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长宜放眼量出处(牢骚太盛防肠断)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风物长宜放眼量出处?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风物长宜放眼量出处(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出处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1>

南京大学教授郦波,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被一位名叫“一凡和尚”的网友修改;由于郦波的拒不接受和节外生枝,导致众网友的暴雨般批评。郦波在网上沉寂十天后,又在惠州发表了两首绝句。全文如下:

(小序:于惠州醉饮,梦遇东坡先生。既醒,口占二绝。)

其一

白鹤峰前独举杯,罗浮山下久徘徊。

头条我亦逢诗案,说与先生可觉雷?

其二

试问平生几折磨?先生其奈小人何!

我今旅夜成诗案,只比乌台口水多。

<2>

从以上文字可知,郦波来到了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遭贬的惠州。个人独酌酒醉之后,梦见了苏轼,便写成了以上两首诗。

郦波在诗中,说他在“今日头条”中,碰到了和苏轼一样的“诗案”,两个“诗案”是多么的“雷”同!

郦波自称:这种“诗案”是对自己的“折磨”。他把“折磨”他的诗友称为“小人”。并认为“折磨”他的“小人”比“折磨”苏轼的小人还要多。

<3>

郦波将自己的这次遭遇比做苏轼的“乌台诗案”,实在是一错再错,大错特错。

1、性质不同:苏轼遭過的是奷人的蓄意陷害,险遭杀身之祸;郦波受到的是诗友的善意批评,说上天也只是一场文字纠纷。

2、过程不同:苏轼是写了《湖州谢上表》一文后,被人揪住其中几句,演绎上纲,被扣上了“托事以讽”“诋毁朝政”等大帽子。郦波的诗发表以后,网友提出了一些修改和批评意见,并没有任何上纲上线;只因他自己拒绝修改,立刻反驳,说了许多不该说的题外话,才招来了更多的批评。

3、结局不同:苏轼被陷害以后,立刻因“罪”入狱,虽经赥免,但也被贬摘外地形同流放数十余年。郦波受到的僅是网友们的文字批评,此外没有任何人动他半个毫毛。

<3>

郦波的遭遇与苏轼的遭遇,完全没有可比性。那未,他为什么要将两者拉扯在一起呢?

这只能说明,迄今为止,郦波完全颠倒了这次文字纠纷的性质。他把自己看得比天还高,比苏轼还圣洁。而把网友的批评当成了打击,把纠错当成了陷害,把网友的善心看成了恶意。

他秉承了他一贯的蛮横与粗俗,前次漫骂对他的诗提出修改意见的网友是“鼋孙”,这次漫骂众多的网友为“小人”。

<4>

曾几何时,人们在南京大学的讲堂上,在诗词大会的评委席上,郦波是何等的文温尔雅、风流潇洒、口吐珠玉。只有一个多月时间,他变成了另一种人。

经过对比,人们看清,原来,评委席上的郦波,是他为了个人的名利,经过精心准备,打扮给别人看的。一旦他觉得自己的名们受损,便立刻拉下脸来,显出了自己的原形。

对于教师或名人,百姓不只看重他们的才学,百姓更加注重的,是他们的品行。

对于品德高尚的人来说,中国的传统是应该“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毛泽东同志经常教导人们要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可惜这些传统和教导,被一些人当作了粉饰自己的化妆品;他们内心真正看重的只有两个字,这就是“名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