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朱瞻基简介 明朝那些皇帝蛐蛐皇帝
据上次讲明朝皇帝已经过去快一个月了,上一次讲了明仁宗朱高炽的故事,我们知道朱高炽虽然在位仅十个月,但却开启了一个盛世,史称“仁宣之治”。我们也知道朱高炽因为肥胖并不受他爹朱棣待见,他能当上皇帝,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好圣孙”,当年的好圣孙,也就是今天我们的主角,“仁宣之治”里的“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如果你是女生,而且很喜欢看《大明风华》这部电视剧,那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朱瞻基这个角色,因为这个角色是由你们共同的对象朱亚文所扮演的,这个角色之所以讨喜,除了朱亚文长得帅,朱瞻基本人的魅力也是不错的!
《大明风华》明宣宗朱瞻基剧照
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当年明月写朱瞻基这个章节时就说:朱瞻基是个好同志。
好在哪呢?
朱瞻基是个好皇帝,不是小好,是大好。
他勤于政事,恢复生产,关心民间疾苦,他经常去民间私访,但绝对不是乾隆皇帝那种下江南的方式,他微服出访,不讲排场,不向地方摊派,不给地方增加负担,每次只带待卫出行。
作为一个能与仁宗齐名的皇帝,那他做事显然是很有一套的,而且堪比汉朝“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历时11年,而仁宗服务时间只有短短的10个月,也就是说“仁宣之治”里大部分是“宣之治”。
那我们的好同志朱瞻基此生又做了哪些事呢?
斗二叔
我们都知道朱棣当年并不喜欢朱瞻基他爹,甚至差点就立了他二叔朱高煦为太子。而这位朱高煦也绝非等闲之辈,一直对皇位虎视眈眈。
如果不是他这位二叔智商经常不在线,朱瞻基很有可能重蹈他大伯朱允炆的覆辙。他本来多次抢占着先机,可又一次次凭实力丢掉。
第一次,随父朱棣远征蒙古,朱棣在班师途中死亡,因为内臣马云、大学士杨荣、金幼孜等人商议后决定不对外公开皇帝驾崩的消息,而一起随军的朱高煦居然真的没有一丝察觉,结果反而让远在京城的太子先得到了消息登了基。
如果说第一次是被知识分子骗了,那第二次就是自己作死的!其实上天对朱高煦算是不薄了,第一次失去机会之后,仅仅过了10个月随着朱高炽的驾崩,他就迎来了第二次机会。跟朱棣去世密不发丧不同,朱高炽的去世消息一下就传得天下皆知了,而此时太子朱瞻基还远在南京为原本的”返迁都“作准备呢,但是朱高煦却在离京城近很多的山东,不仅能先得到消息,而且按当时的交通工具来说,不存在堵车,更不可能航班延误,大家都用同一样的交通工具,朱高煦完全能先于朱瞻基到达北京。
但是,俗话说的好:“no zuo no die”,而朱高煦偏偏要在这个时候作,本来近水楼台更有可能先得月的,只要谁先控制了北京,也就控制了大局,可是朱高煦偏不,他没有快马加鞭赶着去北京,而是先派人去朱瞻基回京的路上截杀他,然而时不与他,结果就是朱瞻基成功逃脱顺利到达北京。
所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到朱瞻基这里简直就是七分天注定,在这样天时地利尽失的情况下,居然把拥有一副王炸还带4个2的二叔斗翻了,成功登基!
大型铜烤箱
要说朱瞻基是个好同志呢,这话确实一点也不假。
登基之后,朱瞻基对跟自己朱高煦和朱高燧两位叔叔们不仅没有责罚,还恩宠有加,不仅没有罢了他们的王爷的身份,给二人的赏赐都要厚于其他王府,可谓人至义尽!
