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习俗习惯(原来江西的老祖宗们留下这么多年味儿习俗)

导语: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包饺子、蒸年糕,打灯笼、放鞭炮。年关已至,本是小时候最快乐的日子!但越来越多的人吐槽城市的“年味”越来越淡,遗憾越来越多传统特色的过年习俗都在渐渐流逝。但其实,江西还有许多地方,仍然保留着老祖宗们那些最传统最热烈的新年庆祝方式,有着最鲜明最浓郁的年味儿。今天,中国江西网记者带大家先领略一下各地年味习俗!

中国江西网记者 付丹整合报道

江西的习俗习惯(原来江西的老祖宗们留下这么多年味儿习俗)(1)

南 昌:“吃糊羹”

对南昌人来说,“过了廿四,天天都是年”,不过有人早上过年,有人中午或晚上过年,外出的家人要在除夕之前赶回家“团年”。但在旧年俗里,出嫁的女儿即便归来,也不得入席。

江西的习俗习惯(原来江西的老祖宗们留下这么多年味儿习俗)(2)

传说女娲造人就是在初七这天,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各有所属。因此,初七这天,南昌人有吃糊羹的习俗,糊羹是用七种带叶子的蔬菜做成的,象征步步高,据说吃了糊羹来年老人会身体健康,小孩会很聪明。这天一般举行隆重的敬神活动。

江西的习俗习惯(原来江西的老祖宗们留下这么多年味儿习俗)(3)

婺源:“杀年猪”“吃隔岁”

在婺源,杀头年猪才算过年。热情的婺源村民有谁家在杀年猪,就会延请亲朋友好友前来喝酒助兴品尝“杀猪饭”,屠夫先将一碗猪血泼在门上,然后开膛。其热闹非凡不亚于年夜饭。

到了除夕的中午,婺源习惯上吃“米糊”,用豆腐、豆芽、干豆角、鸡杂、腌菜等糊起来。除夕晚上的团圆餐很讲究的,一家人祭祖过后,照例放串鞭炮,热热闹闹地就餐,年夜饭的夜传统名菜,肉果(肉圆子)、鱼、青菜等,秋口人称“年夜饭”为“吃隔岁”。

江西的习俗习惯(原来江西的老祖宗们留下这么多年味儿习俗)(4)

南丰:“傩舞”“孟戏”

每年春节期间,南丰县都会有傩舞表演。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历经漫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民间舞蹈。元宵节前后,乡民将傩舞、傩仪与戏曲演出、灯彩游艺、民俗礼仪等结合起来,纵情欢愉,宣泄情感,满足了广大群众对美好未来的企盼。

孟戏是一种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戏曲,流行于广昌县境内,又名盱河戏,约起源于明初,至今已传承演出了500余年。孟戏只在每年的正月演出一次,用于民俗活动。

江西的习俗习惯(原来江西的老祖宗们留下这么多年味儿习俗)(5)

遂川:“照年光”“送穷鬼”

遂川人除夕夜吃完团圆饭后,要在灶膛里埋入木炭、茶枯饼等燃料留下火种。次晨捅开着火,用锅中热水煮饭,以示火种延续不断。晚上,家中大小厅堂、阁楼、房间等处,都要点一盏灯亮至天明,称之“照年光”。晚饭后,要把第二天的饭煮好,谓之“年年有余”。正月初一这一天,安福县家家户户素食,吃上年饭(除夕夜余下的饭,意为“有吃有余”)。

正月初三,井冈山市客家人聚居地还有“送穷鬼”的习俗,他们将初一、初二扫集的垃圾倒在户外十字路口,称为“送穷鬼”。

此外,吉水县城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习俗,凡是久婚未育的妇女,元宵节这天傍晚,都要去文庙旁的义路桥,无条件地接受小男孩抽打,意谓打了就可以怀孕。

江西的习俗习惯(原来江西的老祖宗们留下这么多年味儿习俗)(6)

景德镇:“吃年糕”大门旁摆天地桌

以瓷而闻名天下的景德镇,因为有来自五湖四海的陶瓷人,而产生许多特殊的过春节习俗,这些特殊,当然和瓷器、窑主和瓷工有关。据了解,农历腊月二十四以后,景德镇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之后便在距大门不远的地方摆上一张方桌,围上桌围,摆上一只80件或100件的瓷花瓶,插上天竺叶、腊梅花各一两枝,桌上放置其他物品后,称为“天地桌”。

