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旧街有早餐吃吗(斗门故事)
黄杨河奔流入海,不舍昼夜,见证着两岸风物的变迁。
斗门地处水乡,河道阻隔,1965年建县直至八十年代初,交通等基础设施还是非常落后,“出门靠摆渡,无船便无路”, 因此,早期斗门的工厂大都依河而建。
当年出门靠摆渡
经过50多年的建设,井岸城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高耸的工厂烟囱消失不见,曾经辉煌的皇妹啤酒厂,早已难觅芳踪,原先的厂区变成了斗门区最旺的大信新都汇商业综合体。
原先的皇妹厂区变成了斗门区最旺的大信新都汇商业综合体
贫苦出身时光溯回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斗门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大力推广种植甘蔗,用当时一位老县长的话说,斗门要“托起一捆甘蔗前进”,确定以“糖化工业为中心”的方针,提出建设“一甜,二富,三美”新斗门的口号,制糖工业蓬勃发展。1986 年,全县人均产糖 0.5 吨,成为远近闻名的“甜县”。
白蕉糖厂
斗门虽被誉为“甜县”,但斗门人日子却过得很苦涩,仍然过着千百年来传统的农渔生活,全县除了几间糖厂外,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
斗门县酒厂原貌
意识到“无工不富”的斗门人,在工业基础设施落后,资金、人才缺乏,外界不看好的情况下,想尽办法开办工厂。当时斗门县酒厂有一个员工,他的父亲在广州啤酒厂当书记,通过这层关系加上斗门县外经委全力推动, 1984年,斗门县酒厂与广州啤酒厂达成合作,购进国产二手设备,建成年包装能力1万吨的车间,由广州啤酒厂供应原啤,包装生产“双喜牌”啤酒,并配制“百乐牌”啤酒。
为此,斗门县酒厂专门订购了“斗机1号” “斗机2号” “斗机3号”3艘货船,往返广州、斗门两地运送原啤。
1986年6月,斗门县酒厂引进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丹麦糖化设备和西德包装设备,建成年产能力为3万吨的啤酒生产线,改名为斗门县啤酒厂,生产“皇妹啤酒”。
为什么起名“皇妹啤酒” 呢?其实是受到“蓝妹啤酒”的影响。当时参与起名者讨论:外国人蓝眼睛,他们有“蓝妹啤酒”,中国人黄皮肤,我们也可以有“皇(谐音黄)妹啤酒”。广东有句俗话:“皇帝女唔忧嫁”,“皇妹”也包含了斗门人自立自强,决心产出对标外国名牌、不愁销售的优质产品的美好愿景。
万千宠爱
1988年3月,“皇妹啤酒”荣获世界美食家协会亚洲区啤酒最优质大奖,斗门县啤酒厂再度改名为珠海市斗门县皇妹啤酒厂,生产12°“皇妹啤酒”“嘉龙啤酒”,产品畅销省内及邻省区,部分出口香港。
1988年3月,“皇妹啤酒”荣获世界美食家协会亚洲区啤酒最优质大奖,工厂员工通过单车巡游进行宣传。
1990年,“皇妹啤酒”产销达到顶峰,牢牢占据海南90%以上啤酒市场,在福建省、汕头市等地的市场份额也是名列前茅。
那几年,斗门县领导每年都要率领啤酒厂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前往海南,到20多个县(市)逐个举办“皇妹啤酒”订货和答谢会。因为斗门拥有名牌畅销产品,斗门县的领导出去也很有面子,海南政协主席、海口市的市长都出席“皇妹啤酒”的推介活动。
在销售旺季,皇妹啤酒厂被许多外地赶来等候装货的大货车团团包围,场面蔚为壮观。远在广州的许多省直部门,特意派人来到斗门,找分管工业的县领导“批条子”,“走后门”优先购买“皇妹啤酒”,作为本单位员工的清凉饮料福利。
那些年,“皇妹啤酒”不但畅销外地,也是斗门本地人至爱。据统计资料,“皇妹啤酒”每月在斗门本地销售达4万箱以上,即是平均每月每个斗门人至少喝了2瓶。
联姻富仕达时间到了1993年,中国啤酒行业对外资开放,生力、喜力、百威等国际大品牌啤酒强势登陆中国市场,对国内啤酒品牌造成巨大冲击,啤酒行业纷纷“内引外联”,应对市场压力。比如,珠海啤酒厂牵手日本麒麟啤酒,肇庆啤酒厂则嫁接德国蓝带啤酒。
竞争加剧,皇妹啤酒厂面临经营困难。几经辗转,跟澳大利亚富仕达啤酒公司牵手成功。当时,澳大利亚富仕达啤酒是世界排名第四大品牌,实力雄厚,妥妥的“高富帅”。1993年11月,在支付了7000多万“彩礼”之后,富仕达取得皇妹啤酒厂60%的股权,斗门国资保留40%的股权,整体移交外资方管理。
