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小镇做题家的困境(我一名小镇做题家)

00今年的高考中考都已经结束了,没想到“小镇做题家”这个新词火了,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如何看待小镇做题家的困境?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看待小镇做题家的困境(我一名小镇做题家)

如何看待小镇做题家的困境

00

今年的高考中考都已经结束了,没想到“小镇做题家”这个新词火了。

什么是“小镇做题家”?

原来,这个带有自嘲意味的概念出自豆瓣“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指的是“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

Soga~我捋了捋,照这么说,那我也应该算得上是“小镇做题家”了。

不对!

我可能还不太够格!因为我家连“小镇”都算不上,明明是个离镇子还有7里路的村子嘛。

好,就不纠结细节了,总之来自不发达的乡镇。

今天我看到好些篇讨论“小镇做题家”的文章,其中大多数出自城市人群之手,用的称呼是“他们”,千篇一律,显然就很无聊了。

了解到“小镇做题家”这个称呼,是小镇学子们的“自我嘲讽”,嗯,自己起的,而不是别人送的,挺难得,那我觉得这件事情就可以敞开讨论了。

于是,我回想了一遍自己的成长经历,瞬间就冒出许多挺有意味的片段,我知道我的公众号读者里,或者读到这篇文章的读者里,会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乡村,甚至还有在给未来的高考做准备的乡村少年,那么我也不故作谦虚了,希望你们能从我的经历里,学到对你有所启发的品质,同时我也必须提醒,也提醒你们保持警惕,看清我的局限和缺点所在,避免踩坑。

01

我来自农村,户口现在还在农村,很早之前就可以迁,但我没有动过心。

我爸妈都是农民,而且都只有初中文化,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二位都有出色的学习天赋,比如我爸通过自学后来成了村里的会计,并且一口气干了二十多年,直到前年生病才卸任;我爸可以写得一手很好的毛笔字,村里有红白喜事需要执礼通常都少不了,因为我爸自学的关系,所以从小我家里堆满了各种书和杂志,就像我最引以为豪的地理天赋,其实最早只是源于我爸当初买了几本地图册被我翻到掉页发毛而已。

我妈也不差劲,我小学三年级刚开始学写作文,六年级整天解数学题,初中时期背化学元素周期表,都是我妈陪着我一起学一起背一起做题的。我惊讶的是,她在初中毕业二十多年后,依然能够随口而出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和短语,其实这二十多年当农民的日子她是没机会学的,就只是当初的记忆而已。

爸妈都没有继续读书,很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当初各自家里都穷,很多家只能供一个孩子继续读书,那么剩下大多数孩子读了初中识个字就算完成任务了。

我丝毫不怀疑,如果我爸我妈当初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或者生在城里,那么凭借他们的天赋,我爸读个大学还是没问题的,我妈最有可能就会成为英语老师。

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当初的教育受限,因此到了我上学的时候,在读书这件事情上,我几乎拥有“无限开火权”。更神奇的是,我是4岁半入学堂的,本来应该更早,但因为一次意外脚伤推迟了半年,在4岁之前,我是整天啼哭的特别烦人的小孩,但是自从上了学,直接变了一个人,变得安静不闹腾了。以至于长大后几乎所有长辈们都当着我的面嬉笑着回忆道4岁以前能把人哭死吵死的那个我。

事实证明,让我去读书,是个英明的决定。

因为从学前班开始,我就快速展现出在读书这件事上的天赋,而我也从一开始就体会到拿下好成绩是可以获得许多好处的。

因为入学年纪小,个头也小,但我在整个学生生涯,从来没有受过欺负。

很简单,因为每次一开学,我就是被老师点名到“成绩最好的那个”,直接处于老师的保护伞之下。

小学初中我几乎一直是班级第一,那个年代流行发奖状,到了初中时,我家里有两面墙几乎都被奖状贴满了,当然,高考之后,所有的奖状都被我全部扒掉付诸一炬。

在学校里,考试成绩的确是一把利刃,可以直接建立你的影响力。

因为成绩好,所以好几位班主任总是让我当班长,全然不考虑我还是个小不点的个头的事实,要知道,我上学的00年代,乡村学校十分狂野,打架斗殴甚至打老师打群架都司空见惯,所以后来初一时,新的班主任又一次让我当班长,理由如常,因为我是成绩第一,想培养我,而我,一个当时身高才1米4的小孩,要去管66位还不太认识的同学,其中后面好些排同学是1米8的大个抽烟喝酒打群架甚至打老师……

