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月下听花落中秋树底赏桂花(中庭地白树栖鸦)

一年有四季,四季景不同。

在这四季之中,也诞生了许多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作为四大中国传统节日,各占了一个季节。

中国是一个诗国,每个节日都有属于自己的诗。

春深月下听花落中秋树底赏桂花(中庭地白树栖鸦)(1)

在这四大节日中:

春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夏有“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那么秋,自然就是今日所讲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春深月下听花落中秋树底赏桂花(中庭地白树栖鸦)(2)

秋夜微凉,明月皎皎,竹影婆娑,

先说题目。

“十五夜”,自然是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写诗的时间,也是写诗的由头。

“望月”,是动作,也是中秋节的传统情境,也是经典意象。

“寄杜郎中”,一般认为是写给世人的好友杜元颖,这是这首诗的投赠对象,也是这首诗的情感凝聚。

在中秋节这样一个象征团圆的节日,望着天上的一轮圆月,给远方的好友杜郎中写一首诗。

春深月下听花落中秋树底赏桂花(中庭地白树栖鸦)(3)

山东潍坊:八月十七月儿圆

该怎么写呢?

春深月下听花落中秋树底赏桂花(中庭地白树栖鸦)(4)

看第一句:“中庭地白树栖鸦”。

这是景物描写。

什么景物?

自然是中秋月色。

也许你会问,这句诗,哪里有月?

当然有。

“地白”,不就是月吗?

春深月下听花落中秋树底赏桂花(中庭地白树栖鸦)(5)

李白在《静夜思》中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地白”就是“地上霜”。

天上一轮圆月,在黑夜中撒下一抹清辉,落在地上,就成了“霜”。

既素净,又清冷。

“树栖鸦”也是指月色。

本来乌鸦到了晚上,就要倦鸟归巢,人轻易不得见。

但是月色明亮,让乌鸦误以为到了早上,于是或飞动,或鸣叫,才让诗人有所感知。

北宋词人周彦邦那首著名的《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

讲的便是明月东升,乌鸦惊飞的场景。

这一句“中庭地白树栖鸦”,虽不曾明写月亮,但却将月光清辉表现得十成十。

春深月下听花落中秋树底赏桂花(中庭地白树栖鸦)(6)

再看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

如果第一句是在写景色,那么第二局就是在写味道了。

什么味道呢?

桂花香。

春深月下听花落中秋树底赏桂花(中庭地白树栖鸦)(7)

在中国古人心中,每个季节都有代表的花。

春就是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夏就是荷花:“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秋就是桂花:“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桂花,就是秋天的气韵。

桂花花型本小,自是不受注目。

但它胜在花香浓郁,沁人心脾。

八月,桂花正是盛时,本来月白天青,闲庭信步,忽的一阵香气飘来,驻足望去,竟是桂花点点,似星河隐匿天间。

桂花之上,还有露珠折射着月光。

此情此景,让人不由得思索,广寒宫的那棵桂树,是不是也是这番景色呢?

树下的嫦娥,是否也同“我”一般,感受到了月色的凄清呢?

这样想着,就连月亮,也变得恍惚了。

这两句,看似写景,其实是在写人。

人所看,人所感,皆化作两句诗。

春深月下听花落中秋树底赏桂花(中庭地白树栖鸦)(8)

诗人徘徊于庭院中,月色下,此时的他,在想些什么呢?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夜明月当空,抬头仰望的,又何止我一人。

每个人都怀揣着无尽的秋思,寄给明月。

那么这绵绵不绝的秋思,会落向谁家呢?

春深月下听花落中秋树底赏桂花(中庭地白树栖鸦)(9)

诗人当真不知这秋思落向谁家了吗?

月明人尽望,秋思落我家。

我是在思念我的朋友杜郎中啊!

可这样说,情感表露未免太明显了,不诗意。

不妥不妥

于是诗人干脆把自己藏起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不正是古诗的含蓄蕴藉之美吗?

这个“落”用的更是巧妙。

秋思,本是人心所生的情感,诗人偏偏不说是自己的思念。

他把秋思比作月光,落到谁的头上,谁才产生了思念。

这句诗,让诗人的情感结的精妙至极,深情婉转,余韵悠长。

春深月下听花落中秋树底赏桂花(中庭地白树栖鸦)(10)

对于中秋而言,最大约数永远是团圆与相思。

对于西方人而言,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中国人而言,也是一样。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月亮。

春深月下听花落中秋树底赏桂花(中庭地白树栖鸦)(11)

无论是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还是贾雨村的“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百姓仰头看。

或是今日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各有千秋,各有余韵。

天上的月,人间的情,都似桂花,散发着千年的醉人芬芳,经久不散。

春深月下听花落中秋树底赏桂花(中庭地白树栖鸦)(12)

喜欢就请关注我们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