皇妹联姻富仕达,是一桩很成功的谈判。用富仕达公司的“彩礼”偿还工厂债务和补偿下岗员工后,账户盈余近4000万元现金。当时,井岸城区商住地价才170元/平方,几乎可买下半个井岸城地皮。事实上,皇妹集团也想开拓房地产业务,注册了房产开发公司,后来因故搁浅。
富仕达根据国际行业规范制订管理制度,对企业生产设备优化升级,值得一提的是,增设了污水处理车间,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在这之前,本地工厂环保观念薄弱,沿河工厂都直接将生产污水排放到黄杨河。
富仕达大幅提高员工薪酬,其中普工月薪800元起,而当时,斗门县普通机关干部月薪不到500元。尽管外企工资高,在皇妹啤酒厂员工分流时,很多人还是选择留在国企,不情愿给“鬼佬”打工。
富仕达公司接手开头一两年,依托“皇妹啤酒"之前的销售渠道,加上国际品牌的加持,产销形势向好,最高峰"皇妹啤酒"年销量达4.9万吨。但是,好景不长,在富仕达公司调整产品布局策略后,形势急转直下。
1995年,富仕达公司决定大幅缩减“皇妹啤酒”广告投放,加大富仕达品牌啤酒广告投入,并将产能向富仕达品牌啤酒倾斜。这时候,负责市场营销的X副总向总经理毕嘉利(音译)提出,继续生产“皇妹啤酒”,加推富仕达啤酒,两个品牌定位错开,但未被采纳。
一些经销商拿不到热销的“皇妹啤酒”,供应充足的富仕达啤酒又不好卖,原本忠实的渠道经销商开始动摇了,其它品牌趁虚而入抢占市场,富仕达公司销售业绩每况日下。
多次抗争无效后,一手开拓了"皇妹啤酒"销售版图的X副总心灰意冷,抱憾辞职离开,加剧了富仕达销售业绩雪崩。1996年,珠海富仕达公司全年销售啤酒仅1.7万吨,亏损1亿多元,此后一蹶不振。
珠海富仕达公司向斗门县外经委提出请求,协调已辞职的X副总回归重振销售局面。在原白藤湖国际金融度假村,珠海富仕达总经理毕嘉利,及两位来自设在香港的富仕达亚太总部高管,和X副总闭门谈判,开出薪酬翻倍等优厚条件。此时已在市区一大型国企任职的X副总则坚持,须保证“皇妹啤酒”的广告投放和产能规模,并给予中方销售团队更多的自主权。最后,毕嘉利耸耸肩说,公司发展战略由亚太总部决策,珠海公司只能无条件执行。谈判不欢而散。
在连年亏损的情况下,珠海富仕达公司扛不住了。1998年4月,澳大利亚富仕达公司提出撤资,斗门国资低价回购60%股权。
富仕达作为“男方”还算厚道,几乎是“净身出户”,还有几大罐共数十吨的啤酒也忽略不计,白送给斗门。几可谓“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丝云彩”。
当然,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带走,一位担任英语翻译的女孩,和澳大利亚派驻的一位高管擦出爱情火花,结婚后移民海外。这段异国婚姻,算是富仕达曾经联姻皇妹的见证吧。
同年,澳大利亚富仕达设在上海、天津的另3间合资企业也宣布撤资,其抢滩中国市场的行动可谓全军覆没,其中原因比较复杂,大概可以用“水土不服”来概括。
再嫁青岛郎皇妹啤酒厂回归斗门“娘家”后,重启生产“皇妹啤酒”,但此时的啤酒市场已改朝换代,“皇妹啤酒”风光不再,产销停顿。
急于寻找出路的皇妹啤酒厂,由Z厂长带队到广州拜访珠江啤酒厂,结果坐了半天也没人理,只得怏怏而归。
1999年初开始,国内啤酒大牌如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等开启“低成本扩张”模式,大举并购、改造国内啤酒厂。濒临倒闭的皇妹啤酒厂,决定“舍近求远”到青岛碰碰运气。
在青岛啤酒总部,Z厂长一行受到热情款待,受宠若惊,豪爽的青岛人把斗门来的一帮人全喝倒了,约定择日到斗门实地考察商谈收购事宜。
从青岛回到斗门后,Z厂长他们犯愁了。过几天青岛人就要来“相亲”了,此时皇妹啤酒厂已处于停产状态,机器蒙尘,人心涣散。
不行,得让机器转起来,可是,皇妹啤酒厂早已债台高筑,银行不肯贷款,县里各部门也借不到钱,从哪里来钱买生产原料呢?怎么办?最后,Z厂长他们找到"皇妹啤酒"经销商李氏兄弟和另一家公司,商定由他们借钱给厂里购买原材料,生产出啤酒后以成本价卖回给他们,抵消借款。
