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一个品牌的句子(提起逝去的品牌就伤感)

相信一个品牌的句子(提起逝去的品牌就伤感)(1)

今天,“三湘名博沙龙”里的大V们不知怎么突然触及到了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湖南逝去的品牌。大家一一回忆当年家喻户晓的品牌时,多个品牌都来自于咱常德。我身为常德人,听兄弟市州的人提常德品牌,已没有自豪感,徒有悲凉。

市场经济运行前,常德曾是中国知名的轻工业城市,成立有“一轻局”和“二轻局”就可知当年轻工业是如何发达,享有“烟都、纺城、酒乡、粮仓”的美誉。以轻工业为支撑,常德的GDP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以前,曾力压8个省会城市,位居湖南第一。

但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特别是国企改制时,常德的品牌简直是一夜崩溃,创立一个品牌需要一代人的心血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但摧毁却是瞬间的事,令人痛心不已!

以“昌明锅”为例,全国每5户人家就曾有一口是“昌明锅”,但在改制前夕,厂里便有人将核心技术盗卖给外省企业,导致该厂最终不复存在,作者曾写下《谁“砸”了昌明锅》予以揭露。

曾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常德有人出差上海,到当时最繁荣的第一百货商店买女式品牌衬衣,回到家才发现,原来是常德地区安乡县服装厂生产的!(忘了叫什么品牌,曾获全国奖)那时一个县服装厂的产品竟然能打进大上海,现在的安乡人一定会认为那是一个梦。

及至今天,常德的整体实力依然列湖南前三,还是当年创的卷烟品牌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常德卷烟厂对常德的发展功不可没。

我发现我们的前辈非常睿智,轻工业都是围绕“吃、穿、用”来布局,因为常德是农业大市,资源丰富,而“吃、穿、用”又是人人必需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空间。

现在每有人谈到常德在湖南的现状时,总是拿出“交通瓶颈”来说事,诚然,交通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元素,但我认为不是唯一,至少还有如下原因:

第一、当年面对突然的社会转型,农耕文明发达的土壤上,缺少应对商品经济社会的各类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视野受到了局限。修建洞庭大道时都有人批评修宽了,说占用了过多的土地;选址常德火车站都说离下南门商业中心区太远……可见那时有些人依然是小农意识,在新浪潮中被呛死是必然的;

第二、大量国企改制后,企业自主权到了“老板”手中,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的品牌战略,原有的品牌扔了,新的产品又敌不过对手。

但更重要的一点是,缺少具有报国情怀的实业家。“海尔”的前身是一家街道集体企业,就因为有张瑞敏这样的具有报国情怀的实业家,“海尔”最终发展成为一家世界级企业。

没有报国情怀的老板,即使侥幸把企业做成了上市公司,也只是一个以圈股民的钱为目的的唯利是图者;没有报国情怀的企业领头人,政府投入再多的资金,也只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在“三湘名博沙龙”聊天群里,大V们聊得最多的是常德的酒,是呵,常德的酒曾经是神一样的存在,可几经折腾,风光不再,今天趁此机会,作者义务为常德的酒吆喝一下,常德的酒品质确实好,今年,“武陵酒”奠基了10万吨生产线,正在发力要找回当年的尊严。

常德的酒确实好,有资料为证。

相信一个品牌的句子(提起逝去的品牌就伤感)(2)

20多年前,我从废品收购站抢救性购下“武陵酒”厂拟出版的《武陵酒传》,此传记编于1986年,那时正是酒厂的兴旺期。书中内容分为:厂况简介,武陵酒、白龙酒等10多种酒的介绍,各种酒的商标图样,产品荣誉证书、新闻报道,名人品酒等。从资料中得知,武陵酒在1973年即被定为湖南接待外宾用酒,1979年被评为全国优质酒,1981年获得全国白酒质检酱香型曲酒总分第一名,1984年荣获国家银质奖和全国酒类质量大赛金杯奖,1986年荣获省名特优新食品质量大赛“芙蓉奖”,从这一系列的荣誉看,常德产的武陵酒曾是真正的全国名酒,香飘四海。

更为珍贵的是,书中辑有1985年人民日报社给酒厂的公函,要求酒厂为武陵酒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刊登广告,我们知道,人民日报在国内媒体中是最迟经营广告业务的,公函的落款与印章是人民日报社发行处而不是广告处,可见该报当时并未成立广告机构,而人民日报主动要求酒厂刊发广告,足见这一权威媒体对武陵酒品质的认可,这种殊荣,当时国内有几家酒企能获得呢?

遗憾地是,这么珍贵的资料扔掉了,它是企业的“魂”哩,魂丢了,就容易失去方向。

我希望,更多的原创性本土品牌横空出世,重现昔日辉煌。

(封面图来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