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是不是促进了清朝的衰亡: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1864 年7 月19 日,太平天国的天京被湘军占领。至此,与大清王朝对峙了整整11 个年头的太平天国在壮士们的血肉中画上了句号。
大清朝的统治者们松了一口气, 江山转危为安。但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太平天国这一记重锤,仍然在清帝国瓷器般光鲜的肌体上敲出了一丝裂痕,在以后的50 年里,这条裂痕越来越大,终于无法弥补,辛亥革命的枪炮一响,清帝国就立即瓦解了。
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有如此巨大的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皇帝最担心的就是那些各镇一方的军队将领、地方贵族有可能倚仗控制在他们手中的部队和财富与中央抗衡。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中晚唐的藩镇割据都是前车之鉴,很多显赫一时的帝王都被搅得焦头烂额。而清王朝这样的异族建立的朝廷,更害怕被多于自己数倍的汉人掌握权力。清王朝的军队主要由八旗和绿营组成,八旗兵主要负责宫廷和京师的守卫以及各地重镇(请注意这个词语)的驻防;绿营兵是汉人组成的,负责全国各地的驻防。所有军队的调遣和指挥都要完全听命于皇帝,皇帝任命官员,从而防止叛乱发生。
太平天国早期,洪秀全揭竿而起,一呼百应,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江南。清朝八旗绿营兵居然溃不成军、落得兵饷两穷的绝境。于是各省督抚便纷纷自己组织军队,以解燃眉之急。此时的咸丰皇帝已经黔驴技穷,只好对总督、巡抚们的所作所为都表示许可,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就是借这个机会崛起,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八旗、绿营这样的正规军被湘军、淮军这样的民兵取代,皇帝对军队的指挥权也就顺理成章地转移到了招募民兵、自己训练的地方大员手里。 清朝中央根本筹不到足够的钱来供应这场平叛战争,只好让总督和巡抚们自己想办法。于是大员们各显神通,将地方上的财富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曾国藩虽然是清王朝的忠臣,他竭力克制湘、淮将领们日益膨胀的权势,甚至主动裁撤湘军,自己也尽量抑制地方与中央的对抗。但是当他死后,他的旧属们却没有跟朝廷客气。在洋务运动中,这些地方督抚权力进一步膨胀,俨然成为集军事、政治、经济于一身的军阀。他们先后在各地建造了制造枪炮、船舰和弹药的工厂。这些战争本钱全都作为个人政治资本,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分别担任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达数十年之久,并左右清廷的内政外交,成为清政府最为持重的地方实力派。
到了19世纪末,地方政权已经脱离了中央的控制,举一个简单例子:八国联军大举进攻北京城的时候,这些地方军阀都在做什么?让中外人士都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地方督抚们非但没有跟着中央一齐对外开战,反而宣布“ 东南互保”,在朝廷与洋人的战争中不偏不倚,保持中立。这些地方重臣们在外国侵略的时候居然保持所谓的“ 中立” ,令人匪夷所思。于是慈禧太后还没回到北京就宣布“ 变法”,这就是著名的清末新政,其实是就是打算收回兵权政权。变法包括统一全国军队的编制番号、领导指挥等等,用意非常明显,就是收回地方督抚的财政权和军权,重新恢复旧日的中央集权。
但是这个举措严重触犯了地方督抚们赖以自重的根本,导致了中央与地方的严重对立。1911年,四川地方政府因“ 铁路国有” 政策与朝廷直接发生对峙,拒绝镇压保路运动。朝廷没办法,只得自己动手,从湖北调遣新军入川。谁知新军刚走,革命党的武昌起义就爆发了,对中央积怨已久的各省趁机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经过十几次起义都败得很惨,这一次终于借着清朝地方督抚对中央的不满取得了成功。
太平天国被清王朝镇压下去了, 却也给他的对手留下了致命的内伤。这个内伤彻底击垮了大清帝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