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北固楼辛弃疾(报天恩取真经沙桥饯行)

登北固楼辛弃疾(报天恩取真经沙桥饯行)(1)

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而唐王亲自为唐僧饯行的场面更是尽人皆知。在小说《西游记》中,唐王亲自为唐僧斟酒,并留下了“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的送别名句。清末,这个感人的送别故事被戏曲家们改编为《沙桥饯别》,成为京剧的传统剧目。当时,这出剧是“谭派”的拿手戏,之后京剧大家余叔岩学习“谭派”艺术,将此剧发扬光大,最终成为“余派”名剧。

余叔岩的唱腔韵味醇厚,声情并茂,风格典雅,京剧界常用“云遮月”的说法来形容余叔岩的声音之美。他的行腔曲折自如,顿挫有致,还很善于运用“擞音”来点染唱腔的色彩,被誉为谭鑫培之后京剧老生界的首席大家。

西行写传说

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流传极为广泛,宋代以来,这个故事成为瓦肆勾栏中最为常见的题材。宋代的杂剧和金代的院本算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可谓戏曲的雏形。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曲,是在大曲、诸宫调等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又吸收北方的民歌俚曲及少数民族的歌曲而形成的。到了元代,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种更为完整的戏剧艺术,这便是有名的元杂剧。元杂剧的体例一般是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剧中的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一本戏由一个角色主唱,因而有“本末戏”和“旦本戏”之分。元代的杂剧十分兴盛,保存至今的元杂剧作品就有一百五十多种。其中,杂剧大家杨暹所写的杂剧《西游记》影响非常大,是元杂剧中的鸿篇巨制,直接影响了明代小说《西游记》的创作。

“余派”传人、著名老生王珮瑜(女)扮演的唐王李世民剧照。她以扮相俊秀、演唱古朴隽永而著称

1937年,在张伯驹四十岁寿辰的堂会上,余叔岩最后一次登台演出。此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嗓子也越来越差,因此对所有来约唱的堂会一概谢绝。一些京剧爱好者看不到他的演出,就想听他的唱腔,希望能再灌一批唱片。于是,国乐唱片公司就为他录制了最后一次唱片。当时,余叔岩答应灌两张片子,共三段,即《伐东吴》《沙桥饯别》和《打侄上坟》。其中,《沙桥饯别》曾被他多次修改。当时国都由南京西迁至重庆,余叔岩借西天取经之事抒怀,表明他所深怀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之心。

当时,李适可是少数几位有资格进入余府里听戏的票友。他天赋极佳,闭着眼睛听几遍,就能学会唱腔。李适可对余叔岩《沙桥饯别》里的老生唱段“提龙笔”很感兴趣,曾潜心摹仿。余叔岩对这个唱段边唱边改进,过一个时期再去听,又会有新的变化。后来,李适可到南京去工作,很受当地“余派”戏迷的欢迎。人们听不到余叔岩了,便开始听李适可的唱腔,就这样,李适可在南京悄悄地红了起来。不久,当地一家唱片社请他灌制了一张《沙桥饯别》的唱片,正式发行。当余叔岩听过这张《沙桥饯别》唱片后,觉得不甚满意。因为李适可去南京后,余叔岩又将《沙桥饯别》改动了几处,李适可的唱片未能反映这些变化,他担心被听众误解,于是想着有朝一日嗓子能好些时自己灌一张《沙桥饯别》以正视听。这次国乐唱片公司请他灌唱片,正中下怀,他也做了一些改动。比如,“孤赐你”这四句按老词是这样的:“孤赐你锦袈裟霞光万道,孤赐你紫金钵禅杖一条,孤赐你藏金香僧衣僧帽,孤赐你四童儿好把箱挑。”其中,“藏金香”三个字,是纠正李适可“装金镶”之误。另外在以往吊嗓过程中,余叔岩曾在“四童儿”的后面,加了四个字“鞍前马后”,李适可所模仿的就是这个版本。余叔岩后来又加上“涉水登山”四个字,整句唱作“孤赐你四童儿鞍前马后涉水登山好把箱挑”。在规范的“三三四”句式中出现一个长句,异峰突起,平中见奇,生动描绘了唐太宗想像唐僧长途跋涉的艰苦景况和他的怜惜心情。

第一遍灌好后,人们都觉得很满意,可谁知过了两天,余叔岩琢磨再三,又不满意了,要求重新录制。原来他觉得“藏金香”三个字,另有更好的方案。原词是表示唐太宗把西藏出产的金香赐给唐僧,余叔岩灵机一动,把三个字改成“藏经箱”,即赐予唐僧一只盛放经卷的箱子,要求他空箱而去,满载而归。这一修改的妙处在于,虽然词义改动很大,但读音变化却很小,可谓是神来之笔。国乐公司同意重录,于是有了如今呈现的这个版本。这三段戏是余叔岩留给世人最后的声音,虽然嗓子不如以前,但更具有“云遮月”的风格了,呈现出高格调和高境界,代表了其晚年的艺术风貌,其实他此时只有50岁。1943年,余叔岩走完了他的戏曲道路。

余叔岩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端庄大方,具有清健的风骨和儒雅的气质。他的嗓音醇甜峭劲,清冽爽脆而无一毫凝滞,又结合出色的气息运用技巧,特别是提气的方法,做到高音清越,低音苍劲,立音峭拔,脑后音雄浑,擞音圆润,颤音摇曳多姿。“余派”艺术影响深远,潜心钻研学习“余派”艺术之人络绎不绝,其中最为著名的孟小冬是他最为得意的弟子,她行腔吐字、举手投足,均能酷肖且形神具备,于规矩中显出功力,有清醇雅淡的韵味,并对继承、发扬和传授“余派”老生艺术,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提龙笔写牒文大唐国号,孤御弟唐三藏替孤代劳”,最终,唐僧取回真经,而余叔岩也将唐王临别之际的殷殷之情表现得真真切切。“余派”唱腔体现着中国戏曲传统的精神法则和审美理想,这也使《沙桥饯别》成为不可多得的“余派”名剧。

文/余闯 摄影/郑刚 标题书法/夏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