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和阳明先生的关系(方志远教授何为)

对于“礼”这个字,我们其实有着很多误解。一说到礼,就觉得是教条与繁文缛节,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而礼应该是什么?

其实,“礼”有两个含义,第一种含义是由原始社会的风俗和习俗,经过历朝历代规范化和制度化形成的一套仪式,以及完成仪式所经的程序。然而这仅是人们所误解的礼的繁文缛节的一方面,因为,正是这一套程序和仪式,承载了道德的标准和人生的规范。而这,则是礼的另一种含义。

知行合一和阳明先生的关系(方志远教授何为)(1)

所以孔子的一生都在钻研礼,他希望在这个看得见的礼的仪式的过程中,来灌注看不到道德标准和为人准则。

孔子对礼也有着自己的解释:习礼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一个“仁”字,礼的核心价值就是“仁”。而“仁”,是一种和天道并行的人道。

“仁”也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指人与人之间可以得见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爱;二是看不见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从由看得到的低标准的“仁”,来体现看不到的高标准的“仁”。从能够做到的“仁”,逐步实现逐步接近很难到达的“仁”的境界。

对于看不见的高标准的“仁”,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孔子的弟子曾说,孔子有三个字很少说,“子罕言利言命言仁”。但孔子曾与弟子颜渊谈论过“仁”字,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也就是说,每个人克制自己对财富、权利、美色的这种过多的欲望,那么“仁”就比较容易达到了。

知行合一和阳明先生的关系(方志远教授何为)(2)

而关于至仁途径,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恰恰是这“四勿”,在后代碰到猛烈的抨击。鲁迅先生曾专谈这“四勿”,将中国人束缚成一副死相,什么事都不敢动。实际上,即为当时的人民对“礼”的歪曲。人民已经很长时间把孔子说的“礼”,歪曲的一塌糊涂,把它由全体民众,不分阶层都要遵守的“礼”,变为束缚下层的枷锁;把孔子认为对一切人都应该实现的“仁”,而仅仅变成对上层的“仁”,对“礼”的理解发生了完全的变化。

知行合一和阳明先生的关系(方志远教授何为)(3)

我们曾经说到过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但是无论是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所做出的事情是有时效性的,通过他们的努力所得到的实惠也是有局限性,比如说军事家孙武,他通过智慧带来的利益,可能使吴国享受而对楚国则是灾难。

唯有孔子的思想,孔子提出“礼”与“仁”,实际上是代表永久性的。所以,也让孔子长期以来成为中国思想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

(作者:方志远,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贝尚视频独家签约作者,b站课程《方志远教授讲明史:明朝之亡》正在开课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