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香一般月收入多少 悬崖上的卖命职业
从古至今,佛教和道教在我国一直具有非常广泛的受众,而烧香膜拜也成为了平平无奇的事情。
许多人或许并不完全信仰各路神明,但路过寺庙道观时偶尔也会上一炷香,以表达对他人信仰的尊重。
不过,“烧香”这件事,在中国文化当中传播的也颇为广泛。
打个比方,在中国的俗语当中,人们常常会用“烧了高香”来比喻某人在某件事中拥有了超乎预期的良好收获。
而在各种烧香的方式中,也有着各种不同的表达对神明虔诚的方式。
如在湖南省邵阳市的新宁县中崀山八角寨中,就有一种特殊的上香方式:上“龙头香”。
而这种上香方式,又催生出来了当地一种特有的职业,那就是“敬香人”。
顾名思义,“敬香人”就是以“代人烧香”为职业的人。
想让他们去烧一炷香,最低需要199块钱。
而付这笔钱的顾客不仅仅买的是香,更是“敬香人”的命。
因为他们去上“龙头香”时,稍不小心,就会坠下万丈悬崖,从而丧命。
那么,“龙头香”又是一种怎样的上香方式?
“敬香人”们又为什么会拿命来赚这笔钱呢?
一、崀山的“龙头香台”
在崀山风景区当中,八角寨曾经因为其丹霞地貌的发育丰富程度、以及其世界罕见的品貌,而被称为是“丹霞之魂”。
更是在2005年被《中国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
不过,因为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地质结构,八角寨内也集险、峻、雄、奇、秀、幽于一身。
如果从山底朝上仰望,不少游客就会发现,这里的山峰被大自然鬼斧神工地分成了“八瓣”。
分别朝着八个方向延伸开去,成为了一个令人啧啧称奇的风景——这,正是八角寨名称的来历。
而在这其中,八角寨的主峰则因为常年云烟缭绕,而有了云台山的美称。
当游人登上主峰不足两平米的观景台后,当天气晴好、极目远眺时,还能看到万山如洗、群峰如黛的美景,更有机会一览丹霞地貌的美轮美奂。
不过,有一部分游客却并不是为了这样的美景而来——
在主峰云台山上,有一个据传始建于北宋的云台寺寺庙遗址。
而这个遗址的西、南、北三面都是千仞绝壁,唯独在北面有着八角寨最奇特、也最陡峭的一角山峰:
这个山峰从悬崖绝壁上又向前突兀地“长”出去了五十余米,峰尖高高翘起,仿若一个正在抬首的龙头;
而这个长出去的“龙头”之后,能够让人行走的山脊宽度不过一尺有余。
最窄的地方甚至只有十几厘米,仿佛一把细细的刀刃插在了悬崖峭壁当中。
就是在这样险峻的峰尖“龙头”之上,却矗立着一个土块石砖垒成的香台。
而这也正是让不少人慕名前来的敬香香台:“崀山龙头香台”。
作为“名声在外”的龙头香台,千年以来,这里始终香火鼎盛。
而由于山脊的陡峭狭窄,人们想要踏上最终的“龙头”,大多需要四肢并用,攀爬匍匐前进
——在那些拥有信仰的人们看来,这无疑是非常虔诚的姿势。
所以,龙头香台上甚至还有曾经在古代有过一则传说:
只要能够踏上龙头、燃上一炷香,你的愿望就能上达天听,通晓神灵。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传说,让人们对这个龙头香台更加趋之若鹜。
可是,险峻的山脊也让不少人在最后这短短的数十米冒险中不慎失足跌落,摔下山崖,丢了性命。
由于这种行为过于凶险,崀山这一“天下第一龙头香”在清朝时期还曾经一度被禁烧,甚至设立了铁锁栅栏。
不过,由于人们的坚持,龙头上的那一缕袅袅青烟至今还在群峰之间飘荡。
而人们对于龙头香的渴盼和执拗,也催生出了一个新的职业:专门前往龙头烧香的“敬香人”。
二、崀山上的“敬香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这是一句勉励的话,更是表达各行各业当中都有专家的说法。
而在崀山的“敬香人”这一行当中,邹在宏却几乎可以称得上是“状元”了。
在六年以前,邹在宏还只是村子里的一名普通的电影放映员。
而这个工作清闲归清闲,却几乎毫无收入,这让上有老、下有小的邹在宏十分苦恼。
为了赚钱,邹在宏最终踏上了前往龙头香台的这一条“既短又长”的小路,开始代替来这里的礼佛之人在香台上敬香。
而这一干就是六年。
在游客看来,邹在宏在山脊上的每一步都好似健步如飞,窄窄的十几厘米的山脊在他的脚下仿佛坦途。
这位敬香人一手擎着粗壮的长香,潇洒自如地在山顶和龙头之间自由来回,令人叹为观止。
不过,不同于那些演戏的镜头,邹在宏在这不过十数厘米宽的山脊上的每一步都毫无防护。
而这不仅对于他的身体协调、平衡、乃至肌肉爆发力都有所要求,更是考验一个人强大的心理素质。
毕竟稍一踏错的后果,就是粉身碎骨。
当然,由于在这条小路上往返了上千个日子,邹在宏也对这里颇为熟悉。
平时,他代人敬香的每一炷香都是199元起步,而好一点的香则要四五百乃至上千。
