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话南方方言词汇(逐渐消失的东北方言土语大全简单解释版续篇之三)

图片来源于网络在东北方言中,作为后缀词出现的“子”读音都是轻声,因语气和语调的不同,子会有“zi”和“ze”两个读音,例如牙花子读作“yáhuāzi”和“yáhuāze”东北土语和方言与语境有绝大关系,书面是不能完全体现东北话的读音意境大家可以尝试一下普通话和东北方言在这方面的区别可以试着用东北语调念一下网络流行语“绝绝子”,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东北话南方方言词汇?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东北话南方方言词汇(逐渐消失的东北方言土语大全简单解释版续篇之三)

东北话南方方言词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东北方言中,作为后缀词出现的“子”读音都是轻声,因语气和语调的不同,子会有“zi”和“ze”两个读音,例如牙花子读作“yáhuāzi”和“yáhuāze”。东北土语和方言与语境有绝大关系,书面是不能完全体现东北话的读音意境。大家可以尝试一下普通话和东北方言在这方面的区别。可以试着用东北语调念一下网络流行语“绝绝子”。

  • 脑袋:头。

  • 脑瓜子:头。

  • 脑门子:额头。也叫“脑瓜门子”。

  • 脑瓜壳子:头,头外壳。

  • 脑瓜仁子(nǎoguāyínzi):大脑。可能是单指头颅前部部额头里面正中间这一部分。

  • 背儿篓(béirlou):额头。“大背儿篓头”是说这个人额头大,不好看。

  • 后脑勺子:头后部凸起部分。

  • 馋坑儿:后脑勺下边的小坑。这玩意儿有的地方叫“吃坑儿、官坑儿、福坑儿”。

  • 大脖梗子:脖子后边。打脖子靠后的位置叫给你一个“大脖溜子”。

  • 大脖筋:耳后的两根大“筋”,其实不是筋,学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图片来源于网络

  • 下巴壳子:下颚。

  • 脸盘/脸盘子:整张脸,脸蛋儿。

  • 耳头(ěrtou):耳朵。

  • 眼珠子:眼仁。东北话要用儿化音“眼仁儿(yǎnyínr)”。

  • 腮帮子:下巴两侧。颌骨两侧下端。

  • 嘴丫子:嘴角。

  • 嘴巴子:包括嘴唇、嘴角和面颊。

  • 牙花子:牙龈。

  • 鼻梁子:鼻梁。

  • 嗓葫芦(sǎnghúlu):咽喉。


  • 脊梁骨(jǐnianggǔ):整个后背。

  • 后背心子:脊梁骨中间靠上的位置。

  • 肩膀头子:肩膀、肩关节。

  • 膀子:肩周及上臂。

  • 胳肢窝(gǎjìwō):腋窝。有的地方口语是“gǎjīuwo”。

  • 胳膊肘子:肘关节。

  • 肋巴扇子:全部肋骨。

  • 肋杈子:肋骨下部边缘。

  • 腰眼子:腰椎骨;后腰。

  • 胯骨轴子:腰,髋关节骨。也叫“大胯”。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大腿里子:大腿内侧。

  • 尾巴跟儿(yǐbagenr):尾椎骨。也叫“yǔbagenr”

  • 屁股(pièhuo):臀部。也叫“屁股蛋子pièhuodànzi”、“屁蛋子(pì)”。

  • 腚沟子:屁股沟。也说“屁股沟子pièhuogōuzi”、“屁沟子(pì)”。

  • 肚囊子(dùnángzi):下腹部。

  • 卡啵裆(kǎbodāng):裤裆。

  • 膊了盖儿(bǒlegàir):膝盖。

  • 踝棱骨(huáilènggǔ):脚踝。

  • 手脖子:手腕。

  • 脚脖子:脚腕。


  • 脚丫子:脚。

  • 脚底板:脚掌。

  • 脚面子:脚背、脚面。

  • 手(脚)指盖儿:指甲。

  • 手(脚)指丫巴:脚趾之间相连的部位。脚趾缝。

  • 耳痰:耳屎。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屁蛋子:调皮捣蛋的小孩。小屁孩。

  • 秃脑(老)亮:光头。

  • 脑瓜崩:一种游戏,用手指弹“背儿篓(béirlou)”。

  • 前背儿篓后勺子:额头大,后脑勺深。头型发展得不好。

  • 锭蹲儿:不小心摔坐在地上,也叫“屁股蹲儿”“屁股蹲子”。

  • 嘟噜(dūlu):串;腮帮子下垂。一嘟噜葡萄。别嘟噜个脸。

  • 脖撸(bólū):套头的围脖。

  • 剪头(jiǎotóu):理发,剪发。也叫“剃头”。烫染叫“烫头”“染头”,戏圈好像管这玩意儿叫“做头发”。

  • 胳肢(géjì):触碰胳肢窝使其刺痒。挑逗别人,做些特别的事让别人心痒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