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什么意思(钱钟书先生呕心沥血之作)
01
钱钟书先生的名气很大,虽然非自己所愿,但分析其名气的来源,大都来自于其小说《围城》以及过目不忘天才的各种逸闻趣事。
大众向来是喜欢“八卦”的,我也不例外。因为,八卦往往不是捕风捉影,在一个个小故事里,在人们口口相传、栩栩如生的描述中,有可能得到一个更为接近事实的事实。
而,钱钟书先生则是个例外。他拒绝作自传,是亲口所说。
例如,他在1981年4月接受采访时曾说:
去年有人叫我写《自传》,亦代是居间者,我敬谢不敏。回忆,是最靠不住的,一个人在创作时的想象往往贫薄可怜,到回忆时,他的想象力常常丰富离奇得惊人。这是心理功能和我们恶作剧,只有尽量不给它捉弄人的机会。
寥寥数语,岂不显示出了先生生活通透至极的本质了吗?
先生是个读书人
02
美国当代有个欧文亚隆先生,他是一位团体心理治疗室,极富盛名。
他在自传里说过这么一段话:
而在我的日常工作中,随着我帮助患者重构他们的早年生活,我逐渐深信一点,那就是:现实是不足信的和不停变换的。回忆录,无疑包括这一本在内,比我们所认为的更像小说。
呵呵,不知道钱钟书先生从何得出了结论,但显然他是极其正确的。
我们的回忆往往是经过过滤的回忆,不足为信。
钱钟书先生不喜自传,更瞧不上自传,他又说:
反正那些文学史考据家不愁没有题目和资料,咱们也没有义务巴巴的向他们送货上门。
哈哈,从这我们不止能看出钱钟书先生的通透,还有一贯的俏皮讽刺。
03
但,这样一位先生,在对待一本书上却是极其认真郑重的,这本书就是洋洋洒洒百万字的《管锥编》,在晚年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之时,依旧奋笔疾书。
但是,这本书并不是很为人熟知,名字或许我们都听过,但内容嘛,却几乎不知一二。
这本书很不为人熟知,我觉的原因大概有二:
1、这本书是纯文言文写就。
鉴于当时是一个特殊时期,钱钟书先生选择用文言文写作,才可以躲开(很悲哀,很无奈)讨伐,毕竟红小兵们大都看不懂。当然,也导致了现在,我们大家也看不懂……当然慢慢读还是没问题的。
2、钱钟书先生想通过文言文来写这本书,目的也有试验古文到底有多大容纳新思想的空间。
虽是轻描淡写,但却有一番苦心在里边。何况,这本书是以古代笔记的方式写就,用古文似乎也更贴切一些。
所以,这两点也使得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无法很直观的去品读《管锥编》中,钱钟书先生的洞见,十分可惜。
04
当然,这也使得钱钟书先生和《管锥编》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
他们认为,钱钟书先生写的这本书,毫无章法体系,完全凭借自我好恶,洋洋洒洒,东拉西扯,涉及作家四千余位,涉及书目更是破万。
完全就是一种自嗨的行为,为的是炫技,在当今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完全可以做到同样的事情。
面对这种说法,我不认同。
其实我们可以从钱钟书先生历来的观点来发现:
1、钱钟书先生尚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曾经说过:
东西方的文化都是人类文化,没有谁高谁低的问题。但是我以为中华文化其实在根骨上比西方文化更高,但西方的逻辑、系统却是比我们的要优越一点的,这也是两者之间的相通之处……
可见,钱钟书先生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了关于这个体系的问题,他对于[体系是不是就代表着更优越]这个问题是打问号的!而不是像很多年轻人一样,直接上来就把西方的系统啊、体系啊拿来主义了。
2、 钱钟书先生在牛津大学毕业时候,写的毕业论文题目是《中国对英国文学的影响》,但是这个题目上来就被导师否定了。不得已,论文最后改成了《《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
钟书先生向来对于事物有着自己的判断,但是这种判断却不得不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不过,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深谙中国古文学的先生对中国文学是有一种自信的。这种自信绝非像是很多人,根本就不懂外文,就在这自说自话。相反,先生是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作出判断。
《管锥编》中有大量的西方作品用来作对比,目的我觉的也就很明确了,还是一以贯之的看法:没有谁高谁低的问题,不该妄自菲薄,可以说是表达的非常明白了。
牛津大学时代的先生
3、郑朝宗先生写过:不轻易写“有系统的理论书”是钱钟书早在几十年前就已决定了的,那时有一位好心的同学劝他写一本文学概论之类的书,结果遭到了拒绝。
先生说:
那种书“好多是陈言加空话”,即使写得较好的也“经不起历史的推排销蚀”,只有“一些个别见解还为后世所采取而流传”。
李洪岩也写过:
什么是范式、体系?说白了,批评者所谓范式、体系,实为西方中心论的无形发病,是根深蒂固的体系崇拜心理的第一千零一次发作。他们看了黑格尔等西方主流哲学的样子,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凡是与黑格尔传统不一样的,就是没有体系;没有体系,就是没有思想,就是无能,至少不能算是大思想家。
其实这已经说的很透彻了,体系这种东西本来就是从自然中总结而出来的,钱钟书先生所知甚深。
但他最终选择了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写《管锥编》,放弃掉了体系,是有他的用意的。
就好比一个人明明可以坐缆车直接登山,但偏偏要徒步攀爬,不是因为他买不起缆车的票,而是为了欣赏沿途风景。
钟书先生抛弃体系,用古文,用笔记这样一种载体,看似散漫,实际上是为了避免体系带来的僵化。
其实我个人认为,大凡是体系越来越完善,就越来越僵化。钟书先生所写的,呕心沥血所写的绝非是为了一时计,而是为了计长远。
05
那么《管锥编》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呢?我凭借自己的理解略加剖析。
管锥,以管窥天,以锥指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1、《管锥编》是一次中西古今文学知识的交融,钱钟书先生以一人之力,把这些文学作品捏合在一起。不仅仅是为了评论而评论,倒是有启发后人做学问,切记融会贯通之意。
更重要的是,他想通过写这本书来表达一种中西方文化交融继而人文交融的思想和愿望,同时也是充分肯定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意义,意图保留一份特别的属于中国的文化自信的火种。
这一条是为学问的传承,是治学的部分。
2、《管锥编》是一部人性之书。通过对比分析,钱钟书先生借助古人之口说出了自己认为的[人性]的模样,而人性是离不开历史的,人性也是始终需要拷问的。
他用特殊的写作结构,以及通过精心选用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于时代困境的呐喊,这一条是人性的拷问,是做人的部分。
杨丽萍十面埋伏舞蹈,管锥编同样也是十面埋伏
综上,我认为《管锥编》其实一部讲人性大于讲文学的书,是一部讲做人大于做学问的书。
钟书先生一辈子爱读书,读的书越多,才愈发现人性之【多变】,他留下的其实是一种深深的教诲。
【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