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翡翠是什么(老翡翠的鉴定很简单)

笔者今天应藏友之邀,给手头的三块老翡翠原石都打了一下紫光灯。因为总有人会纠结于紫光下的荧光反应和有机物问题。答案只说明了一件事:就是紫光灯说明不了任何事。这也是我从来不打紫光灯,也不买古玩市场因为标注了可以过紫灯的更贵的老翡翠的原因。

先说答案吧,三块石头,都是开窗料,全身完整没有任何裂纹,在开窗处打灯,两块没有荧光反应,一块有,就是中间那块茄紫色的翡翠原石。下面是这三块石头的图片,打紫灯的照片我就不拍了,因为左手打穿透用的黄灯,右手打紫光灯,需要多一只手才拍得了:

老翡翠是什么(老翡翠的鉴定很简单)(1)

老翡翠是什么(老翡翠的鉴定很简单)(2)

老翡翠是什么(老翡翠的鉴定很简单)(3)

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说明紫光灯下测有无荧光反应,不是老翡翠的核心特征,因此也不可能作为鉴定老翡翠的标准。如果死死抱着新坑区别天然A货翡翠和B C货翡翠的一些方法来测老翡翠,其结果必然就是:显得自己大写的一个“傻”字。事移时移,岂能指望一个方法搞定一切?而且,很多测新坑翡翠的所谓“科普号”给的方法,也是非常不科学的。比如说敲几下听翡翠的声音是否清亮还是闷。你拿一小块翡翠敲另一小块翡翠,还是拿一把镊子敲一块翡翠,还是拿一把锤子敲一块翡翠,声音能一样否?另外每块翡翠的内部结构疏松和致密度也不一样,怎么确定里面的结构中一定有足够多的空洞传递回音?且没有杂质影响声波的传播?参考这些不靠谱的方法继续下去,最终就是误导大众。现在很多的科普号都在误导大众,还有一些文章的罪孽更深,为什么呢?他们先是用错误的方法把对的老宝石鉴定成合成宝石,再把拍出来的宏微观图片放到文章中,作为判定是合成宝石的证据,这些图片混淆在各种别的数据中,看起来很专业,甚至能把一些“专业人士”也搞得稀里糊涂。尤其是当这些文章具有一定的学术权威性的she时候,更是要命。

这个事情,怪不了美国GIA,因为美国GIA只需要鉴定新坑A货和B C货翡翠,人家市面上基本不会出现老翡翠,所以他们不需要修改标准。但是中国人拿来之后,不分青红皂白地套用,用于打假老翡翠和引导他人以诈骗罪诉讼,这就是一切灾祸的起头。

我们新时代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只需要鉴别天然的老翡翠,和染色注胶的新坑翡翠。对于这个新的任务,其实一个方法就搞定了,而且是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笔者从来不考虑各种稀奇古怪翻新花样的鉴定土办法,我们必须回到染色注胶翡翠的实质,就是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做到的:看色根上面和周边有无被破坏的结构。因为翡翠是石头,密度是3.30-3.36,你不破坏结构,是染不了色的,它不是橡皮泥。换句话说,如果可以直接染色注胶,就不会存在“酸洗"这个步骤。现在有些研究老翡翠的藏友也越跑越偏,去研究酸的残余,然后说发现古代确实有一些疑似有机物酸性成分留下。这不是舍本逐末么?说句更直接一点的话,如果那枚翡翠是从墓里出来的,它必然是有酸的,因为有机物会腐烂分解,如果是潮湿带水的环境,浸泡在里面,怎么能没有酸?就不要提别的各种环境中的无机物酸会不会渗入了。但是这种酸跟“王水”那样用于“酸洗翡翠”的强腐蚀性酸是一回事吗?你拿一瓶醋往手上浇一下,再拿一瓶王水往手上浇一下,看看有没有区别呢?所以说,酸是否导致了结构的破坏,才是重点。而不是有没有酸的残余是重点,或者研究到底残余的是什么样的酸是重点,你永远也研究不完,因为自然界和人工制造的有那么多种酸。酸的残余充其量只能做个辅助证据。类似的,渗入的有机物成分也是永远研究不完的,比如古人曾经戴过这只翡翠吃了一只大闸蟹,请问拉曼数据库里有大闸蟹蟹黄的数据否?要是民国时期的上海太太吃了美国龙虾呢?

那么,再次划重点:一块结构没有被破坏的翡翠,是无法被注胶染色的,这是根据“B C货”的定义和制作工艺直接推理得出的结论。

所以,只要一个办法就搞定:就是看翡翠的色根边缘,有无可以直接形成因果关系的结构破坏,结构破坏是因,通过那个被破坏的结构入侵染色剂导致颜色是果。要看颜色是否正好就是从那个裂隙进来的,而不是说我在表面找到一些鱼鳞状的老化剥落痕迹,我就当它是酸蚀网格纹。找不到跟色根直接对应的结构破坏,颜色成因就是天然的!找到了,你拍下来,这就是染色翡翠,不管它是什么时候染的。

老翡翠是,绝大部分色很匀净,那是宏观肉眼观察的,微观看还真没见过找不到色根的老翡翠。

那么注胶也类似,你找到了表面结构被破坏的缝隙,从那个缝隙里取样,做化学成分检测,检测出环氧树脂成分,就是注胶翡翠,检测出别的不知道乱七八糟什么有机物,也没有拉曼光谱的,就放过。而且不存在只注胶不染色的翡翠,一切的目的是为染色,因为有色卖的价高,所以叫"B C”货,它为什么不叫“C B”货?注胶是为了填充被酸洗流失掉的成分,免得石头松松垮垮的一年后就成“粉玉”了,也就是粉末状碎裂。同时也是为了增加密度。那么如果发现了新的充填化合物,就把它追加到环氧树脂后面。

