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现况(李菁专访为什么拍电影)
相声演员李菁,大家绝对不陌生。
几年前加入北京曲艺团的李菁,除了“本工”曲艺,在其他艺术领域也十分活跃。
8月初,北京曲艺团京味儿舞台轻喜剧《手艺》将到天津演出,李菁出演剧中的“说书人”。
《手艺》天津发布会后,【文化叨叨令】与李菁畅聊。从相声创作到央视春晚,从影视作品到综艺节目,这之间,李菁有自信,也有矛盾,有大胆,也有内向。
李菁在发布会现场(文化叨叨令摄影)
聊新戏——讲传承问:《手艺》讲的是什么故事?李菁:讲的是一位掐丝珐琅手工艺人的故事,他凭着自己的家传手艺,在厂里顺风顺水,没想到厂子逐年不景气,面对传承与责任,最终他选择“守艺”“守义”。
其实很多非遗项目,现在坚守起来都有困难,但大家都在耐着寂寞。就拿曲艺来说,作为相声演员是很幸运的,但是有些鼓曲曲种并不红火,传承困难。不过演员们都很可爱,还是在坚守。
所以我觉得,《手艺》虽然写的是掐丝珐琅手艺人的事,但表现的是各行各业的传承精神。
聊综艺——很矛盾问:现在相声和综艺节目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怎么看待这种现状?李菁:其实在综艺节目里面播相声,是个“双刃剑”。
一开始我参加《欢乐喜剧人》,前两期都没做相声类的节目。因为如果按照相声剧场的方式说,会缺乏综艺感;如果按照综艺的尺度,对相声来说又有点过。
李菁在《欢乐喜剧人》表演
所以,我干脆就不做相声类,就做新的尝试。成与不成,都在观众检验,对我来说,即便失败了也没有什么遗憾。
现在的综艺节目里也出现好多相声,不过你们不觉得有些作品,介乎于相声和双人脱口之间吗?它已经变得综艺感很强了。对于我们相声专业来说,有所偏颇,但是又必须得去适应,因为节目是竞技类的。
假如你就是要“坚守相声”,节目不打分还好,但是一带有评比性质,如果相声老排在后面,对整个行业、对相声演员,也不利,会造成一种“相声还是干不过小品”的感觉。那么,要想争取名次,就必须得往综艺感上靠,但这是一个很矛盾的事。
李菁在《跨界喜剧王》表演
《跨界喜剧王》我去过两季。第二季时,我干脆不弄相声,全是小品。因为跨界演员来了,能说相声的其实不多。相声看似门槛低,但是很难的一个艺术形式。
相声,两个人往那一站,可依靠的辅助手段很少。但是做一个小品,光道具就能花好几万,为了呈现效果,能弄12个雪花机来个漫天飘雪,这在相声里都用不上,相声也靠不了那些东西。但是雪花一出来,在视觉上很震撼,给观众的印象就很深。
聊拍戏——我能行问:作为相声演员,为什么频频去拍戏?拍戏会不会牵扯很多精力?李菁:拍戏肯定牵扯精力,一半一半吧。原因的话,最主要还是我喜欢。再有就是我从2007年开始拍戏,得到很多导演、演员的认可,大家都觉得我能干这个活。
李菁参演电影《建党伟业》
其实好多相声演员,不太适应拍戏的创作环境。
相声的表演习惯是跳进跳出,一个人扮演几个人,但影视是很深沉的去演一个人。相声是舞台艺术,需要夸张,而影视是镜头对着你,在镜头前,一般都不能那么夸张。再一个,说相声,20分钟就是你的工作时间,但是拍戏,怎么也得在那耗一天。
我对于这些还都比较适应,然后大家也都很鼓励,观众反应也都挺好,所以也就促使我这些年一直在拍戏。而且现在跨界不也是时尚么,人家拍戏的演员,演好了还唱歌呢。(笑)
问:通过拍戏也会为相声汲取营养吧?
