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第19章(红林悟道韩非子-功名第十一章)
红林悟道《韩非子-功名》 第十一章 虚名
红林悟道《韩非子-功名》上一章韩非子讲了君臣相和则国之至治。君臣关系融合的恰到好处,国家治理就会最好。政府是治理国家的主体,君主是政策的制定者,臣子是政策的执行者,整个行政体系就象人的筋骨一样,大脑发出指令,筋骨就要即刻相应,如果大脑的指令得不相应,那人就瘫痪了,如果是乱相应,那就是癫痫病。所以韩非子将君主比喻成槌敲,臣子就是鼓,槌敲落下,鼓就要发出响声,这就是君臣相和。对于臣子来说发挥专长技能,就象驾驶马车一样,跑的快与慢,关键在驾驶技术上。国家事物、社会民生、百姓生活解决的好与坏,关键在于臣子的施政技能上。国家富强、社会和谐、民生改善,百姓安居,家庭和睦,生活美好说明君主的策略高明,臣子施政的技能高超。这是古往今来,任何国家所要追求的发展目标。
韩非子至治之国的比喩也对君臣的职能与职责做了明确的分工,君主定策臣子执行。这一点很重要,有时候君臣分工不明确导致行政体系混乱,继而引发社会管理混乱。君臣分工不明确不是单纯的侵职越权,而是对“道”的违背,是对于人类社会先天秩序的违背,这就是为什么君臣关系不和会造成重大社会损失的原因。地基在不断的摇晃,地面建筑能不塌吗!
同时,车马的比喻,很形象也很直接的说出了社会民生与臣子执政之间的必然关系,社会民生发展改善了,说明臣子的施政水平高,相反,说明臣子的施政水平差。君臣关系是天然存在的关系,社会民生与臣子执政之间的关系也是天然存在的关系,这两种关系是无法割裂的。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执政者既然成为了执政者,就要发展与改善社会民生,这是天然的责任与道义。执政者履行不了责任,民众就会用“替天行道”来选择一个能履行天然责任与道义的执政者。
韩非子还讲了臣子要有真正的实力来接受君主的指令完成任务,也就是说臣子要有真才实学,而不能纸上谈兵,要名副其实。关于名不符实韩非子认为“立功者不足于力,亲近者不足于信,成名者不足于势。近者不亲,而远者不结,则名不称实者也。”意思是:建立功业的人力量不够,亲近的人忠诚不够,成就名望的人权势不够,贴身的人不贴心,远方的人不交结,那就是名不符实了。
立功成名者要有足够的力量,臣子要足够忠诚,势位要足够牢固,亲近者要足够信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不管远近,具备了这些条件也就达到了立功成名的要求,名实相当,否则你就是在吹牛。领导者的名实相符需要一个奋斗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上述条件不断积累与成熟的过程,没有一个人是凭一句口号或是一张任命书就能拥有这些条件的。历史告诉我们凡是凭一句口号或是一张任命书就臆想拥有了这些条件的人最终都被历史所淘汰。
名不称实,说明实力未到,条件不达标,这是没有立功成名的原因。这也要求我们做事时量力而行,先充分的评估一下自己的实力,寻找差距补齐短板,再伺机而动,切忌盲目行动。当然,立功成名是在不断的失败中寻找真理与积累力量,并不是说等所有的条件都达到了一蹴而就。这本身也不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
【立功者不足于力,亲近者不足于信,成名者不足于势。近者不亲,而远者不结,则名不称实者也。】
不足于力,在于天下之力不合,无共载之平台;不足于信,在于天下民众之心不同,无共立之思想;不足于势,在于人臣之能不尽,无忠心之根本。“安、尊、忠”三者不达,故近者不亲,远者不结,名不称实,功名不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