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亏本对王一博有影响吗(无名评价两极分化)
春节档电影火力全开,以67.58亿的成绩成功实现了对去年票房纪录的超越,同时达成了影史第二的好成绩。
在《满江红》与《流浪地球2》一路领跑,并且互相展开舆论攻势,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无名》的票房被《熊出没》所超越。
清博舆情近一个月的数据表明,《无名》近期有着很高的讨论度,但评价两极分化,巨大的热度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票房,曾经春节档开幕前的种子选手如今被领跑的两巨头狠狠甩下。
而在另一边,《无名》的豆瓣评分更是只有6.7分,在同期的电影之中属于较低的那一档,低于大众心中的及格线,影响了后续的票房。
《无名》的豆瓣分数低于正常值,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两极分化的评分导致豆瓣在春节档初期便关闭了《无名》的短评通道,而且至今没有恢复短评查看的完整功能。
《无名》是否只值6.7分?而大众的评分为何如此两极分化?
这一切的原因复杂而又简单,可以说明的是电影评分并不能完全评论电影本身,电影之外的东西也起着不小的作用,王一博是争论的原因,但是原因却不只有王一博。
01
王一博——流量双刃剑
流量没有错,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住流量。
《无名》加入王一博正如《满江红》中加入易烊千玺一般,中国电影中不乏有流量明星加入的例子,如曾经票房第一的《捉妖记》中有井柏然的参与。
以老带新,影帝加上流量明星的组合也是众多中国电影的标配。
清博舆情近一个月的数据中,“王一博”关键词的舆情数据有着29032473条,作为《无名》的主演之一,个人的热度甚至超过了《无名》的25581676条。
结合舆情系统产生的关于《无名》的用户性别数据,81.3%的女性占比更是凸显了王一博的粉丝群体对于《无名》电影热度的影响。
流量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初期的宣发与电影预售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是因为流量明星本身的流量优势,而上映后其他群体走进电影院对流量明星所提出的质疑,则是需要承担的后果。
豆瓣在春节档初期便关闭了《无名》的短评通道,其中黑粉互刷评论是很关键的因素。
对于王一博的粉丝,五星好评是少不了的,他们会去夸赞王一博的演技,夸赞王一博在电影中良好的表现。
而讨厌流量明星的人,会因为王一博而对整个电影产生质疑,一星评价会大大方方地呈上。
豆瓣评分并没有电影票的门槛,无论你是否看过电影都可以给出自己的评价,黑粉大战无关《无名》电影本身,针对的点只有王一博这个主演之一,严重影响了评分的真实性,所以豆瓣会暂时关闭《无名》的短评通道。
对于大多数电影而说,评分的客观是基于无数的主观评分之上的,这种客观与主观的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平衡。
黑粉大战却破坏了这份平衡,没有营养的纯主观一星与五星多了便影响了整体客观的评分。而一星的杀伤力却高于五星,毕竟一星会狠狠地拉低下限。
02
商业与文艺的自古纠纷
正如标题而言,王一博是争论的原因,但也只是原因之一。程耳充满个人风格的电影本身也是大众争议所在。
毕竟电影是面对大众,面对来到电影院看电影的各类群体,小众的艺术品味未必会被大众所认可。
《无名》早期的宣发与预告,除了王一博的粉丝流量外,更多的是对于程耳艺术品味的欣赏。电影方放出的海报与预告短片拉足了大众的期待,受到了好评连连。
但电影院的整体受众过于广袤,其中有老有小,审美也有着巨大的差异,今年的春节档还有不少人是一年来第一次踏进影院,也有不少人是带着一家人观影。
偏向艺术性的《无名》能承担得起大众的观影需求吗?我想是很艰难的。
除了王一博的争论点外,影片评价两极分化的关键点也在有很多人“看不懂”,觉得“剪辑很乱”。也有很多人表示镜头、剪辑等等很厉害,但自己却欣赏不能。
也有人提出:《无名》这样文艺的片子就不适合放在商业性如此浓厚的春节档。
但是数据也表示正因为《无名》放到了春节档,所以才有超过预期3.5亿的票房,到达如今的五亿以上。
既然有了了争议,那么评论的纠纷自然在所难免。
商业片与文艺片自古很难调和,美国大片往往取得票房丰收却被指责缺乏内核,而法国文艺片一向为业内文艺标杆,但票房却常常惨淡。像《星际穿越》这类文艺商业兼具的大片,是两者相互让步的佳品,但往往也不可多得。
03
题材与春节气氛不协调
在以往的春节档电影中,那些票房收益的佼佼者往往符合春节的气氛。
回忆之前的春节档电影,无论是红红火火的《唐人街探案》系列,还是黑马《你好,李焕英》,他们突出的精神是和谐与美满,也迎合了春节的氛围。
春节档走进影院的人,也许并不是为了专门欣赏一部电影,也许是陪着朋友,陪着家人,享受假期与节日的娱乐。
他们看完《满江红》会感受到家国情怀,看完《流浪地球2》会因集体主义价值观而感动。而看到《无名》那一段惨痛的历史,会让人心头一凉。
正如很多评论而言,大过年看到这些血腥残忍的画面,确实容易让人感到不适。
在传统中国新年的和乐氛围中,《无名》的题材难免遭受负面的评价。
《无名》近期的争议是多方面导致的,多方面因素聚合在一起就导致了《无名》的评分极端两极分化,最后票房屈居第四,评分仅有6.7左右。这些争议点为《无名》带来了关注度,也带来了激烈争论。
细看背后的原因,有些无奈但却不是不可调和,正如流量明星并不是原罪,好好利用流量也有很多的成功先例。
文艺影片并不是不能拥抱商业,只是需要更多的调节与让步。
但可惜了《无名》本身主观的评分并不关于电影本身,却构成了最后的《无名》电影的整体“客观”评分。
作者:申涵 排版:骆伟玲
图片源于Q仔互联网冲浪所得,若有侵权,后台联系,Q仔滑跪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