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独立团为什么打日本(亮剑中骑兵连被包围)
在世人眼中,骑兵就是以骑着战马的士兵为个体所组成的部队,但为了更好的应对不同的战场情况,又分为了轻骑兵和重骑兵,骑兵在作战过程中还能互相转化,彼此配合。比如说重骑兵冲锋,轻骑兵的任务就是追击变阵等等。实际上,在古代不是只有骑马的部队才可以被称为骑兵,像是西域骆驼兵,云南象兵,像上面所提到的这些可以随时冲锋陷阵的部队都可以算作骑兵。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军事装备变得越来越先进了,我们又重新将骑兵进行了定义,并且做了新的划分,具有机动性,战场投送,灵活性高的部队才能被称之为这个时代的“骑兵”。游骑兵作为美国精锐部队,就是以装甲高机动, 高灵活快速部署在国际上受到了非常高的认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东方战场上骑兵还是一支击敌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除了步兵之外,规模最大的就是骑兵编制。现代意义的骑马最大的特点就是战术定位发生了改变,冷兵器时代的骑兵更时候大规模作战,破坏敌方的通信、交通环节。自从西班牙找到一种方式--空心方阵能够有效的抵御骑兵的攻击,骑兵的战斗力就被大大减弱,三段排枪的列兵方阵可以让骑兵在几米外就停下,不能靠近,随着高射速武器与火炮的出现,骑兵完全是把自己送到了敌人的炮口。因此骑兵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不大,能做的就只有侦察、后勤保障之类的,和平息一些局面冲突。与亚洲战场相比,在欧洲战场上的更令人震撼,现代武器的出现让骑兵更没有立足之地,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了。
相信很多军事迷应该都有看过《亮剑》这部电视剧,在《亮剑》中,骑兵连给很多观众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剧中曾有这样一幕,李云龙所打造的一支精锐骑兵陷入了日军的包围圈中,骑兵连连长孙德胜带领着所有的将士与敌军进行了白刃战,在战场互相厮杀,直到最终全军阵亡。相信很多人应该都跟我有同样的感受,看剧的时候心中都有着很大的疑惑。为何日军在攻击已经耗尽子弹的骑兵连时,在身处巨大优势之下不选择开枪呢?
事实上,只要我们了解过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就知道,在当时那种情境下,日军还真的有可能不开枪。通常,高素质的部队其军人的自身荣誉感也较强,既然八路军已经用完了所有的子弹向日军发起了“自杀式冲锋”,那么一向推崇武士道精神的日军骑兵很大的可能不会选择再开火射击,所以即便是我军骑兵连得到了全军尽灭的结局,联队长黑岛大佐还给自己的手下传达了要为我军厚葬的命令,这也非常符合日军“尊重强者”的思想,实际上,无论这段剧情是如何演绎的,这段剧情都向我们展示了抗日先辈当时的艰难,哪怕是到了最后一刻也不会轻易放弃。它所传递出的是中华儿女的爱国精神。骑兵连连长在最后一刻向日军高喊着骑兵连冲锋,英勇殉国。虽然没能获得这场战斗的胜利,但是他们的牺牲都是有意义的,敢于亮剑,这也是《亮剑》向我们所传达的核心思想,牢牢记住我们所身负的使命,不负岁月的馈赠。
我们要清楚一点,在近现代的战场上,骑兵能有多畏惧火器。耶律阿保机在和女真交手后这样评价他们,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句评语,主要是针对女真的骑兵,可见其实力多么强大。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作为叱咤战场无人能挡的强大兵种,骑兵的战斗力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强了。1860年发生的北京八里桥之战,彻底印证了骑兵的没落,英法联军总共也才八千兵力,清兵那边集结了大概能有三万人,从兵力看我们好像能碾压对面,可是武器差距太大了,英法联军那边有炮兵连,至于火枪,肯定也是英法的更厉害,蒙古骑兵还是用的老办法,骑上马就开始冲向敌人,哪怕前方这次是炮火连天,但是,武器上的差别不是人数能弥补的,敌方的火炮和枪甚至都不用动,骑兵自己的冲到射程里来了。战争是惨烈的,清兵有三千多人永远的留在了战场上,联军则才伤亡12人,经此一役,所有人都意识到骑兵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战场了,骑兵于是逐渐退出了战场。
