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1)

165分钟(剪切版:125分钟) 1998年

165分钟加长版《海上钢琴师》为基准的,正在国内上映的《海上钢琴师》为125分钟版

《海上钢琴师》是由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蒂姆·罗斯、比尔·努恩、梅兰尼·蒂埃里主演的剧情片,于1998年10月28日在意大利上映。

该片改编自亚利桑德罗·巴里克文学剧本《1900:独白》,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与钢琴结缘,成为钢琴大师的传奇故事。

该片4K修复版于2019年11月1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剧情简介

1900年的第一天,往返于欧美两地的邮轮Virginian号上,负责邮轮上添加煤炭的工人丹尼·博德曼(比尔·努恩饰)在头等舱上欲捡拾有钱人残留下来的食物时,却意外的在钢琴上发现一个被遗弃的新生儿,装在TD牌柠檬的空纸箱内。由于坚信“TD”正代表了Thanks Danny的缩写,于是丹尼不顾其他工人的嘲笑,独立抚育这个婴儿,并为了纪念这特别的一天,将他取名为:1900。

海上出生的1900(蒂姆·罗斯饰),在陆地上却是个从未存在的人,没有亲人、没有户籍,也没有国籍,大海便是他的摇篮,而他也随着Virginian号往返靠泊各个码头,逐渐长大。然而好景不常,一次的海上意外事件,造成抚养1900的丹尼意外丧生,幸而奇迹似的,某天深夜船上的众人被优美的琴声所惊醒,循着琴声而往,居然是无师自通的1900在钢琴前忘我的演奏着,动人的旋律打动了众人,从此,1900展开了在海上弹奏钢琴的旅程,也吸引了愈来愈多慕名而来的旅客。

马克斯(普路特·泰勒·文斯饰)在因缘际会下来到Virginian号加入乐队伴奏,也因此见识到这位传说中的海上钢琴师1900,两人因此结为好友。而1900在与发明爵士乐的传奇钢琴手杰利同船竞技钢琴琴艺之后,声势更是如日中天。但尽管马克斯再三鼓励1900下船去向全世界展露他的天赋,1900却始终未曾踏足陆地一步。直到他在为唱片公司录制个人专辑时,意外见到船舱之外清秀动人的女孩,并在感动之余创作了《1900's Theme》。随着女孩的下船离去,1900的心开始波动 。

拍摄花絮

  • 片中轮船的外观设计灵感来自于卢西塔尼亚号及其姐妹毛里塔尼亚号。1900弹钢琴的舞厅有着跟毛里塔尼亚号相似的圆形屋顶。
  • 拍摄《海上钢琴师》使蒂姆平生第一次访问意大利,说服他的并不是托纳多雷,而是那部独白剧《1900:独白》,这个讲述无名钢琴家的虚构故事打动了他。
  • 虽然蒂姆·罗斯本来不会弹钢琴,但经过拍片前半年的魔鬼特训后应该是学会了。片子里对1900弹琴时手部的拍摄镜头充分说明了那是蒂姆·罗斯自己的手(他的手指不长)。要知道做到“形似”对初学者来说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 由于中途曾一度中止,剧组花了110天的时间用于拍摄。在罗马搭建了19处外景,奥德萨11处。45名演员。75名工作人员。10000名群众演员。2500套服装。弗吉尼亚号使用的是一艘165米长的俄国退役舰艇。
  • 在乌克兰时,由于环境恶劣,语言不通,对剧本的分歧,加之两人脾气都不好,蒂姆与托纳托雷一度只在万不得已时才同对方讲话,剧组移师罗马以后,他们的关系融洽了许多:旁观者描述他们像好朋友一样亲密。
  • 饰演令1900钟情的女孩的梅兰妮·蒂埃里是一名模特,多次出现在《Vogue》等杂志上,出演该片时她只有16岁。
  • 包括纽约、南安普敦、那不勒斯等港口的外景,都是在罗马搭建而成的。
  • 最后在录音合成时采用的大部分实际音响出自钢琴演奏者缔尤特布塔。
  • 该片耗资2千万美元,远远超出了当时在意大利拍片的平均水平。
  • 该片在意大利公映时长达3小时。最初,它的海外放映版已被托纳多雷剪掉22分钟,但该片的海外发行商Fine Line公司,仍坚持电影应该再删改得戏剧化一些,并不顾《伯尔尼公约》关于“电影的最终剪辑权属导演”的规定,威胁说否则将不会发行该片,包括各大电影节上的放映;他们要求至少再删掉40分钟。
  • 该片原定在柏林电影节参展时长度为2小时45分钟,托纳多雷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一惜一切代价也不删戏,为此他错过了这届柏林影展。

