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名字(那些时光深处的建筑)

河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名字(那些时光深处的建筑)(1)

大礼堂

文:赵慎珠

2019年2月14日,一场瑞雪翩然而至,雪花轻舞飞扬,尤其让人感受到河南大学大礼堂的恬静,南大门的巍峨,雪松的从容。漫步在河大古色古香的百年校园,如同开启一场时空交错的穿越之旅,一幢幢厚重的典雅建筑,串联起了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

一所氤氲着浓郁书香的大学,扎根在开封这座幽静的古城里,大师灿若星辰,学子纷至沓来,百年薪火相传,他们在此种桃种李种春风,流风余韵,至今不绝。

◎百年肇始6号楼

100多年前,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清王朝将全国的科举考试由北京移到河南贡院,河南大学的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国1000多年科举制度的终结。

20世纪初,西风东渐,辛亥革命曙光在前,古老的中国孕育着一场新旧嬗变。1912年,在河南贡院的旧址上,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它与当时的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南洋公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一起,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生基地。

彼时,清风爱抚着预校校门,摩挲着校长林伯襄查夜的马灯。到处是刻苦读书的身影,有的同学用香火灼烧手指来提神,有的自备烛灯,跑到贡院简陋的考棚里刻苦学习。

1919年,具有开创意义的教学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它耗时4年,历经林伯襄、丁德合、李敬斋三位校长,被称为6号楼。

“以教育致国家于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是中原大地第一个派遣留学生的桥梁与窗口,具有强烈的开放图强与融通中西文化的意识,这不仅体现在选派教师出国留学、引进外籍教师和外文原版教材上,还体现在了校园建筑上。

6号楼中间4层,两翼3层,6根爱奥尼柱头式巨柱贯通二、三两层,柱头左右各有一个秀逸纤巧的涡卷。6号楼顶部、墙体对称布局,中间高,两侧低,颇具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而其平面布局、柱式、门窗楣饰、花瓶形栏杆、窗套等,又为西式建筑手法,中西合璧,稳重优雅,折射出河南大学建校之初的创新之光。

从破旧阴暗的号房、低矮简易的平房,搬进宽敞明亮的大教室,师生们欢呼雀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校园里到处书声琅琅,开封市民戏称:“留美学校处处蛙”。

站在青灰色的6号楼前,似乎能感受到百年前莘莘学子爱国的热情,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达爱我中华、抵制外辱的决心。

各种思潮、各派学说在6号楼碰撞交锋,众多人物从这里粉墨登场,师生们为五四运动呐喊,为五卅惨案怒吼,为抗日救亡宣传……

河南大学校史馆馆长王学春讲述,1925年7月,中共北方区委总负责人李大钊,应邀来讲学。时值盛夏,穿一身白色长衫的李大钊,稳步登上6号楼三楼,从演讲厅左侧门走向讲台,发表《大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的演讲。在这里,他播下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

河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名字(那些时光深处的建筑)(2)

6号楼

◎大师青睐7号楼

1922年,冯玉祥任河南督军,力主创办大学,拨出专款作为筹备基金,同年底,在预校基础上创办中州大学,设立8个系9个专业,开启了坎坷的征程。

500亩校园是一张白纸,等待着最美的图画。坐在6号楼东南侧的办公室里,校务主任李敬斋激动不已,他是知名的建筑专家,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建筑工程,与杨廷宝、梁思成等人一样,他们就是要学成后报效国家。仅仅一个月,设计草图就奠定了校园的蓝图,打造出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的基本框架。

学校规划继承古代书院的基本布局,形成主体建筑居中、前门后堂、左右斋房的规划思想,所有建筑用地均有统一编号,路东为双号,路西为单号,整个建筑群由中轴线串联沟通。

1921年至1926年,6栋东斋房和2栋西斋房相继建成,作为学生宿舍。斋房4人一室,每人一桌一椅,一个书柜,与又窄又矮的贡院旧房有了天壤之别。

如今,绿树丛中的东西十二斋房,如同琴键一般,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南大门至大礼堂轴线两侧井然排列。斋房屋面为横三道屋脊,屋面四周有城垛式的女儿墙相围,每个斋房入口,设有仿古式垂花门罩,两个垂柱之间,雕刻着形态各异的30块木雕花板,花板上或是梅兰竹菊,或是珍禽奇兽,让素净的斋房透露出了玲珑俊秀。