说干就干,车间的灯亮了,机器动起来了,厂区的酒香又弥漫了。厂里还发动党员、团员突击义务劳动,清理垃圾杂物,整理厂区绿化,厂容厂貌焕然一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几天后,青岛人上门实地考察,一见钟情,这门亲事很快就定下来了。
1999年9月9日(寓意长长久久,白头偕老),青岛啤酒公司送来3000万元“聘礼”,取得皇妹啤酒厂60%股权,斗门国资保留40%股权。
作为国内啤酒行业百年豪门“富二代”,青岛啤酒为何看上“二婚”的皇妹?据说原因有三:一是皇妹啤酒厂经过富仕达公司改造,设备、生产工艺比较先进,比如所有巨型发酵罐全是不锈钢的;二是富仕达公司留下了100多名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三是青岛人把用于酿造"皇妹啤酒"的黄杨甘泉悄悄拿回去化验,发现竟然比青岛崂山矿泉水的水质还要好。
青岛啤酒并购皇妹啤酒厂之后,进行一系列改革,中层以上干部全员竞争上岗,产能多次扩张。在产品布局上既保留本土知名的"皇妹啤酒",又推出名牌产品青岛啤酒系列,双线开花,产销两旺。2009—2010年度,利税超2亿元,位居当年斗门区纳税大户榜首。
2005年初,珠海青岛啤酒公司启动产品品牌切换计划,用“青岛2000”啤酒切换“皇妹啤酒”,最后用“青岛经典”啤酒完全取代。到了8月份,“皇妹啤酒”即将停产,退出市场。这时候,井岸各大酒吧、KTV纷纷打出“最后一批皇妹啤酒”的横幅,吸引了大批有“皇妹啤酒”情结的本地人前往消费,对酒抒怀,和陪伴走过青春岁月的“皇妹啤酒”告别。
2011年10月,由于斗门区工业产业布局调整的需要,珠海青岛啤酒厂从原来位于井岸大桥边的位置搬迁至富山工业园,产能提升至年产45万千升,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
位于富山工业园的青岛啤酒厂区
青岛啤酒扎根斗门21年,累计实现税收超23亿元,年均税收超亿元,稳居全区纳税大户前列,为斗门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皇妹”去哪了?“皇妹啤酒”虽然消失在人们视野,但她的血脉仍在珠海青岛啤酒身上延伸,仍在源源不断地为斗门贡献税收。诚然,曾经辉煌的“皇妹啤酒”品牌价值逐渐弱化最后完全消失,是斗门人尤其是斗门老一辈工业人心中永远的痛。
“皇妹啤酒”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皇妹”这个品牌并没有消亡。1999年,国企斗门县酒厂改制,成立珠海市名纯酒业有限公司,持有“皇妹”商标。如今,市面上仍有“皇妹”白酒在售,栖身寻常百姓家。
几年前,一位斗门知名网友在微博发帖,反映之前竖立在皇妹啤酒厂花园的皇妹雕像,被随意遗弃在井岸大桥底荒地上,有伤斗门人民感情。后来,斗门区委宣传部协调区市政园林处,将雕像移至桥苑公园内妥善安置。
也许是皇妹雕像跟影视作品中观音菩萨样子有点像,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雕像底座多了一些小型观音、关公的陶瓷雕塑,常有本地阿婆阿婶前来供奉祈福。
每年12月15日,以当年皇妹啤酒厂包装车间姐妹们为主的一群人,都会相约到皇妹雕像前集中,为“皇妹”庆祝生日,一起回忆峥嵘岁月。为此,他们专门建了一个“皇妹情怀”微信群,目前有100多人。
对这些皇妹啤酒厂的老员工来说,皇妹雕像是他们唯一的念想,是斗门人自力更生、开拓工业的图腾,镌刻着斗门老一辈工业人实业兴县的梦想和荣光。
小美采访手记
↑↑↑小美和部分受访者合影。左二:原珠海市政协秘书长邝国成;左三:原斗门区政协主席黄景湖,曾任斗门县经委、外经委主任及分管工业副县长;左四:原皇妹集团总经理陈卓幸。
建县初期的斗门,偏居一隅,一穷二白,只能靠渡船和外界联系,被称为珠三角的“西伯利亚”。
怀着“工业兴县”梦想的斗门老一辈工业人,以滚石上山的勇气,艰苦创业,跌跌撞撞,有失败教训,也有成功经验。
数十载栉风沐雨,几代人筚路蓝缕,斗门工业产业走过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坎坷历程。今天的斗门,已奔跑在高端、智能制造的康庄大道上。而斗门老一辈工业人,正是这条大道上的铺路石。
向斗门老一辈工业人致敬!
拜托转发扩散,
让更多的斗门人看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