李菁参演电视剧《一场遇见爱情的旅行》
李菁:肯定会有。创作模式不一样,思维方式不一样。
相声,再好的演员也是作坊式的生产,因为基本就两人合作。拍戏,现场好几十人,都为一个镜头服务,这一场演员演得特好,可是有一丁点儿穿帮了,也得再来一回。
拍戏是一种更大的协作,所以得熟悉这种协作式的工作。导演、摄像、灯光师……我也会与观察他们的工作方式,这样对自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丰富。
聊创作——要能写问: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当下,是不是也对新生代相声演员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李菁:《手艺》的编剧张天雷是我徒弟,其实他原来特别抵触写作,是我逼着他必须得创作。慢慢地,他能写相声、写小品,现在又逼着他写舞台剧。
我觉得除了表演,创作是演员必须要会的,因为专业的相声作者现在基本上没有了,所以演员如果不会写作品,就会很被动。
李菁和张天雷(文化叨叨令摄影)
我觉得现在,相声艺术又到了一个原创动力比较弱的时期。
十几年前,相声重新进入小剧场回到观众视野的时候,当时的年轻人都没有听过传统相声,因为传统相声好几十年没人说了。那么,一批年轻演员,用时尚的口吻,说着传统相声,又做了一些改编,观众自然听着很新鲜,那些节目就是新作品。
那时候感觉一下涌现出很多新作品,听完这个、还有那个,总有新的。可是如今,十几年过去了,那些当时的新作品,又变成了旧作品,喜欢相声的观众已经看过无数次了,那现在靠什么吸引观众呢?还是要靠原创的作品。
问:除了舞台剧,北京曲艺团也和杂技、评剧做过创新合作。未来曲艺的呈现形式是不是有无限可能?
北京曲艺团京味儿舞台轻喜剧《手艺》
李菁:现在观众可选择的太多了,欣赏水平也提高太多了。我觉得首先曲艺在本体上得有新作品。在这个基础上,需要多尝试,也许哪条路就走通了,就可以走下去。
其实我们这几次尝试效果都挺好的,观众也都挺喜欢,所以我们还会继续探索。过去老先生也都有这种尝试,相声演员也演话剧,逢年过节也唱反串戏,而是用相声的办法进行改编。
问:那么一个新的作品,如何判断好与不好?李菁:我觉得现在来看,有两个标准:一个是专业标准,一个是观众标准。
得把握好这两个关系。因为现在相声演员队伍里,审美也是参差不齐,但是都在市场上,观众都能看见,所以大家可能就会各有喜爱。
李菁说相声
所以说,你要完全守着艺术标准、不顾观众标准,这不科学。但是你要完全顾着观众的要求,也是不科学的。还是得把握好这两个标准的度。
所以我在写新相声的时候,也会考虑包袱密度。因为如果你一段相声总共就三个包袱,可能从行业角度讲,作品整体确实是好的,但观众看来可能就不过瘾了。
聊春晚——真的难问:现在很多观众感觉“春晚”上好作品越来越少,这是为什么?李菁:就是刚刚说到的那个“标准”。因为有时长的限制,如果顾及了包袱密度,就会把一些需要铺垫的内容拿下去。铺平垫稳和包袱密度都想兼顾,这很难。
一个作品,包袱密度也够、观众看完乐了、觉得很有意思、思想性又很强很深刻、看完还能感悟点东西……那样的作品太难出了。
李菁参加央视春晚
所以我就提倡,一个作品在创作之初,就做好“它是为剧场设计的,也是电视可以播出的”这样的双重标准来要求,如此一来就有充裕的时间打磨。当电视需要作品的时候,我可以直接拿出来。
如果说,只给两个月时间就创作一个固定命题的好作品,那成功率会很低。从创作、到压场(试演),时间太少了。但是要有个成熟作品直接拿过去就不一样了。当年《虎口遐想》的成功,也是因为这个作品之前已经演了好多次。
聊生活——爱专业问:在台上是一个快乐的人,生活中也是这样的吗?平时有什么爱好吗?李菁:生活里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需要别人给我快乐。
至于爱好,我的专业就是我的爱好,这其实也挺幸福的。要是平时没事,我也会在家看看书。
李菁(中)在发布会现场(文化叨叨令摄影)
比如最近在重看《三国》《东周列国》。当初我学说书的时候,老师说《东周列国》一定要吃透了,因为好多典故,都在其中。
《东周列国》的信息量很大,看一遍、两遍记不住,也吃不透。所以,再看这些“工具书”,也是为将来做一个更扎实的储备。包括现在还在看一些网络小说,可能后面要做一些有声阅读的尝试,把网络小说变成评书类的作品。
更多文化资讯,欢迎关注【文化叨叨令】,一个有营养的头条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