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则(论语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六篇“季氏篇”,本篇提到当时鲁国的政治情势的问题,也提到了德行、学识等方面的论说。

论语一则(论语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1)

在上文品读了“《论语》:既来之,则安之”,文中提到了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发生的一段事迹。

当时因为季康子要讨伐附属国,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季路是季康子的家臣,他们前来拜访孔子,讨论关于季康子要讨伐附属国的事情。

孔子言语上对两位学生有责备之意,认为他们没有阻止季康子。

而冉有和季路回答说,他们也不想攻打,只是季孙要打。

孔子便给他们讲了一段比喻,告诉他们能够做就做,做不了就辞职离开。孔子的意思是不想他们做不义之事。

最后孔子提出这是内乱的政权。

继续下章: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注译:

希:同“稀”,少。

陪臣:卿大夫的家臣。

原文解析:

孔子说:“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

由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陪臣执掌国家政权,经过三代很少有不垮台的。

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

有感解读:

本章提出国家政权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政权不稳定,国家就会很快走向灭亡。

东周的时候,周天子大权旁落,春秋五霸把持天下,纷争四起,战乱频发。

天下政治清明,君是君,臣是臣,君臣有礼,社会稳定,百姓也安居乐业。天下政治昏暗、世风日下,君不是君,臣不是臣,这样的国家必定动乱不安,百姓也恐慌遭殃。

孔子认为,如果礼乐征伐都是从诸侯出的,最多传下来十代,差不多就没有了。

如果连诸侯都没有权力,都是大夫说了算,也就是上章提到的季孙氏说了算,那么“五世希不失矣”,最多五代就没了。

更糟糕的是,大夫们也说不上事。当时季文子得政以后,到桓子也就是五世,最后他们被家臣阳虎所囚。

整个季氏内部发生了叛乱。阳虎权倾一时,基本上到第五代也就不行了。

“陪臣执国命”,大夫的家臣叫作“陪臣”,这句话的意思是“像阳虎这样的人造反”。

“三世希不失矣”,最多三代,一定消亡。

孔子分析,如果天下有道,那么政权就不会落到大夫手里;如果天下有道,老百姓也不可能议论纷纷,没有那么多糟糕的言论。

如果天下有道,政权合理,国家才不会走向混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