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收到周总理密信)

1996年6月3日,是张学良将军95岁寿诞。在此之前,按照张学良将军的意愿和嘱托,其女儿张闾瑛发电邀请阎宝航之女阎明光,到夏威夷参加父亲的寿诞,聊表父亲对至交好友阎宝航的哀思之情。

接到邀请之后,阎宝航之女阎明光认真准备了一番,考虑到张学良将军喜欢看京剧,所以阎明光多方联系并出资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等人,一同到夏威夷为张学良将军的寿诞助兴。

(张学良晚年收到周总理密信)(1)

在出发前往夏威夷之前,阎明光还专程拜访了曾担任中央调查部部长,并负责过对台工作的罗青长。听闻阎明光要去夏威夷拜见张学良将军,罗青长老部长又一次想起了周总理临终前对他的嘱托:“不要忘记台湾的老朋友!”

当时,虽然周总理并没有点明“老朋友”是谁,不过罗青长心中非常明白,周总理所说的“老朋友”必定包括那时候寄居台湾的张学良将军。因为周总理与张学良将军具有深厚的友谊,对于张学良将军的挂念,是周总理临终都难以忘却的未了之情。

于是,罗青长老部长立即找来纸和笔,手书周总理生前写给张学良将军的十六字密信内容,请阎明光去夏威夷之后代转给张学良将军。周总理生前所写的这十六个字,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张学良将军的关怀和思念之情——“为国珍重,修心养性;前途有望,后会有期!”

这里要多说的是,这十六字密信是周总理在1960年写的。当时,周总理得知张学良将军的弟弟张学铭,要和夫人到香港探亲,所以手写了这十六个字的密信,并委托张学铭夫妇想办法交给身在台湾的张学良将军。

为了能让这十六字密信成功转到张学良将军手中,考虑周到的周总理还做了一番交代——张学铭夫妇到达香港之后,委托台湾的友人将密信装在口红盒里,趁张学良夫妇到教堂做礼拜的时候,悄悄交给赵四小姐,就说“大陆方面的朋友有话捎给少帅(张学良将军)”。

可是,让人遗憾的是,虽然周总理用心良苦,筹划得非常谨慎妥当,但是碍于当时海峡两岸的环境,这封寄托着周总理深刻关怀之情的密信,最终还是不知所踪,后来证实并没有转到张学良将军之手。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1996年,这一次阎宝航之女阎明光受邀前往夏威夷,参加张学良将军的寿诞。一直惦记周总理临终嘱托的罗青长老部长,立即想起了十六字密信的事。因此,他手写了周总理那十六字密信的内容,并请阎明光务必转交张学良将军,以告慰周总理的在天之灵。

这一次,张学良将军终于收到了。当张学良将军打开来信之后,看着信上简单而温情的十六个字之后,他欣喜不已。“为国珍重,修心养性;前途有望,后会有期!”这十六个字,张学良将军看了良久,然后抬头对着阎明光难以置信地问道:“这是不是周先生说的?”

阎明光点了点头,并将所知道的关于十六字密信的事情,以及罗青长老部长的嘱托,一五一十告诉给了张学良将军。在了解完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张学良将军感慨不已,他的思绪或许早已被拉回到了1936年4月9日第一次与周总理见面的那一刻。

(张学良晚年收到周总理密信)(2)

1936年4月9日,那是风雪交加的一天。当天晚上,张学良将军带着王以哲、刘鼎等人坐飞机来到延安,紧接着就派人接引周总理和李克农一行进入城中。在延安清凉山下桥儿沟的一座天主教堂中,周总理和张学良将军第一次见面了。

这里是双方秘密会谈的地点,当时参加秘密会谈的只有5人——周总理、李克农、张学良、王以哲和刘鼎。第一次见面,周总理和张学良将军就彼此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而为他们二人结下深厚友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秘密会谈一开始,留着大胡子的周总理就热情地握着张学良将军的手,笑着说道:“张将军,我就是在东北长大的!”一提起东北,瞬间拉近了周总理和张学良将军的距离,并且巧妙地为秘密会谈营造了愉快的氛围。因为,东北是张学良将军的老家,他人生中的前三十年就是在东北度过的。

周总理所说的是事实,他少年时期曾在辽宁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听到周总理说自己是在东北长大的,身为东北人的张学良将军哈哈大笑了起来,并说道:“周先生,这个我知道,我听我的老师张伯苓说起过!”

周总理颇为惊讶,他立即询问道:“怎么?我的恩师张伯苓,也是张将军的老师?”原来,周总理在天津南开大学读书的时候,与张伯苓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当时,品学兼优、活动能力强的周总理,深得张伯苓的喜欢,他还曾为家境贫苦的周总理免去了学费。

看着周总理惊讶的样子,张学良笑道:“过去我染上了坏习惯,被折磨得人不人鬼不鬼,后来就是听了张伯苓老先生的劝告,我才下定决心将坏习惯戒掉的。从此之后,我就拜张伯苓老先生为师了。周先生,我们两个也算是同师了啊!”