事实上,这么说还是保守了,因为老翡翠被那点有机生物身上产生的有机物泡一泡,或者大闸蟹的蟹黄碰一碰,再加上年代久远风霜一下,是根本不可能形成像被王水泡过的那种“结构被破坏的裂隙”的。也根本不可能找得到从裂隙渗透进去的染色路径。

这个才是鉴别老翡翠和染色注胶翡翠的“根本特征”,靠着这一条,就足以区分所有的老翡翠和B C货。

所以,如果有任何人告诉你,我没看到结构破坏,但是它看起来颜色就是鲜艳得像假的,你可以反问他,怎么染?他如果可以说得清楚原理,那他就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造假高手,事实上这事根本不可能,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另外,就是给他发一下这张图,告诉他什么才叫大自然染出来的颜色:

老翡翠是什么(老翡翠的鉴定很简单)(4)

困扰了中国老翡翠鉴定界十余年的,其实就这么点儿事!

如果说非要追加各种附加的辅助证据,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和证据链条,那么从去古玩市场买老翡翠作为标本开始,加上检测化学成分、密度、硬度、折射率......直到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库,需要的工作时间不会超过一个礼拜,一个月都嫌有点多。

但是我们要论证产地是缅甸,就稍微需要更多一些步骤,需要拿到雾露河和阿佤城旧址附近的地质数据,拿来跟样本库做比对。尤其是探究阿佤附近到底这些老翡翠的真实源头在哪里,需要费功夫。三个月的实地考察期估计也足够了。

产地到底是不是缅甸,这个有史籍和云南地方志的记载也已足够,因为你没有证据说明这是危地马拉或者俄罗斯来的,他们又是中国古玩市场买到的或者民间流转的老翡翠,那它们就可以确认是传承下来的缅甸翡翠。翡翠到底是不是来自缅甸,通过肉眼也可以鉴别,只不过肉眼鉴别做不了证据就是了。但是拍卖会上看翡翠种水色从而估值,不是照样靠眼学吗?非要排斥掉全部的眼学,一定用仪器,这是另一个坑。我们要排斥的仅仅是不负责任的那些眼学。怎么确保眼学负责任,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上述标准,即便拿到国际上,笔者也相信不会有人提得出异议。如果有,那么可以请他们先解答原理性的问题。

如果有任何人认为只要是含有成分不明的有机物残余,或者颜色看起来太鲜艳好像是假的,就应该给“B C货”证书,那他不是一个讲科学的人,请不要承认他的专家身份。不然菜市场的大妈都可以当专家,我们还要专家干什么呢?

总是会有人觉得孤证不放心,所以笔者之前的文章还多提到了一个鉴别染色翡翠的方法,那就是对着自然光侧光转一圈看色根是否会融入周围的结构中。这也是根据翡翠染色的原理来的,不是经验之谈或者胡说八道。因为按照"B C货"的制作工艺,他们是先用强酸腐蚀掏空石头内部结构,然后把环氧树脂胶注入,随之添加致色剂。没有市面上的公开出版物确切说明到底全过程需要多久,只有欧阳秋眉女士的专著曾提到酸洗部分需要用王水泡一个礼拜。我们姑且按全过程一个月计算吧。一个月清洗石头结构,只能把翡翠内部松弛的那些石质颗粒和杂质给洗出来了,对于致密的那部分结构还是没有办法的。所以酸洗形成的孔隙就好像一道道的细小沟渠分布在翡翠内部,然后胶和染色剂顺着这些“沟渠”流入。但凡是王水都没有办法“洗”掉的致密结构,它都不可能被染色剂渗入。于是形成了一种景观,就是染出来的色根和周围的结构“油水分离”,染色的那一坨又一坨仿佛被包裹在翡翠的石质结构中不得喘息。而老翡翠色根的致色成因是在亿万年的高温高压地质环境中,铬一类致色剂的离子逐渐缓慢渗透到致密的石头结构内部的,所以它不是油水分离的,而是交织渗透密不可分的。当光线照射进石头内部,不同的角度的颗粒结构对其进行反射和折射,形成各种互相交织的折射和反射光线,肉眼才看到了那里有颜色。因此,当我们拿着翡老翠在自然光下转一圈,你就没有办法分清楚到底色是来自于那一部分结构,它们是光学原理呈现出来的综合效果。所以你可以看到色根无缝融入周边结构的效果。

上述这个方法,微观更可以看得出来,也可以拍照取证留存。

之前还提到过,对于那些有明显老化痕迹的翡翠,就连上述这两个方法都用不上。

那么,明明最多3个月就可以搞清楚的事,为什么在中国用了十数年,还是没有搞明白呢?到底是哪些人没有搞明白呢?为什么就可以坦然的一直搞不明白呢?什么样学术水平的人才能坦然地一直搞不明白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对于新手来说,翡翠都已经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更不要说搞清楚老翡翠。所以证书是有必要的,那是面对没时间搞科研的大众用的。笔者上一篇文章已经提到,缅甸翡翠的矿源接近枯竭,卖家们都发愁找不到好的原材料,而买家又一直在追求收藏级的好翡翠,这才诞生了老翡翠剥皮充当新翡翠去市场销售的事实。一方有需求,一方有供给,只有那一纸蜜汁证书,一会“B C”,一会又"A”了,请问到底是ABC哪一个答案?难道这还是一道多选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