在著名抗日剧《亮剑》中,日军已经形成了一个包围圈,直接包围了独立团的骑兵连,在绝对的胜利之下,日军却选择了和骑兵连来一次白刃战,使得本来不用牺牲的士兵牺牲了。说是白刃战,但是一开始两方也没有开始互拼刺刀,首先,我军和日军开始在马上进行远距离枪战,直到子弹在远距离枪战中耗尽,而且此时的骑兵连在经过和日军火拼之后,只剩下十几人,枪支才被放弃,此刻白刃战才拉开帷幕。显然,虽然日本骑兵也把枪械换成了白刃,日军也从没有想过结局会是失败,其实不难明白,到了二战的时候,由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已经推广了机械化,骑兵的优势逐渐消失,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日本军方撤裁了很多骑兵单位,骑兵遭到撤裁以后,
只有最精锐的骑兵部队才能逃过被撤裁的命运,先暂且抛开士兵本身的素质不提,经过日军精挑细选的马匹才有资格被送上战场,兵力上,我军也远远不敌日军,日本骑兵数量超过独立团骑兵连数倍,孙德胜能杀掉几个日本军为自己垫背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情,在敌我悬殊过大的情况下,日军坚信自己会胜利,日军把这场关系不少人命的白刃战当做一种娱乐方式,也有可能是他们所谓的武士道精神,或者说骑兵的荣耀。并且在实战中,八路军和国军的骑兵都没有办法和日军骑兵抗衡。
经典抗战剧情当属《亮剑》,在这部剧中,有观众疑惑中日骑兵连对战中的剧情是否过于煽情,是因为剧情中的日本军队明明有火力更强,杀伤力高的枪不用却要用刀,不过现实中的二战日军精锐部队对刀的钟情确实要强于枪,而是作为“美德”“信仰”发扬和传承的武士道精神,当然,只看重精神自由不寻求物质条件进步是不可行的,这也使得日军在战场上的实力远小于美苏,最终战败。信仰武士道精神和军国主义导致这些骑兵“武士”自尊心过强,想要正大光明的用实力来获得战斗胜利,生死存亡只在一刀锋之间,这就显得白刃战更为热血,这也是日本骑兵求之不得的作战方式。而且当时的情况是,骑兵连剩下的战力无几,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没有翻盘的余地了,在两边对峙尚未分胜负的情况下,日军与我军白刃战定输赢的几率更大。
《亮剑》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骑兵连连长孙德胜与日军厮杀,甚至将日军往反方向引去,为何会自投罗网呢?说到这里,大家就应该来了解一下抗战精神了。就算孙德胜很明白日军骑兵在行动方面非常迅速,武器装备上比较先进。在这时,孙德胜为了避免李云龙的部队与这支日军展开战斗,便指挥骑兵连冲向日军,展开厮杀,誓死保护李云龙的部队,而孙德胜在当时所带领的将士也只有百余名,可见这场战斗在当时多么凶险,这就是将所有骑兵的生命都献出的一次进攻,经过几轮厮杀后,孙德胜坚持到了最后,在生命的最后,孙德胜依旧不忘保家卫国的使命,喊响了最后的冲锋口号,这就是中国军队英勇抗战、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回顾过往,真正的中华军魂是身处绝境也决不妥协。我们现在所享受的一切,无不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那段沉痛的历史不会忘却,勿忘牺牲在革命路上的人,他们为了守护国家付出太多,也会拼到最后。即使马革裹尸,也要成为敌方难以跨越的鸿沟,就是这种精神,应该贯彻落实学习。如今看看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正是这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在各个方面都做到更好。我们作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哪里需要哪里搬,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不管国家需要我们做什么,定会不惧生死,敢为人先,虽死犹荣。
读到这里你是否会好奇,目前还不会不有拿着刺刀战斗的局面呢?那么我告诉你会的,这一点日本的战争记者就曾记录过,因为中国士兵的攻击力强于日本,所以日军在这场战争中付出的并不少,在中国抗日的战场上,常能看见一群背着大刀抗日的中国人。他们有刺刀表明了自己的抗日决心。这是一名日本随军记者亲眼所见,这件事情可以追溯到万家岭战役之前,中方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西北军,这支军队虽然兵力充足,但是它的配备实在是落后。只有蒋介石直属部下中央军在装备上还算充足外,国军其余的部队都是缺粮少药,士兵使用的步枪还是清朝就已经在使用的汉阳兵工厂制造的,时代在进步而步枪却还没有更新换代。西北军就更不用说了,武器的攻击力不够高,所以只能靠着兵源取胜,所以扛着大刀与敌人缠斗才有更大的取胜机会。所以有了大刀队,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一次次发动的炮火攻击,采用“白刃战”这种进攻模式,直接取敌军人头,在万家岭那个地区杀敌无数,重创日军精锐力量,打出了中国军人的雄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