《大明风华》汉王朱高煦剧照
只可惜,他那位以“作死”著称的二叔很快就又起了幺蛾子,受到这样的优待还是不满足,居然在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造起返来!可即便这样,朱瞻基还是保持着自己的大度,起初,并没有派兵征讨,而是修书一封派人送给朱高煦,规劝他罢兵。劝降无果后,最终才决定御驾亲征。
万万没想到,看到新君亲征,朱高煦竟然没有了主意,朝廷大军还没开始进攻就很快选择了投降,还遣人上奏宣宗,乞求宽解!而宣宗又一次展示了自己的王之大度,大臣纷纷要求杀掉朱高煦以绝后患,朱瞻基却力排众议,只把朱高煦关押起来。
可是“作之王”朱高煦始终不愿放弃“作死”的本性,被抓起来了还要继续“作”,只是,这一次,他真的把自己作死了!
有一次,朱瞻基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绊了一脚,跌了一个大跟头。被侄子一次又一次打败,终于“赢”了一次,朱高煦估计是高兴坏了,但是朱瞻基身为九五至尊在众人面前颜面尽失,因此勃然大怒,遂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入其中。
如果此时朱高煦能老老实实在铜缸里安静地待着,估计也能免于一死,可是作王怎么可能停止作呢。要说朱高煦也确实不愧为一员猛将,智商欠费,力气倒挺大,硬是将这三百斤的大缸顶了起。
这一顶,就真的彻底激怒了朱瞻基。因此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三百斤的铜缸瞬间就变成了一个大型铜烤箱,可怜的一代“作王”朱高煦就这样被活活烤死在铜缸内。
最后一次下西洋
上一次讲明仁宗的时候,仁宗因为觉得下西洋劳民伤财,于是停罢了下西洋的行动。
但是明宣宗却以外番多不来朝贡为由,于宣德五年(1431年1月)命令郑和再次出航,于是有了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返航期间,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这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
蛐蛐皇帝
有人说:“人无癖,不与可交”,朱瞻基的癖好很多,收藏古琴、收藏诗画等。他说:琴能禁邪,能正人心,净化心灵,为 “众乐之统”,是君子应常演奏的乐器。如果是平常人家,有这些癖好,且能做好,那就堪称才华横溢,但是皇帝如果太有才华,那难免会不务正业,像宋徽宗对书画的沉迷,李后主在诗词方面的执着,都让他们口碑尽失,还丢失了江山。
如果只是收藏古琴、收藏诗画,倒没有什么不好,真正让朱瞻基广受诟病的癖好其实是:斗蛐蛐!因此被后世称为“蛐蛐皇帝”。只是他可能不知道自己这样一个小小的癖好,居然会导致增加百姓负担。底下总有人溜须拍马之辈为投皇帝之所好,而想方设法为其寻找最好的蛐蛐!因此导致蛐蛐价格指数飙升。
朱瞻基玩蛐蛐
史书记载:“宣宗酷好斗蟋蟀,就向江南索取上品,动辄每只数十金。”
只因为皇帝喜欢,一只蟋蟀居然被炒到了“数十金”,一只蛐蛐简直可以顶一套房了啊!
显然,这不是朱瞻基的本意,事实上,朱瞻基是个很体恤百姓疾苦的好皇帝。
朱瞻基统治的期间内,体恤民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坐皇宫九重, 思田里三农”,这的确是关心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朱瞻基的真实心态。他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京畿地区发生了蝗灾,朱瞻基派遣官员前去指挥消灭蝗虫。他仍不放心,特意谕旨户部,告诫他们往年负责捕蝗的官员害民的危害一点也不比蝗灾小,因此要严禁杜绝这种事情的再次发生,还做有一首《捕蝗诗》颁给臣子。宣德七年,还减免了因遭受水灾的嘉兴、湖州等地。宣德八年也减免了不少灾区地区的赋税。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还没有一点小缺点呢!
朱瞻基在38岁就英年早逝,可是在他短暂的一生中,除了偶尔沉迷蛐蛐外,平时还是勤理朝政的,跟他后世那此动不动就不上朝的子孙后代相比,简直不要太优秀,因此为大明王朝缔造了一个“仁宣之治”的盛世,也可谓功德圆满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