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航海奇迹 看古人如何乘风破浪
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为纪念2005年“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而设立。“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海员最多、历时最久的海上航行。面朝大海,古人如何“乘风破浪”?跟着青年君一起去看看吧!
抱着“葫芦”过河?
远航千里,船只必不可少。但造船并非一日之功,古船是怎样诞生的呢?
古人早知“木桴于水上”。神话《八仙过海》中,铁拐李乘着法宝“药葫芦”渡海。其实,这确有原型——古人曾携木头或葫芦等“浮具”渡水;用绳子将葫芦串成一串系在腰间便成了浮力更大的“腰舟”。后来,人们将有浮力的物体并排绑在一起,“筏”便出现了,一如古籍《物原》记载:“燧人氏以匏(葫芦)济水,伏羲氏始乘桴(筏)”。
腰舟。资料图
如今船只动辄数百米长,回望历史,一条长5.6米、宽53厘米的独木舟便是中国古人以舟船探索世界的开始。这条“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发掘于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
夏商周时期,木板船与风帆的出现让远距离航行得以实现。春秋战国生铁生产技术和铁制工具让造船技术进一步发展,木板船结构日趋复杂。
秦汉两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蓬勃发展,控制航向的“尾舵”、折戗驶风技术及对季风规律的认识让古人“见风使舵”成为可能。秦人徐福远航日本,西汉船队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开拓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印度洋远洋航线。
隋唐航海事业日臻繁荣。隋采用榫接结合、铁钉钉联制出“特大型龙舟”。唐代设立了专门管理海运的官吏“市舶使”和六大港口,开拓出超过一万海里的世界性远洋航线。
宋元两代设立了航海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在1230-1239年间两次自发出海,到达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印度洋及地中海等地区,“足迹几半天下矣”,其著述《岛夷志略》涉及沿岸220个国家及地区。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资料图
明初,郑和率领当时世界最大的远洋船队七下西洋“维绡挂席,际天而行”,随行船只200余艘。大型宝船“可有九桅、张十二帆”,五桅战船、六桅座船、七桅粮船、八桅马船等各司其职,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推向顶峰。
“水浮磁针”导航?
茫茫汪洋,古人如何在航行中找寻正确方向?伴随着对海洋的探索和造船技艺变革,古人对天文、地文、水文和气象等的了解逐渐加深,船舵、风帆、定位等造船技艺和航海技术不断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通过观测北斗星和北极星确定“正北方向”,掌握了“风顺时而行”的规律。虽“司南”已诞生,但无法用于波涛汹涌的海洋,定位仍以观测日月星辰为主。
借助自然力量,古人驾船御风驶向远洋。西汉初期《淮南子》中的“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和东汉《风俗通义》中的“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说明,如果“穿越”回汉朝,你可以在船上看到船员熟练地通过观测星体定位,利用季风远航。
唐代,航海者利用工具“唐小尺”对比北极星和海平面的角度,通过计算纬度确定方向。而宋元时代日益精细的航路指南、航道人工路标、航用海图的普及以及“望斗”“牵星板”“量天尺”等观测仪器让海员确定航向时有了更多参照物。
古代海图。资料图
航海方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日月星辰定位有误差,且一遇阴雨便束手无策,航海者渴求稳定的“导航仪”。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了“钢针磁化法”:用磁石摩擦钢针进行人工磁化用以指向。无法观测星体时,船员便根据“水浮磁针”寻找航向,即如北宋朱彧《萍州可谈》记载:“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历代造船技术和航海知识为明初郑和下西洋打下了坚实基础。郑和在航海图和针路簿记载的基础上,将历代积累的航海天文定位法与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仪器结合,用以定位和导航,“海道针经”和“过洋牵星术”是当时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
过洋牵星图。资料图
从日月星辰到磁针罗盘,古人乘风破浪时有了更可靠的“导航仪”。
航海必备“方便食品”
古代航海动辄历经数年,且船只荷载和食物储存技术有限。那大海之上,古人们吃些什么呢?
《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了唐代鉴真东渡时的食物:落脂红绿米、面、干胡饼、干蒸饼、干薄饼、蔗糖、石蜜、捻头及牛苏等。“捻头”即撒子,“牛苏”即牛酥,均是能长期保存、便于加工的“方便食品”。
鉴真东渡。资料图
明初,随郑和出海的巩珍在《西洋番国志》写到:“积贮仓粮舟者……乃至急之务,不可暂弛。”说明装载食物是起航前最紧急的任务。古代,远航船员们主要吃稻谷、腌肉、干菜等易储存的食物,沿途靠岸时及时补给食物淡水,航行中还可捕捞海洋生物为食。
但是,维生素缺乏导致的败血症是远洋航行的“劲敌”。当时没有维生素片等药品,古人远航时如何保证身体健康呢?
靠岸时,热带水果是船员补充维生素的好帮手。以郑和船队到达“占城国”(现越南中南部)为例,郑和翻译官马欢在著述《瀛涯胜览》中写到当地盛产“梅橘西瓜甘蔗波罗蜜芭蕉”,船员可以此为食。
明代马欢所著《瀛涯胜览》。资料图
此外,瓷器、豆子和茶叶是航海“健康法宝”。郑和船队远航时会携带菜种,将瓷器装满土种上蔬菜,途中便有新鲜蔬菜可以吃;豆类易存宜运,可以快速发成豆芽、长成豆苗,化身难得的新鲜蔬菜。
《西洋番国志》讲到作为航海物资的“茶”:“下西洋去的内官合用盐、酱、茶、酒、油、烛等件,照人数依例关支”。茶包含多种有益成分,是当时船员喜爱的日常饮品,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航海饮食中欠缺的营养成分。
从腰间浮舟到九桅宝船,从昼观日、夜观星到罗盘和海图,从单人渡水到两万余人的船队,面朝大海,古人对海洋的探索从未止步,也激励着后辈勇敢远航。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航海史》《瀛涯胜览》《鉴真东渡的航海食品》等)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