地支来为每一个月命名,但是天干也不能轻易舍弃呀,于是创造了一套"天干-地支"表示法,用一个天干加上一个地支来表示一个月,比如"甲子"、"乙丑"……十天干加上十二地支,就有60种组合的方式。
既然月可以用"天干-地支"来表示,那么年、日也同样可以。一天的时间这么长,也可以分成十二个时辰。
那么问题来了,十二个时辰和十二个地支怎么对应上?
一年12月,是受太阳影响,阳光"弱→强→弱"的一个过程,一天12时辰也是类似的。比如"午月",是一年中太阳最高,夏至所在的月,那么一天中太阳至高的时辰就是"午时"。同样的,"子时"太阳最低。
如此一来,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每一时辰,都可以用"天干-地支"的方式表示。比如,2008年8月8日20:00,就是"戊子"年、"庚申"月、"庚辰"日、"丙戌"时。用四个"天干-地支"描述时间,也叫"八字"。
"八字"只是用来描述时间的一种方法,至于算命叔叔衍生出来的那套理论,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至此,我们梳理了天干、地支以及十二时辰的来历。虽然我们现在有更加精确的计时系统,但在生产力落后的过去,人们仅凭对自然的观察,就能够总结出一套完善的计时方案,用于生产生活,不得不承认古人的伟大智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