江西的习俗习惯(原来江西的老祖宗们留下这么多年味儿习俗)(7)

高安:“烤喜火”

在高安市建山镇付家村,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全村的老老少少就会踏着爆竹声赶到村子里的祠堂烤火守夜,一边吃着长寿面一边天南海北的聊着。村民把这叫做烤“喜火”,不但可以烤掉往年的晦气,还可以烘出来年的运气。烤“喜火”守夜这一特殊习俗早在康熙年间就有,至今快有三百年历史了,现在已经成为该村的传统习俗,而且气氛越来越浓厚。

江西的习俗习惯(原来江西的老祖宗们留下这么多年味儿习俗)(8)

万载:“跳傩舞”

万载县以花炮、百合享誉,民间亦以傩舞庆祝新年。万载傩舞共有17个节目,按出场次序为:开山、走地、先锋、功曹、绿品、鲍三娘与花关索、杨帅、小鬼钻圈、判官捉小鬼、上下关比武、沙和尚、城隍传旨、土地、小鬼爬单杆、小鬼爬双杆、雷公、团将等。其中,除先锋为文傩外,其余都是武傩。

江西的习俗习惯(原来江西的老祖宗们留下这么多年味儿习俗)(9)

新余:“打糍粑”

糍粑也称年糕,新余乡间在过年前均会制作糍粑,因为这是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手工打糍粑很费力,但是做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味道极佳。

打糍粑需准备4~5个粑锤,还有就是一个石头做的特质凹槽,专门把糯米饭打成糯米泥的。打糍粑时会喊号子,号子铿锵有力,也很有节奏感,直到把糯米饭打成一团白白的糯米泥,看到不一粒米粒为止,再用粑锤把糯米泥挑起来,放到事先准备好的案台上。

江西的习俗习惯(原来江西的老祖宗们留下这么多年味儿习俗)(10)

赣 州:“起牙”“打轿”“圆牙”

在赣南,小年叫“年架”,元宵节叫“正月节”或“正月半”。大年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摆设香案,燃放鞭炮,跪拜天地,祈求一年平安发财,并选择“大利”的方向走几步,谓之“出行”。正月初二清晨,饭前先喝一碗汤,称之“满碗”。喝完满碗后再吃早饭。这顿饭酒菜丰盛,为一岁牙祭的开始,俗称“起牙”。正月十六,还要置办丰盛的酒菜吃一顿,作为岁末牙祭,俗称“圆牙”或“倒牙”。

江西的习俗习惯(原来江西的老祖宗们留下这么多年味儿习俗)(11)

萍 乡:“开财门”“缩龙”

萍乡受楚文化的相濡浸染,加上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汇融合,构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大年初一天未亮,鸣炮开大门,曰“开财门”。这一天,一切用水都要倾于桶内,扫地由外向里,意思是免财流于外。正月初二,女婿一定要到岳丈家拜年,俗语云:“初一崽,初二郎”。

萍乡灯彩历史悠久,源流甚远,也是重要的民俗。据《萍乡县志》记载,“上元张灯自初十日起至十六日止……”萍乡灯彩至今长盛不衰,每年春节到正月十五后,从城市到农村几乎到处可以看到活跃的灯队,听到悠扬的唢呐和明快的花锣鼓。萍乡灯彩的种类包括:茶花灯、狮灯、牛灯、龙灯、缩龙、马灯等。

江西的习俗习惯(原来江西的老祖宗们留下这么多年味儿习俗)(12)

吉安:鲤鱼灯

吉安鲤鱼灯是江西省吉安县固江镇的一种古老的民俗舞蹈,流传于固江镇棚下村的鲤鱼灯是优秀的、原生态的民间灯彩艺术之一。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演出,历史上的"鲤鱼灯"以其精美的艺术,吸引着广大群众,为维系泸水河沿岸从赣南移民而来的各个"棚下村"人之间的友好亲情关系以及促进与当地人之间的交往并最终实现双方的融合作过积极有益的贡献。鲤鱼灯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与传承价值。

结束语: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年味是喜庆的氛围,是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洋溢着人情味的文化传统。留住浓浓的年味,就是留住我们的精神家园,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愿年味永远飘香,成为你我他心中美好的记忆,成为民族的共同记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