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第15则和第16则(千字文解读第四章)

耽读玩市,寓目囊箱易輶攸畏,属耳垣墙,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千字文第15则和第16则?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千字文第15则和第16则(千字文解读第四章)

千字文第15则和第16则

耽读玩市,寓目囊箱。

易輶攸畏,属耳垣墙。

本节讲述的是,居乡党之间需勤学和慎言。

耽读是沉迷于读书的意思。耽是沉迷。玩是熟观、玩味。市是买卖的地方,此处专指书市。寓目:看进眼里的。囊箱:用来装书的箱子。相传东汉王充家贫无书,常至洛阳书市中看书,过目不忘。

易輶是轻易的意思,此处指不加思考,轻易发表言论。

攸畏是所畏惧的意思。攸是所的意思。

属是连接的意思。垣墙是指墙壁,此处指隔壁,犹如后世所言“隔墙有耳”。

这几句的总体意思就是,

东汉王充在书市徜徉,沉迷其中,满眼都是书箱,此种勤学,最需后人发扬。轻率的言论,最要不得,即便空无一人,也要提防隔墙有耳。

在古人看来,一个家族里不需要人人都读书进学,但是保留几个读书种子,对于延续家族的书香,意义非凡。

读书人有什么特点呢?北宋名儒胡瑗晚年在太学推行他的湖州教法,教导子弟明体达用,其教出的学生“随材高下,喜自修饰,衣服容止,往往相类”。他们走在大街上,一眼就能被认出来,给当时的士大夫作出了修德的表率。读书人“喜自修饰”,就是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并将其作为一种修为。对于言行举止,古人要求的大原则是“谨言慎行”。少说多做,宁可“讷于言”,也不要夸夸其谈。而且即便不是夸夸其谈,古人也认为言多必失,所以孔子多次提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当然,“讷于言”不是完全不说话,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所以,言语无需多,但是要准确、及时、得体。

言论要注重场合,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孔子的马吃了农夫的庄稼,衣冠楚楚的子贡去赔礼又道歉,依旧不能说服农夫。孔子又让马夫处理,问题很快就解决了。这是因为粗鲁的人就要用粗鲁的话去交流。

人生如戏,要做一个好演员。

为人做事如同水一样,因形而变,不可凝滞一端。

金刚怒目,菩萨低眉。观音尚且有百相,况凡人乎?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要想说清,就得像变色龙一样,改变自己,把自己也要变成粗鲁嗜血的兵(你比他更粗鲁更嗜血才能镇住对方)。因形而变,全在演技。

但是一些不该说的话,或者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的话,则一定不能说,或者是要保密,尤其要提防“隔墙有耳”或者误解误传。

“隔墙有耳”是一句古训,早在《诗经》里就说,“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管子》也说,“古者有二言:墙有耳,伏寇在侧”。

伏寇,即隐藏的敌人。

人心隔肚皮,口蜜腹剑背后捅刀者多。隔墙有耳,正是为了提防身边时时处处可能隐藏的敌人,所以谨言慎行才不然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反之应用,就是要对付一个人,先要在生活中刻意寻找对方说话时的“漏洞”,从而去攻击对方或者“片段式”曲解对方的本意,并配合借刀杀人。

隔墙有耳给人的教训,不是去找个确实无“耳”的地方说那些不该说的话,而是要如同汉代杨震拒绝别人行贿时所说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这个隔墙有耳的“耳”,可能就是天之“耳”,地之“耳”,所以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饭不能乱吃,话不能乱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