不过,如果游客出手阔绰,邹在宏在一系列熟稔的敬香仪式结束后,还会扒着那个看似陡峭、实际上却有几个落脚点的山崖,面带微笑、轻松自如地朝着游客们做几个令人惊叹的惊险姿势。
从而收获一片叫好和喝彩声。
凭借着敏捷的身手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当地的游客们都喜欢找这位“邹师傅”代为上香。
所以,平时的邹在宏每天能收入上万,甚至在旅游旺季的时候能够收入数十万。
他只身着一件简单的道服大褂,踩着一双朴素的解放鞋,在悬崖峭壁之上,用命来换取这份“辛苦钱”。
对于邹在宏而言,他并不知道这样的“敬香人”能够做多久。
然而要养活一家数口人的重担在肩,只要身体健壮,邹在宏还是会选择继续做下去……
三、武当山上的“龙头香”
其实,“龙头香”的说法不仅仅在崀山上有。
在中国道教圣地武当山的一处悬崖之上,同样有一个险而又险的“龙头”。
而在其上面,也有一个巨大的香炉,上面青烟袅袅,吸引了无数前来祭祀的游客和信徒。
相比较崀山,武当山上的这个人工雕刻的“龙头”更为细致,却也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后世的记载,这个“龙头”是1314年前后,工匠们利用镂雕、浮雕、圆雕等多种雕刻手法在大石上雕刻而成。
其上面的两条龙栩栩如生、浑然天成;
“龙头”坐落在武当山的南岩、“天乙真庆万寿宫石殿”外面的山崖之上。
对面则是历史上礼斗台和风月双清亭两处遗址,“龙头”朝向天空,寓意着道教“得道飞升”之意。
除此之外,龙身被雕刻成了蛟龙之身。
有说法称这两条龙是道教神祇玄武大帝的坐骑,又有说法称道家取意“蛟龙入空”、超脱凡俗。
不过,不管是哪一种说法,这个龙头包括其上的香炉,都在道教的弟子当中拥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正是因此,在过去,道教弟子们为表示虔诚,每当来五台山朝拜时,不少弟子都想要前往龙头之上敬一炷香。
然而,光是抵达“龙头”就已经十分不易了:
从山门到“龙头”的这一段路中,大部分都是悬崖峭壁。
而在古代没有丝毫防护的前提下,弟子们只能紧紧贴着崖壁,缓慢地走到南岩的山崖上,再从殿外走到“龙头”的位置。
而这才是他们的第一道“难关”。
和崀山上不同的是,武当山的龙头由于通身带有雕刻,宽有仅有30厘米。
因此颇为细滑,经历千辛万苦抵达这里的弟子们只能跪趴在龙身上,小心翼翼地跪爬到龙头处点燃香火。
这期间稍微不小心,就会跌入下面的万丈深渊当中。
而更为可怖的是,在过去的道教的规矩里,上香结束后的弟子还得倒退着返回殿脚处。
这一举动无疑给上香多加了一重危险。
据称,从武当山的龙头香建成后,从上面摔下来的道教弟子不计其数。
而龙头香下的崖底更是枯骨遍地,惨不忍睹。
因此,武当山上的“龙头香”又在私下里被不少人称之为“夺命香”……
四、脚踏实地,“心诚则灵”!
尽管上香的过程危险重重,然而令人惊骇的是,有不少人仍然对其前赴后继。
甚至称之为“检验信仰虔诚与否”的一种方式。
也正是因此,在明朝万历年间,武当山上的“龙头香”同样变成了“商业化”的行为。
经过官服的层层盘剥和克扣后,香客们需要付出大量的金钱,才能有机会踏上龙头,上一炷“龙头香”,保佑自己心愿达成。
这样惊险的行为直到1673年,才由于屡出人命而被当地的官员彻底废止:
当时的总督不仅在龙头处立起石碑铁锁,严禁人们进入。
更是在旁边立下了《禁烧龙头香碑》以告诫游人;
随后,由于面对着屡禁不止的游客和信徒,官员们又在龙头的殿脚处放置了一个代替的香炉,这才暂时制止了这一行为。
新中国开放后,秉承着对宗教信仰的尊重,政府不仅出资修缮了清朝时期的碑文。
更是重新修建了通往龙头附近的铁门,加上了数道栅栏,以防游客独自误入。
不过,即使如今游客已经不再踏足龙头处,武当山内的道人仍然会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和三月初九、真武大帝的出生日和升仙日上,派出德高望重的道长前往龙头处敬香;
只是如今,依靠现代的防护措施,道长们的生命安全也得到了保证……
由于古代的文化水平较低,封建迷信的思想也导致了诸多“荒唐事迹”的出现。
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那些古老的旧思想早已经被丢弃在了历史的洪流当中。
例如我们如今人人皆知,生命才是一生当中最宝贵、最无价的一种财富。
其实,崀山上的“敬香人”、或者武当山上的“替代香炉”,都仅仅只是一个代替者。
有所信仰并不为过,只是上香和礼拜并不应当拘泥于形式,毕竟,“心诚则灵”。
同样,身为新时代的人民,我们内心当有一个自己的信念。
无论身处何方,都应该脚踏实地,不应急功近利,更不应当抱着落后的思想危害自身、危害他人,将所有的失败都简单地归咎在虚无缥缈的事情当中。
无论为人,还是为事,皆应如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