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三生万物(易经道德经解释)

《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因博大精深,令人神往;又因深奥难懂,让人望而却步。

但凡事皆有诀窍,比如《心经》,是学佛之要诀。学易则《杂卦传》是其要诀。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幅对联背后的真正内涵如下:

道生一,把道说成气,阴阳未分之前就是一种气,一就是宇宙,就是无极,无极就是一。儒学讲的《易经》,只是从无极开始,没有追求更高的来源。《道德经》是从无极以上“道”的形成开始研究,这道是先天的大道,不是后天有形的道理。这个道理不修大道,没有高深的智慧是不可能理解的。讲道要讲上乘、中乘和下乘的三乘道理。天有盖栽之德,就是“道生一”。

“一生二”,是太极之气,是阴阳之气对立也,二字是天和地,天占一地占一就为二,就形成了宇宙。

“二生三”,就是万物之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万物得到两种气后,孤阳不长,孤阴不生,只要有两种气,中和才能生长。就是《易经》中的地天泰卦讲的地在上,地气往下沉,天在下,天气往上升,两气相交在空中,上不上,下不下,就变成云,云多了就下雨,一下雨就滋生万物。这就叫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意思了。

“三生万物”,这是最能代表《道德经》中提出的宇宙发展规律的一句话。也就是《易经》中常讲的,天地人,为三才,日月星,为三辰,卦三画而成,鼎三足而立。

《易经》则认为,道即是阴阳之变化,所谓“万物皆负阴而抱阳”是也。阴极则阳,阳极则阴。《易经》丰卦就讲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这就是自然之变化规律。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三生万物(易经道德经解释)(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幅对联上联讲的是自然发展规律,下联讲的是人生观,就是人生为人的观点。而《易经》中上经30卦从乾,坤开始讲的是天道,下经34卦从咸,恒开始讲的是天人感应,讲的是人道。也可以说前联是宇宙的自然观,后联是天人感应的人生观。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我要想我身体健康,我学道想要修成上等神仙,这都有“我”字。我们修炼学道的人也有“我”字。

“人法地”,人若只为我,不知道为人,那么就要提高他的德性,向地学习,人为什么要法地呢?地有载养万物之德,就是《易经》坤卦讲的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它对香花毒草污泥秽水都承载,不抛弃它们,所以说地德要比人高上一乘,人就要向地学习。人们喜欢好的事,见到坏事就不喜欢,见到杀人的我们更不喜欢,所以真正要学到高尚品德,人要效法地。

地的载养之德,就象父母一样,不管自己的儿女是聪明还是愚蠢,总是它的儿女,它不抛弃它们,它总是爱护它们,即使是跛子瞎子它都全心全意的维护它,父母之德具备了天地之德。

这样还不够,地还要向天学习,“地法天”,天比地高在什么地方呢?天的阳光雨露哺养万物,使万物生长、成熟、形成,却不表现是我把你哺育大的。而地首先有个我,地的表现是我把你哺养大的,就像我们父母一样,再三对儿女说你是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哺育成人的。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三生万物(易经道德经解释)(2)

天的阳光雨露把万物哺育成后,它的任务也完成了。所以天比地高一乘,因此地要向天学习,向天学习等于我们得了个神仙位子。神仙位子的要求还没止步,还要向天仙学习,就是“天法道”。

天地只能哺育、载养万物,而不能生养万物,天感觉我虽然有阳光雨露哺育万物,但不能生存万物,这是另外一个体系,所以天还要向道学习,即“天法道”,道又推向高一乘。道还感觉不够,自然界才是最高的标准。自然界在人间叫“生机”,学道的人,也要遇机而生。

任何事物机遇是最高尚的,比如社会上做商业的人要做生意,也要讲机遇。机遇就是《易经》里讲的天风姤卦,一切姻缘聚会都因姤卦而来,才会有万物的生生不息。生机不动,你的事业、生意就无成就。我们要讲修道,自己心中要有灵机,要修大道,上有灵机,下有命机,命机就是天命,自己的天命发现后,你就不可失去,失去了又要等一个周期以后才有。所以机遇是最高标准,这个机遇是唯一的正道。

如六祖慧能,本无文化,也不识字,但闻一句经文就开悟。此“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即是六祖成道之核心要诀也。

对于六祖来说,其所教之开悟之法,仅在于“一切无有真,应生无所住心”而已。即是“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即可顿悟成佛。

从《易经》中三大思想:“简易,变易,不易”来说,一切皆变,唯变不变。意思即是说万物都是从变化而来,又因变化而去。唯有此变化规律,永恒不变。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道”。这个道,儒家认为是天命,道家认为是常道,佛家认为是佛性(真如)。

明白以上这几点,才会明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幅对联背后的真正内涵,它不是从文字上去解释是否对仗,而是有更深层的修炼、修行的意义,不悟真道,只会妄被文字痴迷本性。

本文由北京太和书院周易工作室甄仪汇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