但是,即便校风彪悍,但依然得承认,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成绩依然是最有分量的武器。

因为进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正式考试,我就拿到了年级第一,以至于后来三年里多次分班认识的许多同学,见到我的第一句话都是,“原来你就是那个XX呀,年级第一嘛”。

而因为成绩优异的缘故,也就被视为“尖子生”,这意味着很受老师们的关注,因此,学校里常打架的混混同学们,也不会欺负到我头上,很直白的一个原因,井水不犯河水,且成本偏高,因为尖子生备受学校老师保护,但我这里稍有不一样,因为初中都喜欢打篮球的缘故,事实上,我和学校里常常抽烟喝酒的混混同学们反而挺融洽。

在初中以前的成长岁月里,可以说,凭借读书天赋,我可以轻而易举地拿下好成绩,继而轻松获得家长老师长辈们的称赞,加之我并不怎么闯祸,因此几乎就是被夸赞成为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而这些,最大的功劳就是能考得好成绩,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成果,是我作为“做题家”的胜利。

但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扑面而来的夸赞其实也是有问题的,应该是在刚上初一。

12岁的我,想起过去两三年,也就是当我10岁、11岁时,当我的表弟表妹和堂弟,来我家和我玩时,我会非常生气他们随便玩我的玩具和游戏,尽管我有整整一个橱柜的玩具,尽管此前多个夏天堂弟让我玩他的游戏机玩一整个夏天,但是当我拥有时,我没有分享给弟弟妹妹,甚至对他们咆哮相待。

大人们以为这是孩子小还不懂事。

而仅仅一两年后,上了初中的我,就立刻意识到,前两年的自己是多么的自私。而我居然还是个当哥的,居然舍不得分享玩具和游戏给自己的弟弟妹妹。

这是非常有问题的。原来,因为过早我就拿到了大人们最看重的东西,掌握了操纵成人评价的砝码,所以在我有记忆以来的成长岁月里,几乎都是鲜花和掌声,我几乎没有遇到过批评,所有人都夸我,让着我,而且我还是独生子,就这么鬼魅地造成,已经十岁的我,当时居然还不懂得“分享”,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

这种影响不光存在于我的身上,也保存在我的弟弟妹妹们身上,因为从小我就是被亲戚们夸赞的“榜样”,所以长辈们一定都捧着我让着我,甚至弟弟妹妹们和我有冲突,也一定是长辈们要求她们让着我——这就造成,后来都长大的我们,直到今天,每逢我到亲戚家作客,虽然我已经不是那个“很作”的少年了,但是我的亲戚长辈,还有我可爱的弟弟妹妹们,还是习惯于“照顾”我,但凡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一定会拿出来先分享给我。

说实话,我老脸通红地惭愧,但又倍感温暖和动容。

“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他人即是一面镜子,而我是在12岁左右,通过他人的反应,才细微察觉出自己过去几乎处于一个“楚门的世界”,是非常有问题的,我才意识到被人人夸赞的背后,“小镇做题家”的我,在性情发展上存在着巨大的裂痕,只是在那个环境和时机里,身边人都有意无意忽视着你的裂痕,而那个裂痕也在自己的后背盲区上,以至于常常很难发现。

02

我第二次意识到,作为备受夸赞的“小镇做题家”是有问题的,是在初三。

有一天,临近中考毕业的时候,我很尊重的一位英语老师,她在班上嬉笑着说了这么一句话,“别看现在我好像每天都骂小胡,他吊儿郎当学习一塌糊涂,但你们毕业后过些年,你们在街上遇到我,第一个跑过来给老师打招呼的一定是小胡,而不是咱们班的尖子生。”