轻轻推开斋房的一扇门,迎面是经济学家罗章龙曾经的宿舍。罗章龙在河南大学任教期间,完成数百万字的《中国产业史》《中国国民经济史》,被誉为“中国经济史之佳构”。1936年4月,张学良来到斋房,秘密会晤罗章龙。罗章龙在《回忆片段——西安事变前与张学良的接触》中提到,张学良走后,两人多次设计磋商,初步拟定出一个改变时局的建议和实行方案。

河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名字(那些时光深处的建筑)(3)

斋房

河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名字(那些时光深处的建筑)(4)

斋房垂花门罩

顺着斋房望去,中轴线西侧的中部,7号楼色彩明丽,高大醒目。整栋楼平面呈“Ⅱ”字形,楼高三层,主入口处在楼中部东侧,3个出入口均有歇山卷棚屋顶式灰瓦门廊,四角红漆圆形木柱支撑,鼓形柱础,门廊屋顶下有木制透雕漏花挂落和雀替,轻巧通透,雅致明快。楼四周设西式木质门窗,玻璃窗上有西式折叠式遮阳装置,窗间扶壁是80根塔什干式柱,贯穿二、三层,直通檐下。青砖砌墙的7号楼,立面层次丰富,华丽典雅。1936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见到7号楼时,大加赞赏。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张义忠说,1921年建成的7号楼,以西方古典柱式装饰墙面,中国的屋顶、门廊与西方的柱式、基座相融合,别具匠心,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是中西建筑艺术密切结合的精品。

阳光正好,精雕细刻的高大木窗下,温柔出一片斑驳的光影,进入楼内,踏着厚厚的木地板,不觉放轻了脚步,好像看到了胡适、梁漱溟、梁思成、范文澜、董作宾等大师往来的身影。

1929年秋,安阳殷墟遗址第三次发掘结束后,北京大学代理校长、33岁的傅斯年,在7号楼作了数场专题演讲,时常是连讲2个多小时都毫无倦色,感染了每一位学子。台下听讲的尹达、石璋如、许敬参3位同学,很快加入到了殷墟漫长发掘的队伍中。后来,尹达被考古界称为“结合考古实物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人”,195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教学部学部委员;石璋如被誉为中国考古学泰斗,殷墟发掘的“活档案”。

曾经就读于经济学系的邓拓,3年发表10篇近10万字的社科论文,完成了国内具有开拓性的著作《中国救荒史》。他还担任开封抗日民族先锋队总队长,带领进步学生开展各种爱国抗日活动。1937年6月,邓拓刚刚在7号楼参加完毕业考试,就在大楼北门被蓝衣社特务秘密抓走。不到一个月,邓拓被保释出狱,8月,怀揣着河南大学的毕业证书,奔赴到了华北抗日战场。

追求学术独立与投身革命洪流,团结救国与刻苦读书,如同一页纸的两面,浓墨重彩写满了河南大学的百年。

河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名字(那些时光深处的建筑)(5)

7号楼气楼

◎大礼堂风雨沧桑

时代风云变幻,教育顺势而为。1930年,河南中山大学改名为河南大学,设立文、理、法、农、医五大学院,初具综合性大学规模,校园建设也在紧锣密鼓中推进。

1934年12月,在校园南北中轴线和东西中轴线的交汇点上,一座占地393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13平方米的规模宏大的大礼堂建成。大礼堂设计精美,质量之高国内罕见,其雄伟,在当时全国高校中首屈一指。

大礼堂分上下两层,设楼梯6座,观众席3000多个,南立面正中,设3个双扇平开大门,入口外立面两侧,设置4组8根爱奥尼巨柱。东、西、北有直通室外的疏散出入口,均为四柱卷棚歇山顶门廊,各面景色不同。据说,建成之初被评为“亚洲十大建筑”。

大礼堂耗时3年,花费20多万银元,落成典礼盛况空前,学校放假2天,在大礼堂和操场举行游艺活动。时任代理校长的杜俊鼓励学生“此伟大建筑,此我们求学之利器,我们当利用此堂,奋勉深造,为国家做栋梁,为社会造幸福。”

张义忠说,整座建筑分为门厅、观众厅、舞台三部分,沿南北中轴线布置,音质良好,采光充分,通风顺畅。大礼堂是中西建筑集合的典范,在建设中采用了许多西方新技术、新材料,同时辅以中式大屋顶、斗拱飞檐等传统精华,叠檐飞阁,雕梁画栋,既有西洋建筑的高大、坚固,又有传统中国建筑的俊秀、规制。建设者选用27米豪式英国进口钢屋架,八柱一梁支撑钢屋架和楼板重量,水泥加固地基,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较大的突破性。建成后的大礼堂,经历过5次5级以上地震,始终坚固如初。

