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麟谭元寿(谭元寿救高盛麟)

高盛麟在“十年时”时期备受批判,被迫退出了舞台,并且被打入了牛棚。

谭元寿先生本人曾回忆,“十年”时,谭元寿率团到武汉演出《沙家浜》,知道高盛麟先生被关在“牛棚”,于是“假传圣旨”,说中央领导和“旗手”喜欢高派戏,这才使得高先生减轻了冲击。再之后谭元寿回到了北京与父亲谭富英四处想办法,最终使得高盛麟离开了牛棚进入戏校教学。

据说高盛麟为了报答谭元寿,将他的杨派《连环套》毫无保留地教给了谭元寿,高盛麟此戏公认是杨小楼之后最好的,高先生极具天赋,学到了杨小楼的精髓,又融合京剧其他武生流派甚至其他行当的精华,形成了卓尔不群的艺术风采。

高盛麟谭元寿(谭元寿救高盛麟)(1)

一九三八年,十岁的谭元寿带艺投师,进了富连成科班。在科班谭元寿和其他人一样文武功都练,上下手全来,从跑龙套学起,到逐渐演配角、主角。他向雷喜福、王喜秀、张连福、刘盛通等老师学文戏,向王连平、沈富贵、茹富兰、钱富川等老师学武戏。一九四五年四月,谭元寿结束了七年的科班生活。

谭元寿坐科的时候,谭富英先生已经是大牌名角了。一次谭元寿因为记不住词,挨了打,屁股都打肿了。有人给谭富英报信:“你们元寿挨打了”,“谁打的”,“雷(喜福)先生打的”,谭富英叹了一口气,说,“学戏还有不挨打的”。(《审头刺汤》是雷先生的拿手戏,无论唱、念、做,都把“锦衣卫大堂”陆柄,刻画得“入木三分”,雷喜福的这出戏,绝活,“南麒北马”都比不了。)

不久,“富连成”老班主叶春善中风了,叶盛章接手。一次,又有人报信:“你们元寿又挨打了”,“谁打的”,“三爷打的”,谭富英一听,二话没说,从墙上拔出一把短刀,北京叫“攮子”,要去找叶老三拼命。大伙儿拦着,“您不是说,“学戏还有不挨打的”吗”,谭富英说,“是我说的,可分谁打了。”谭元寿先生证实了此事,“挨雷先生打算什么,我们老爷子也挨过怹的打,要不是解放了,我儿子也得挨怹的打。”

高盛麟谭元寿(谭元寿救高盛麟)(2)

谭门三代人:谭小培(中)谭富英(右)谭元寿(左)

谭元寿先生回答关于打戏应该不应该时,果断地说“应该”。王金璐老先生生前80多岁时在电视节目上说过:学戏挨打时真恨老师,现在这岁数还能有这身手,真感谢打自己的老师............。打戏合理不合理暂且不谈,但是我们可以断定的是:没有“打”绝对出不来“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不会有李少春,裘盛戎。

现在戏校当然早就废除了打人制度,而且有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很民主,很人性化,人人皆大欢喜,但结果是:毕业后进剧团有的演员连一出大戏都胜任不了,还得现学,优秀者不过三五出戏。所以京剧舞台上天天“探母”,天天“挂帅”,天天“钓龟”,天天“铡美”。靠着这些没挨过打的“娇子”振兴京剧?

高盛麟谭元寿(谭元寿救高盛麟)(3)

谭富英先生为谭元寿先生说戏

谭元寿先生最喜爱和敬慕的是李少春的表演艺术。李少春的戏,他几乎是凡戏必看,甚至到了着迷的地步。谭元寿佩服李少春扎实的功底,并且立志要学文武兼备的戏路子。

谭元寿和李少春算来也是有师徒之实的,当初谭富英曾经请师弟李少春教谭元寿武戏,正是因为跟随李少春学艺加之在富连成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所以后来谭元寿的文武老生也是一级棒。

1950年,谭元寿先生在天津中国大戏院首次演出《打金砖》,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打金砖》是当年李少春堪称一绝的保留剧目。该剧既有繁重的唱功,又有翻“吊毛”、走“硬僵尸”等高难动作,没有文武兼备的真本领是不敢问津的。

《打金砖》中“上天台”的唱段,谭元寿结合自己高音较好的特长,扬长避短,把平腔改为高腔,显得更加高亢有力。那段脍炙人口的唱段:“孝三年改三月,孝三月改三日………”唱得声情并茂,行如流水、抑扬分明、委婉韵足,谭先生未死学李少春,而是发挥了“谭派”唱法的特点。

高盛麟谭元寿(谭元寿救高盛麟)(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