那啥,作为全班第一,我自然中枪。

只不过当时我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因为我当时和所有任课老师关系都挺好的呢,我想我当然不是那种毕了业就不认老师的人啊。

但同时,我又隐隐觉得,老师那句话,其实是对的。因为她送走了一波又一波学生,她一定是被事实验证过多次才说这句话的。

不过后来初中毕业后,在高中和大学的暑假,我还是和一些老同学们相约着去看望过当年的老师的,而老师也意外,我居然会来!不过后来第二次,第三次,也就习惯了……但现在,又好几年没再去过了,哈哈不应该不应该。

后来我反省,当初老师这句话的背后,的确隐藏着一个非常现实且残酷的真相——那就是应试教育下的尖子生们,也就是绝大多数“小镇做题家”,因为优异成绩而有着非常敏感的自尊,同时,他们许多人太过聪明,以至于小小年纪,其实就很世俗,他们习惯用成绩来换取地位等优势资源,所以在他们很多人眼里,某个年级的一届老师,也不过是个“资源跳板”。尖子生们可以与老师“相敬如宾”,但却很难做到“真情告白”,反而是那些成绩并不好的学生,甚至是当初把老师气得整天打打骂骂的混小子,与老师才是真性情交际,而当这些混小子过几年长大后,自然会念起当初老师的“好”,也自然更会报答老师。而对于很多尖子生而言,当年那么器重你的老师,不过是许多届老师里的一届,同样的“相敬如宾”,没什么区别,也没什么“真情实意”的交际,自然感情淡。

这是一个非常残酷且隐蔽的事实,如果不是因为当初我自己身处这个角色,想必我也体会不到。

这是我第二次,深刻意识到,在掌声和鲜花里长大的“小镇做题家”“别人家的孩子”,是有问题的——而这些问题,直接指向一个人的性情和品质。

03

初中之后,迎来了对我人生影响最深远的高中。

是的,是高中,而不是大学。

因为,中考之后,在还没有出分的情况下,省城中学的老师就已经多次找上门来,让我去城市学校上学。

那我就去看看吧,结果一去不复返,中考成绩公布,我就被留在省城的中学了。

那年我15岁,第一次一个人离开家超过半个月,第一次一个人离家超过200公里,第一次住集体宿舍……总之,太多的第一次。

非常感恩我的高中母校,在中考毕业的那个暑假,当我一个人孤零零身处这座大城市时,是各位老师每日陪伴着我和与我相似的几位乡村来的小伙伴。少年的心思敏感而自卑,但我的老师和后来遇到的同学们,用他们的温柔温暖了我,是的,正因为你们,所以我才没有在城市陷入自卑,反而另一个更自信的我,脱胎而出。

虽然在乡村小镇读初中时,已经有了网吧。但我真正上网,是在高中,城市丰富的信息,迅速激发出一个新的自我。

在高中,我开始习惯每周去图书馆看书;

习惯和小伙伴每周末溜出校门在报刊亭买篮球杂志,开始追NBA球星,宿舍里贴海报,甚至为了一张印有篮球明星的卡贴,周末专门坐车跑到五路口的小店去订做;

习惯每周买一份《南方周末》;

习惯在QQ空间写下各种文艺到掉渣的句子;

习惯说普通话而不是方言;

习惯去操场上晨读与夜跑散步;

习惯与远方的初中老朋友写纸质信和打电话;

习惯从2010年就使用微博;

习惯用mp3和手机听周杰伦和BEYOND和艾薇儿、泰勒斯威夫特

习惯和不同性格的同学集体住宿

……

总之,一切都改变了。

我的生活里重要的尺度,并非只有成绩了。我的成绩也算不错,也在前列。

但改变更多的,是我的视野和性格。

每年寒暑假回到乡村,其余时间在城市里,城乡之间巨大的二元差异,让我看待现实问题多了不同视角。

我不再是初中以前村里长大的那个“学习很好,很乖”的“小镇做题家”了。

相反,因为高二时,在校门口的报刊亭买到一本专门讲韩寒的杂志,顺便了解到了韩寒的小说和博客,得,这下可了不得……看得我是那个激情澎湃,还能这样写文章啊?

