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经典片段(我自横刀向天笑)

1898年那个血色秋天,对变法派恨之入骨、欲置他们于死地的慈禧太后,下令将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等六人,集体斩杀于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顿时,血流如注,人头滚滚,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浏阳讪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改革家,清末维新派代表之一。

谭嗣同经典片段(我自横刀向天笑)(1)

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谭嗣同

光绪二十一年(1895)4月,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年仅30岁的谭嗣同义愤填膺,难抑愤怒,遂在家乡倡导新学,提出变法。

同年5月,南海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000多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第二年初春,谭嗣同慨然入京,主动结交梁启超等变法志士。

1897年,谭嗣同回到家乡湖南,与梁启超、唐才常等一起,创办时务学堂,宣传新学,倡导变法。

1898年秋,光绪帝任命谭嗣同、刘光弟、林旭、杨锐等人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积极推行变法诸般事宜。

不久,感到自己地位岌岌可危的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捉拿维新人士,当其他人仓皇外逃之际,谭嗣同却异常冷静,决定用自己的性命,与腐朽统治和守旧势力进行最后一搏,当有人得知消息劝说他逃跑时,谭嗣同大义凛然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9月24日,谭嗣同安安静静呆在寓所,坦然等待朝廷鹰犬的抓捕,随后在浏阳会馆被捕。

在狱中,谭嗣同写下《狱中题壁》一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人解释“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指康有为和自己,去者康有为,留下的自己,是两座如昆仑一样傲然屹立的高峰。这种说法是欠妥的,谁会说自己如昆仑?只可能说自己的精神正气如昆仑。之所以错了,是因为对“去留”二字的误会,去留,是偏正词,去留下的意思,所谓“两昆仑”,即为国为民请命、视死如归的精神,即肝胆,去留下肝和胆,这两座精神高峰,有待后来者继续变法,纵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如此而已。)

谭嗣同经典片段(我自横刀向天笑)(2)

慈禧太后

1898年9月28日午时,慈禧太后命令将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等六人推出午,斩首。

行刑之前,谭嗣同的师傅胡七,拜把兄弟“大刀王五”,二人都是河北侠士,武艺高强,都与谭嗣同交情甚厚,因此商量一起营救谭嗣同,且上下使钱,收买狱卒,但慈禧太后亲自过问的大案,收买几个狱卒是不可能营救成功的,武艺高强也强不过严密和血腥的体制,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谭嗣同和他的战友们血溅水菜市口。

胡七目睹爱徒遭受屠戮,悲痛万分,行刑后,他趁着夜色,冒死为谭嗣同收尸。

之后,还是胡七,给谭嗣同买棺套棺,千里扶棺,将谭嗣同送回了老家湖南浏阳安葬,作为师傅,作为朋友,真是肝胆相照,义薄云天。

后来,胡七写了《谭嗣同就义目击记》(原载1940年《新语林》)一文,他在文章中详细记载了“戊戌六君子”就义的过程,特别具体的写了行刑过程。

胡七说,当天清廷步兵统衙门几乎倾巢出动,兵丁队伍从沿途一直排到菜市口刑场,行刑之时,刽子手头一刀杀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头一刀下去,鲜血汩汩,头不断,人还清醒,锥钻之痛,因为对重大罪犯,清廷用一种所谓的“大将军”刀,是一种锋不快的钝刀,专门为折磨刑犯而特制,砍不深,头不断,流血痛苦,却不马上死。

所以,光康光仁就砍了五刀,才砍掉头颅。

第二个杀谭嗣同时,刽子手换了更钝的“大将军”,最让人死去活来、痛不恨死的“大将军”,所以,行刑时,刽子手照着谭嗣同的头砍去,一刀,二刀,三刀……刽子手行刑并非一气呵成,挥了数刀之后,还要停停手,歇歇气,然后又一刀,二刀,三刀,天哪,受刑者晕厥多次,苏醒多次,直砍到三十多刀,谭嗣同才终于断气。

看来,革命者谭嗣同不是杀死的,是痛死的。

慈禧太后就是这样,通过刽子手这一刀二刀三十几刀,把自己对维新改革派的痛恨一点一点发泄在谭嗣同等义士身上,做出了一个腐朽王朝最后最丑陋的表演。

谭嗣同经典片段(我自横刀向天笑)(3)

大刀王五

然而,表演越丑陋,腐朽得就越迅速,慈禧不久即死,清朝不久即亡,但义士为变法献身的精神却不亡,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不仅敲响了清朝的丧钟,而且鼓舞了后来的人们为挣脱专制、独裁而斗争的勇气,义士的精神浩然长存!

就义前,慷慨赴死的他毫无惧色,口放豪言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英勇就义后,梁启超评价他是: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