听完张学良将军所说的话,周总理也大笑了起来:“同师,同师,没想到咱们两人这么有缘!”就这样,一个简短的开场白,周总理和张学良将军既成了“东北老乡”,又成了“同门师友”。可想而知,这场秘密会谈最后达到双方的预期效果。

第二天秘密会谈结束之时,张学良将军将早已准备好的《申报》60周年纪念大地图一册,赠送给周总理,并诚挚地说道:“共同保卫中国。”与此同时,张学良将军还拿出两万大洋交给周总理,表示自己支持红军抗日。不久之后,周总理致函张学良将军——(9日会谈)“坐谈竟夜,快慰平生”。

几十年之后,吕正操上将到夏威夷看望张学良将军,两人在闲谈自己提到了周总理。当时,张学良将军仍兴奋地说道:“我和周先生是一见如故,我非常佩服周先生,他这个人有什么说什么,从不拐弯抹角,而且他说的话,总能打动我。在第一次见面之时,他为我分析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周先生是我一生中最钦佩的人……”

(张学良晚年收到周总理密信)(3)

可以说,正是有了周总理和张学良将军的第一次见面,有了周总理对中国前途和命运鞭辟入里的分析,张学良将军这才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联共抗日”的正确道路,并作出了“逼蒋抗日”的惊人之举。在两人第一次见面八个月之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在古都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改变此前“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枪口一致对外共同抗日。西安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周总理、博古、叶剑英就根据组织的指示,来到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共议抗日救国大计。

这次周总理与张学良将军再度相逢,他们当即促膝长谈,以求西安事变能够得到和平解放。当时,周总理表示赞同张学良将军的对蒋方针,并就此次事变的性质、前途和处理方式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的看法。在这一方面,周总理和张学良将军英雄所见略同,他们很快达成了共识。

在此后的几天时间里,周总理和张学良将军朝夕相处,密切配合,为抗日救国不辞劳苦地奔波。最终,在多方共同努力之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中国人民进入了全面抗战的历史阶段。在这段时期,周总理和张学良将军之间的友情日渐深厚,他们互相视对方为知己。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1936年12月25日,事情发生了变化,而这个变化也影响了张学良将军的一生。同时,这也让周总理打心眼里感到惋惜。这一天,东北军与所谓的“中央军”对于“先撤军后放蒋、先放蒋后撤军”的问题争执不休。

(张学良晚年收到周总理密信)(4)

当时,张学良担心节外生枝,引发更大的问题,于是和杨虎城将军护送蒋介石夫妇及宋子文悄悄离开住地,乘车直奔机场。由于形势紧迫、事态紧急,张学良将军根本来不及通知周总理。不久之后,当周总理从东北军将领孙铭九口中得知此事之后,他大为惊愕,立即和孙铭九驱车赶往机场。

周总理为何惊愕并追赶到机场呢?那是因为周总理知道张学良将军的秉性,他的身上有一股江湖豪气,生怕张学良将军中计被利用。然而,当周总理赶到机场之时为时已晚,张学良将军已经跟着蒋介石夫妇坐上了开往南京的飞机,并且飞机已经起飞了。

周总理站在空旷的机场上扼腕长叹,此时他已经预感到张学良将军日后的遭遇。由于没有及时拦下张学良将军,所以周总理心中始终遗憾不已。后来,周总理曾经无不遗憾地说道:“张汉卿(张学良,字汉卿)就是看《连环套》那些旧戏看坏了,他不仅要学窦尔敦‘摆队送天霸’,而且还要‘负荆请罪’!”

最初,张学良将军对于自己亲自护送蒋介石夫妇回南京之后的事情是乐观,他误认为蒋介石肯定会投桃报李,不计前嫌地让自己返回西安。因此,张学良将军曾对人说:“我去南京最多三天就能回来了!”然而,事与愿违。等到达南京之后,张学良将军就被蒋介石扣押了,从此便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囚禁生涯。

西安事变是中国命运和前途的转折点,也是张学良将军人生的转折点。自从张学良将军被囚禁之后,周总理便和这位挚交天各一方、遥相思念,再也没有见过面。每当想起遭受囚禁的张学良将军,周总理都懊悔不已,不停地责怪自己没有及时劝阻,没有救出张学良将军。

此后,无论是在全面抗战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只要周总理参加双方谈判,他都要提出释放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的要求。然而,这样的要求可想而知,是没有任何结果的。1949年,人民军队在各个战场上节节胜利,蒋介石的独裁腐朽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此时,周总理向被蒋介石推到台面前的李宗仁,提出了释放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的要求。当时,李宗仁为何和谈成功,表面上允诺了下来。可是,让人想不到的是,蒋介石背地里却下令杀害了杨虎城将军,并将张学良将军转移到了台湾继续囚禁。

(张学良晚年收到周总理密信)(5)

1949年,北平和平谈判失败之后,作为国民党和谈代表团团长的张治中,不顾阻拦执意要回南京复命。当时,周总理考虑到张学良将军的前车之鉴,苦口婆心地劝说张治中留下来,并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当时,周总理动情地对张治中说道:“我已经对不起一个姓张的朋友了,不能再对不起另外一个姓张的朋友了。”