可以说,我一个理科生,之所以会对写作感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归功于当年韩寒的启蒙,原来文字还可以有这种力量。

当然,副作用也不可小觑,因为韩寒当年“七门功课亮红灯”,对应试教育各种讨伐,所以当时高二的我,一下子也从“品学兼优”的“乖乖仔”,萌发出了叛逆之心。我一度对应试教育嗤之以鼻,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也嗤之以鼻,不仅懈怠学习,还反感学习……而这,对于一个乡村少年而言,无异于是在玩火。

好在好在,最后我收住了。但并不容易,在距离高考一百天时,我一度精神不济头疼发麻,还是跟班主任请了奢侈的一周假期,我回到我的故乡,回到我的乡村,在家里,在田野里,一个人坐着班车漫游了好几天,才养好精神,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准备高考。3个月后,高考结束。

我的成绩没有预期的好,但也上了一本线,对此,我可以接受。

但我也清楚,如果没有高二开始的叛逆,没有对应试教育的反感,如果我仍保留着当年“小镇做题家”的模式,那么我相信,我的高考成绩上限将不可预测。

但我并不后悔,反而觉得很公平。

也许我没有考上北大或者清华,但是我换回来的,是 一个普通一本 另一个性格全然不同的自己。

在城市被保护得很好的高中生活,重新塑造了我。

我从一个眼里只有学习成绩的小镇初中生,变成了一个更注重多种发展的大学生;

我从一个羞羞答答非常内向的乡村孩子,变成了一个只要愿意就能和任何人沟通甚至经常会话唠的开朗少年;

我从一个眼里只有自己的惯性成长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懂得分享甚至很有共情的会自省的成年人

……

因此我必须承认,是高中,是15-18岁从农村转战城市的选择,是花季雨季正值性格完善黄金期的青春时光,让我的性情和人格,发生了巨大的蜕变,也重塑了另一个我。

而摆脱掉的,其实就是15岁之前,在原生家庭和乡村环境成长起来的那个我。

至于后来到了大学,于我而言,倒没有多少冲击,我只是多了4年自由时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光明正大地成长而已。

因此我的大学看起来就是“平淡无奇”的,完全不是什么风云人物,相反,我的大学可以说很“个人化”——

忙着看自己感兴趣的书,为此,可以随便逃掉不感兴趣的课程;

忙着思考自己的人生使命,想弄明白“我为什么是我”“我为什么会在这里”“我又要往何处去”……这些“自我解构”和“自我建构”的人生功课,都是非常孤独的,只能一个人在各种各样的书卷里,在清冷的街道游荡里,在春天到来前的昏黄冬日里,寻找答案。为此,我差不多花掉了大一和大二两年时间;

由于大学醉心于人生哲学层面的探索,因而我对女生这种生物了无兴趣,直到大学毕业几年才后知后觉,可惜当年可爱的大学妹子们,咱们相遇有时,却缘分不佳,我的反射弧稍微有点长,长到4年时光都倏忽一瞬。

但从另一个层面,路遥讲过这么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期的早晚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于我而言,16-20岁,显然就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期。在此之后,我才真正感受到我就是我,也应该是我。

在此之后,虽然也有大的改变,比如毕业工作这几年对我的塑造也很明显,但并没有触及到内核,我依然是在20岁逐步建构完成的自我基础上发展的。

因为过去近一半的生命历程是在城乡二元之间摇摆,这让我的眼光敏感而多元,我接触了太多形形色色的人,见过这个世界高端大气美好的一面,也见过许多难以启齿丑陋的不堪,这些经历让我变得从容与平静;

因为高中时韩寒无意间的文艺与独立思考启蒙,让我对新闻、对写作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幸经历过2009-2012年的博客-微博“公知时代”,于是十年后便能越发体会到“杠精”和“反智”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几乎是从接触韩寒一开始,我就毫不犹豫地摒弃了应试教育习惯下的堆砌华丽辞藻的文风,我开始全凭心意地在网上写作,从QQ空间到新浪博客,再到豆瓣、微信公众号、知乎,已经快十年了。从一个人十天半个月偷得浮生半日闲写一篇孤芳自赏,到现在依然孤芳自赏却也有了成千上万的读者。

