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不是也可以突然自愈(叫了很多年的湿疹)
在《湿气、湿疹和保湿》一文中,
大家已经被这些湿哒哒的词汇搞得云里雾里。
诊断为婴儿湿疹,合适吗?
深究起来,不管是“湿气”还是“湿疹”,虽然大家喜闻乐见叫得很顺,但其实都不太靠谱,只是人类在某一阶段基于认识的局限性,对某些现象的一些归纳,离本质还有十万八千里。
举个栗子形象点:千百年来许多人相信“以形补形”,什么吃腰子补肾,吃脑子补脑子、吃某物能壮阳……到二十一世纪仍有人深信不疑,也不好好琢磨真能吃啥补啥,这猪脑子下肚岂不是和猪一般智商了?
钱币状湿疹?
至于湿疹的名称,虽然没有这么玄,但也只是很多很多年前,某个善于观察且喜欢取名字的人,把一些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疱疹、渗出、苔藓样变等”多形性皮损且瘙痒明显的皮肤病称为“eczema”,在希腊语中有“沸腾”的意思,渐渐的大家也就接受了这个名词。
又过了很多年,在现在的很多年前,有人将其翻译为“湿疹”,和耳熟能详的“湿气”挺搭,可以涵盖许多搞不清病因的皮肤病(教科书标准讲法是“多种内外因素引起”)。根据完全不同的皮损形态和病期,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一般认为湿疹有渗出倾向、对称倾向和融合倾向,为什么叫倾向,就是说也有无渗出、不对称分布的“湿疹”,总之不是绝对的,要凭经验综合着看!
对称的手部湿疹?
随着认识的逐渐深入,认为组织病理学特点为海绵水肿性皮炎伴程度不等的角化过度、棘层肥厚。
即便如此,依然缺少特征性,而将许多情况都套上“湿疹”的帽子,当然也可以换个马甲叫“皮炎”,比如脂溢性皮炎也可以称为脂溢性湿疹,而遗传过敏性湿疹就是特应性皮炎,湿疹成为皮肤科知名的“收纳箱”(LA JI TONG)。
其实通过患者在生活中的细心观察,加上医生询问病史时的耐心,许多“湿疹”可以找到明确原因,从而做好预防,避免这“湿”滴滴答答缠缠绵绵。
先来个简单明了的病例,让大家摆脱成见,别满眼望出去都是“湿疹”,搞得很难看好似的!
腹部湿疹?
这男士腹部两坨红色斑块,十分对称,瘙痒难耐,抓挠后有明显渗出,除了融合成片的两处肥厚皮损,周围有些散在的丘疹、丘疱疹,估计做个病理切片的话也会很符合“湿疹”的表现。
其实只要稍加留意,会发现这圆圆的暗红皮损,和这亮瞎眼的皮带头十分般配。
很简单,这就是一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由镍过敏所致,发病机理是经典的IV型过敏反应。
经过一个夏天的接触摩擦(衣服穿得少有利于和皮肤亲密无间,汗液则是重要帮凶),又没有好好去治,就成了现在这模样,来到医院好像很捉急,用几天药刚好转就会抛之脑后,这也是许多皮肤病“难治”的重要原因。
真的能规范治疗,并通过避免接触镍合金,完全可以“根治”该病。生活中镍合金十分常见,表带、眼镜架、项链首饰、硬币、假牙、骨折内固定材料、罐头食品、众多的不锈钢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引起各种部位的皮炎。
如果有怀疑,可以结合斑贴试验来帮助明确,当然得首先想到这可能性。
想到才能找到,以往科普过奶粉引起的接触性皮炎也是如此,在《口周有皮炎还能愉快地吃吗?》一文中,细致睿智的母亲提供了准确完整的病史,很快锁定真凶而痊愈。
当然人体的免疫机制也会奇妙,有些过敏原随着年龄增长会自动“脱敏”,也有些让记忆性免疫细胞终身难忘,只能采取“惹不起躲得起”的上策。
医学不是万能的,但早诊早治早防会减少许多麻烦,避免越拖越慢性化,还可能产生各种并发症,如变成一坨坨黑黑的“炎症后色素沉着”。
每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是自身颜值的最佳守护者!
成年特应性皮炎的手背表现
回到《叫了很多年的湿疹,原来还不是一种病》这标题,在博大精深的中文中,可以有两层含义。
其一这“湿疹”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对一类临床表现的暂时性描述。
其二“湿疹”实际上是许多种病!最常见的就是没找到病因前的接触性皮炎,以及未详细采集病史的特应性皮炎。比如常见的手部湿疹,往往可以归类于这两个诊断。
青少年AD
前面许多照片中的病例,结合年龄部位、主要表现和特征性次要表现、既往史和家族史,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都可以明确为特应性皮炎(AD)。
冬天许多AD患者容易加重,下回我们再来聊聊这AD或其他皮炎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