张治中明白,周总理所说的第一个姓张的朋友,指的就是张学良将军;而周总理所说的第二个姓张的朋友,指的则是他自己。后来,周总理经过精心谋划部署,成功将张治中的亲人们接到了北平,解决了张治中的后顾之忧。这样一来,张治中最终选择留在了大陆,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

周总理成功劝阻了张治中,这让他的心中总有一个假设——如果当年自己也成功劝阻了张学良将军,那现在该有多好啊!然而,现在周总理和张学良将军分隔海峡两岸,彼此很少知道对方的消息。不过,周总理始终会寻找各种机会,想方设法向张学良将军传递深切的思念之情。

前文说过,1960年,张学良将军的二弟张学铭及夫人朱洛筠要到香港探亲。周总理得知此事之后,专门设宴招待张学铭夫妇,并在席间亲笔手书十六字密信——“为国珍重,修心养性;前途有望,后会有期”,请由张学铭夫妇想办法转到张学良将军的手中。

为了能让这封寄托着无限思念之情的密信,顺利转到张学良将军之手。周总理还专门向张学铭夫妇交代,到了香港之后再请与台湾方面有联系的友人,将密信带到台湾。周总理听说张学良将军和赵四小姐经常去教堂做礼拜,所以他特意嘱托将密信装在口红盒子里,趁张学良将军和赵四小姐做礼拜之时,悄悄塞到赵四小姐的手中。

周总理还嘱咐说,要告诉赵四小姐:“大陆方面的朋友有话捎给少帅!”从此可见,周总理的用心良苦,也足见他对张学良将军的思念之情。不过,这封密信最终并没有传到赵四小姐的手中,也自然没有传到张学良将军的手中,让人感觉到非常遗憾。

(张学良晚年收到周总理密信)(6)

1961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25周年之际,周总理专门宴请了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留在大陆的亲属。当时,张学良的四弟,时任海军参谋长的张学思少将,在宴会上提起哥哥张学良的境遇之时,不禁失声痛哭。

眼见于此,一向以稳重著称的周总理也为之动容,眼眶中早已噙满了晶莹的泪水。在此次纪念会议上,周总理代表组织和国家高度评价了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的历史功绩,称他们是“千古功臣、民族英雄”!

周总理对张学良将军的思念之情是诚挚的真情实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周总理还不忘张学良将军。1975年12月,周总理已处于弥留之际,当他从昏迷中清醒过来的时候,专门让人找来负责对台工作罗青长。周总理嘱咐罗青长的第一句话就是——“不要忘记台湾的老朋友”。

罗青长后来回忆说,当听到周总理的临终嘱托之后,他不由地深受感动,这就是周总理的朋友之道,这就是周总理和张学良将军一辈子解不开的深厚情谊!当时,虽然周总理并没有点明“老朋友”是谁,但是罗长青明白,张学良将军肯定是“老朋友”之一,而且是一位至关重要的“老朋友”!

周总理去世后,罗长青一直惦念着周总理的嘱托,也惦记着周总理曾经写下的那十六字密信。不管身处何地、担任何职,只要有机会,罗青长总要设法将周总理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传递给张学良将军。改革开放之后,两岸交流日益增多,这就为完成周总理生前未了却的憾事,开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1996年6月,张学良将军95岁寿诞。阎宝航的女儿阎明光受邀到夏威夷看望张学良将军,临行之前阎明光找到罗青长,询问有没有什么话要捎给张学良将军。此时,罗青长想起了周总理的那封十六字密信,他急忙找来纸和笔,将十六个字原原本本写了下来,委托阎明光一定要转到张学良将军的手中。

这一次,张学良将军看到了!十六个字虽然不少,但是句句都是周总理思念之情的真实体现。张学良将军看着那十六个字,很快陷入了沉思,他的记忆回到了1936年那个决定中国命运和前途的关键时刻,回到了和周总理第一次秘密相见的愉快时刻——“东北老乡”、“同门师友”!

张学良将军欣喜之余,还有点难以置信,他抬起头向阎明光询问道:“这是不是周先生说的?”张学良为何难以置信呢?因为按常理来讲,张学良将军和周总理相处的时间并不长,而且自从他被蒋介石扣押囚禁之后,就对周总理知之甚少。张学良将军根本没有想到周总理如此挂念着自己,所以脸上浮现了难以置信的神情。

不过,一想到周总理一直牵挂着自己,张学良将军深深地被感动了,并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正如那一句古诗——“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真挚的友谊,不会因地理的阻隔而冲淡;昔日的情感,也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改变。

(张学良晚年收到周总理密信)(7)

或许,正是因为体会到了周总理的崇高品质,张学良将军才会说:“周先生是我一生中最敬佩的人!”后来,阎明光从夏威夷带回的很多张学良将军的照片,从张学良将军看到十六字密信的那张照片可以看出,张学良将军的表情中流露出了对已故的周总理的怀念、感激之情。

在千帆散尽、历尽沧桑之后,周总理和张学良将军之间真挚的友情,令人无限感慨!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将军病逝于夏威夷,享年101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