我不会意识到,正是因为我的敏感,才让我从来不缺灵感,正是因为我生长于乡村的田野,所以骨子里就必须像风一样自由,所以我才对一切具有创造性的事情感兴趣,包括写作这件事,哪怕长期以来不会给我带来什么回报。

但我依然情愿付诸心力去做这些事情,因为创作的洞察与表达的灵动,是我认为的哲学意义上我存在的意义,“我思故我在”。

为此,我愿意把你们打游戏和约炮的时间,浪费在枯燥的码字上。

04

到了这里,想必你多少也看出我对“小镇做题家”的看法了。

可以说,我本人既是“小镇做题家”这种模式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受害者。

正因为受益于“小镇做题家”的成就,所以我才有资格,有机会在后面的日子里去“规避”出身于小镇的局限,去“完善”当初“小镇做题家”带给我的如楚门的世界一般的裂痕。

直到今天,我依然还在继续这种征程。毕竟,我也才26岁嘛。

今天我们讨论“小镇做题家”这种模式人生,总是充满评判,但却缺乏感同身受,甚至少有人理解这是一个在不同阶段需要采用不同态度和方式去面对的人生挑战。

在我看来,“小镇做题家”是种极端存在,他具备冲破许多层面的潜力,但同时背负着更多层面的束缚。

出身于农村小镇,家庭条件几乎没法借力,教育同样没有优势,唯一能冲出去的希望,就是“应试教育下的考试成绩”这根稻草。

一个少年,几乎仅凭自身努力,能去抓住这根稻草,本身就已经不容易。毕竟,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情。

于是,他赢得了一个冲出去的机会。

而今天,我们以“小镇做题家”来嘲笑的是,从农村乡镇冲出去的年轻人,在面对更复杂的世界时,呈现出的“乏力”与“困境”。

因为成绩不再是唯一指标,而一个人的视野、认知、性格、表达能力、资源……才是真实社会里的引力之源。

而这些东西,恰恰是小镇孩子的软肋,因为成长环境里先天匮乏,这不是小镇孩子凭个人意志上的努力就能改变的不同与差距。

如果这是打仗,相当于艰苦训练骑马射箭的农村孩子,一进大学一进社会,直接遭遇的便是拿着枪炮和操作着飞机坦克的城市孩子,这不是努不努力的问题,也不是勇不勇敢的问题。

这是中世纪与现代史的区别,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这是农村出身的“小镇做题家”的非战之罪。

同时,被人所忽视的是,“先天骄傲”的小镇做题家,其实很容易生长于“楚门的世界”,他们很容易看不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巨大问题,他们生活在周围人的掌声和鲜花里,养成了超强的自尊心,因此变得敏感又自负。

而这样的“小镇做题家”,一旦遭遇滑铁卢,这种落差会让很多人失去自己,一蹶不振,在被我们嬉笑为社会毒打的背后,我几乎可以肯定,相当一部分“小镇做题家”们,会在各种被社会毒打的落差里,变得郁郁寡欢,变得放纵,甚至徘徊在抑郁边缘。也就是说,“小镇做题家”们的心理健康,我的经验告诉我,这是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我也知道,现实世界里,其实这些备受打击的“小镇做题家”们,是无人可以倾诉的。

05

事实上,直到今天,我也依然受限于“小镇”出身,举个例子,我喜欢做自媒体,已经写了4年半的公众号,但谁能想到,发布频率如此之高的我,居然95%的时间都是在业余时间来完成的。直到今年疫情,我才能抽出一个完整的3月,第一次来全身心投入去做自媒体这件事情。

但也只能抽出一个月,效果不明显,只能赶快止血。

很简单,因为我还需要生活,需要养家挣钱。

但是,假设,如果我是个富二代呢,我是不是就可以拿出一整年时间,毫无包袱地全身心投入去做我喜欢的事情呢?

