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新解之学而(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学习论语新解之学而(子曰由知德者鲜矣)(1)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论语》新学“卫灵公”篇之三,萝卜/摄影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由,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弟子。

孔子说,仲由啊,你知道吗,当今之世,能够知“道”、知“德”,能够有道德,有心得,有德性,有德行之人,少而又少啊!

德,既是自悟力的心得,也是行动力的结果。说德,就离不开“道”。

《论语》“里仁”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也许是孔子他老人家终极追求之一。

在“述而”篇中,孔夫子仍在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是行事的根本目标,德与仁是行事的根本方式……

闻道难上难,修德亦不易。《论语》“子罕”篇,“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人类对食色都颇钟情,对道有所心得(德)这事情却不甚“感冒”!

所以还是在“述而”篇中,孔子就慨叹:“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不学无术,不修德行义,不知错能改……始终是大多人的作为!

“更多的大多数人”,虽说不能被称为“小人”,但在孔子他老人家的语境与“定义”下,肯定成不了“君子”!“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篇)——孔子说,君子心念道德,合于道,修于德,谨言慎行,怕做错事情。而小人只重私利,只关注实惠,其它一切都不在乎!

我们此时读的是《论语》,不是《道德经》,但当我们深入孔子之语境与思维时,才发现孔夫子与老子所言的世界始终是同一个,只是角度或阐述的方式不太相同罢了。(笔者以为)

在“四书”的《大学》一书中,

关于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关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笔者按,道不离德,德不离道!孔子说“知德者少”,其实也还是“知‘道’者”少。若想心有所得(德),终究是要身体力行中,行道而使道通!释迦牟尼说过,你要去自己“觉悟”!

萝卜/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