历经80多年风雨洗礼,大礼堂依旧气宇轩昂,一砖一瓦都见证着河南大学筚路蓝缕的艰辛。有人说,河大的一缕魂魄,就在大礼堂的身躯上,河大的一条根基,就埋在大礼堂的基地里。

雅静的大礼堂空旷而深邃,环绕着它的内部,悄然走遍了每一个角落,半个世纪前的欢愉,仿佛触手可及。

1936年夏,河南大学接收南迁的东北大学师生,500余名学生晚上睡在大礼堂,白天和河大学生一起学习,安稳书桌和温暖床榻有了可置之地。

1937年9月,冼星海率领上海救亡演剧二队来到河南大学,与“怒吼歌咏队”联手,在大礼堂唱起抗日救亡的激昂悲歌。马可从大礼堂起步,走上了革命音乐救亡之路。

1945年抗战胜利,辗转流亡8年的河大学子重回开封,校园满地荆棘,看到巍峨的大礼堂时,他们百感交集,潸然泪下。

河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名字(那些时光深处的建筑)(6)

大礼堂

河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名字(那些时光深处的建筑)(7)

大礼堂檐角

◎南大门铭记校训

一座四柱三开间的牌楼式建筑,在古城开封的平静街道上,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它是河南大学明伦校区雄伟壮丽的南大门。

南大门中间部分屋顶高出,形成重檐之势,四角翘起,上置套兽,采用砖木和混凝土混合结构,古朴典雅之中不失威严。同时,国画、彩绘、浮雕、木雕、砖雕有机排列在建筑之上,特别是木雕,图案精美,刀工精细,栩栩如生。1936年10月,南大门落成,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用柳体金字镌刻在大门内侧的门楣之上,让师生时刻铭记于心。

河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名字(那些时光深处的建筑)(8)

南大门

由一个个单体构成的近代建筑群完美呈现,成为学子无法磨灭的神圣印迹,2006年,近代建筑群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先是人创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创造人。”

著名学者、开封籍作家鲁枢元回忆,12岁时,他牵着羊上了城墙,一转身,从半空中俯瞰到了河大校园:一座又一座巍峨的宫殿,飞梁画栋,绿树环抱;一排又一排别致的洋楼,鲜花遍地,曲径通幽;一些青年男女在散步、交谈、读书、打球。他立刻涌出一个强烈的愿望:“我要上大学。”求学期间,鲁枢元最乐于在7号楼上看书,春天隔着花窗看槐花,似雪吹落一地,秋天伏案细听雨打梧桐,淅沥有声,不由得就进入一种“唐诗宋词”的境界。

著名画家、清华大学教授王宏剑的孩提时代,最爱在大礼堂外捉迷藏,喜欢踩着老式木地板,听咚咚的响声,也爱数房顶上的兽头和屋檐下的廊柱。他说,晚上回家,扭头看见晚霞中的大礼堂,突然会被它的巍峨与美丽惊呆了。他赞叹河南大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神圣感,颇有“庙堂之气”,中西合璧的建筑,成为最生动的美学课堂。

著名学者,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王立群,是1978年走进河南大学校园的,他称自己“瞬间被打动了”,内心交织冲撞着一个声音:“我要的就是这份古朴!”千年铁塔、沧桑城墙是她的外表,波澜不惊的铁塔湖水是她的内在气质,气势庄严的牌楼式大门,小巧别致的东十斋,稳重大气的大礼堂是她深厚底蕴的外化。在河大读书时,王立群品读着掩映于翠绿中的建筑,品味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学的绚美,“河南大学注定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大学之大,不在城大,不在楼高,不在喧嚣,在于大师,在于文化,在于底蕴。2008年,河南大学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7年,河南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7年,位于郑州市龙子湖校区的河南大学南校门,按照1∶1.3的比例复制了明伦校区南大门。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明钦说,不事浮华与严谨朴实,百折不挠与自强不息,构成了河大人的精神气质,百年校训和文化积淀融入了新的发展中。

清晨,当河南大学开启古老的校门时,师生们穿行于新老校区,如同鸟儿飞翔林间,他们有千年古城墙为东围墙,千年铁塔为邻,满眼是充满神韵的古老建筑;入夜,清风乍起,有塔铃声声掠过梦乡……这育人的殿堂,怎能不吸引学子的眷恋和向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