你看,这就是“试错成本”的受限。

小镇青年,家里没矿,根本输不起,因而成功的几率也就更渺茫。

所谓贫穷,并非单指金钱上的匮乏,更关键的是,因为营生的困难,而造成各种资源上的匮乏和短视,才是贫穷的根源。

但是不是就说,生于农村,生于贫穷,就注定“低人一等”,没法成功呢?

不是。

尽管我承认,城市的确比农村发达,城市可以提供给人更优质的物质保障,而且人类社会的进程就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必然的城市化。

但是,我依然不认为城市就比农村“高人一等”。我也对“生活在城市就是比生活在农村更幸福”持怀疑态度。

当我高二时,知道我美丽的女同桌,居然还不会骑自行车时,我就不认为城市比农村有所谓的“高人一等”。

不过是各有所长罢了。

今天,我还可以这么说,像李子柒这样的国际网红,只能出现在四川的农村,而不会出现于繁华的北上广深。

李子柒的农村生活,反而成了她最骄傲的仰仗。是的,她过去在农村的生活并不容易,与城市生活相比,几乎都算得上“苦不堪言”了,但是这些农村生活的“劣势”,却成了李子柒拍摄视频生活的最大优势。

谁说,农村出身带给你的“劣势”,就一定只能是“劣势”呢?

谁又说今天成功的唯一标准,就只是在一线城市有房有车事业有成?

你确定,三四线小城的生活幸福感就一定比一二线大城市差吗?你真的确定吗?

……

我还觉得,我的城市朋友们,没有享受过山野间无忧无虑的童年,没有去山沟里爬树摘果下沟摸鱼捉虾,没有尽情享受过夏夜一抬头便是漫天繁星……他们才是受限呢。

矛盾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也许你以为的劣势,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你没有调好角度去发现的优势。

比如上面我的假设问题,如果我是一个富二代,有钱有闲,那么我花一年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自媒体,能做起来吗?

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我的答案:不能。

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我是一个富二代的话,那么我就不会有如今的敏感与洞察,我也不会有这么多写作的灵感,那么我也不再是今天的我。

对于创作者而言,有一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纵观历史长河,对于创作者来说,其优秀的作品,几乎无一例外,是创作于风暴眼之下的。

恰恰是因为我的小镇出身,因为我的多重成长环境,因为我收到的各种讯息和刺激,因为我的敏感,才造就了今天的我,才达成了我的人格与品质。

我所经历的,所有事情,不管好的坏的,不管我是否注意到的,都在潜移默化塑造着我这个人。

我认为,你需要善于发现和等待合适的时机,从而想办法去调动你所有的资源,包括你所有的经历,在一个合适的角度上,之前你以为的“劣势”,是可以转化为“优势”的。

毕竟,你菲姐早就唱过了,“没有什么能够永垂不朽”。

同样的例子,来自于我们熟悉的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因为大学时觉得学业没劲而退学,但却对学校的一门选修课“字体设计”充满兴趣,就只是单纯的喜欢,并不指望会有什么用,但在十几年后,当苹果电脑问世的时候,乔布斯将当年学到的字体设计应用到了这个新物种身上,并风靡全球。

因此,乔布斯才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演讲上这样说道,

“当然,我在大学里不可能从这一点上看到它(字体设计课程)与将来(电脑)的关系。十年之后再回头看,两者之间关系就非常、非常清楚了。你们同样不可能从现在这个点上看到将来;只有回头看时,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你必须相信,那些点点滴滴,会在你未来的生命里,以某种方式串联起来。你必须相信一些东西——你的勇气、宿命、生活、因缘,随便什么——因为相信这些点滴能够一路连接会给你带来循从本觉的自信,它使你远离平凡,变得与众不同。”

Of course it was impossible to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when i was in college, but it was very, very clear looking backwards ten years later. Again,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because believing that the dots will connect down the road will give you the confidence to follow your heart, even when it leads you off the well-worn path, and that will make all the difference.

谨以此文,既算自我回省,也是共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