平淡却引人入胜的剧情

电影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一艘名叫“弗吉尼亚”号的超级油轮上,这艘油轮常年往返于欧洲和美国,每一趟载客2000人左右。某一天游轮上的苦力丹尼在头等舱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于是决定收养他,因为时间发生在新世纪第一年第一个月,没有文化的丹尼便给这个婴儿取名叫1900。就这样,1900便开始了伴他一生的海上生活。

1900第一次展现出他的钢琴天分是在某天晚上,当时熟睡的船长船员和船上的游客们纷纷被音乐厅突然出现的动听旋律所唤醒,但让人没想到的是,音乐厅里坐在钢琴面前弹奏曲子的是1900。

游客们十分惊讶,这么小的小孩居然能够将钢琴弹得这么好。船员们更觉神奇,因为他们清楚根本就没人教过1900弹钢琴。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觉得1900是个天才。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2)

某天,小号吹得不错的麦克斯来到船上并成为船上乐队的一员。刚开始麦克斯还对船上的一切感到新奇,对海上的生活还充满好奇。只不过没几天油轮就在海上遇到了风暴,摇摇晃晃的油轮让麦克斯吐得神魂颠倒、几近崩溃。

跌跌撞撞的麦克斯走出房间来到音乐厅,遇到了如履平地的1900,这让麦克斯十分震惊。但更让麦克斯震惊的事情还在后头。

1900来到钢琴面前坐下,并让麦克斯打开了固定钢琴用的锁,同时还让麦克斯一起坐在了钢琴凳上。摇晃剧烈的船上,1900带着麦克斯一边弹琴,一边随着钢琴在音乐厅滑动,这一幕十分浪漫令人遐想,梦幻无比。

但很快,失控的钢琴便撞碎了大厅的玻璃,并冲破了船长的房门。

闯祸的他们被船长罚去了烧煤,在脏乱的煤堆里,两人成为了朋友。在往后的日子里,麦克斯很快发现1900的钢琴神乎其技,绝非凡人。

比如1900可以看着一个忧伤的老妇人,然后弹出一曲哀伤的乐曲;看见一个留着泪的舞女,曲子也变得捉摸不定;看到一个目不转睛,在思考着什么事的男人,就为他弹一曲深沉的旋律。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3)

因为1900的钢琴弹得实在是太好了,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专门慕名而来听他演奏的游客。其中,有像美国参议员一样宁愿捂着鼻子也要在三等舱听1900弹钢琴的欣赏1900的人,也有像号称爵士乐发明者的杰瑞一样,觉得1900名不副实想要来一探究竟的人。

杰瑞的登船挑战,也成就了电影中最为精彩的一幕——斗琴。杰瑞弹琴之前点了一根烟,没有抽,只是放在了钢琴上面,杰瑞的演奏很快开始,底下的人听得也如痴如醉,一曲弹完之后,钢琴上面的烟不仅没有灭,就连烟灰都没有掉下来,可见杰瑞弹琴的时候是多么温柔平稳,其琴技之高超可见一斑。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4)

1900弹琴之前,也带了一根烟,但是没点,直接放在钢琴上就开始弹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1900弹了一首需要至少两个人才能完成的曲子,1900弹琴的手速之快,让所有人都惊呆了,包括杰瑞,惊讶得手中的酒杯都滑落了下来掉在地上。为了体现1900手速之快,电影屏幕中一度出现了数只手在弹钢琴。

一曲弹完之后,1900站起来把之前没有点的那根烟放到了钢琴的琴弦上,此时神奇的一幕便出现了,烟直接被点燃,可见1900弹琴的速度之快,以至于琴弦的温度都上升到了可以点着烟的地步。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5)

斗琴以1900的胜出结束,此后1900名声更是大噪。不久唱片行慕名前来帮他录制唱片,1900起初继续保持着他对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弹出的曲调也是零碎而困惑的,直到他看到了一个女孩。

只此一面,1900便确定了他这一生的挚爱。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6)

1900的曲调很快就变得舒缓温柔起来,像一股细流缓缓流入心田,又像一滴水划过姑娘的脊背。一曲录罢,1900想要将他录制的唯一一部唱片送给女孩。但是从来没有追过女孩从来没有对外界有过内心接触的1900表现得不知所措,直到女孩下船之前,1900都没有把唱片送出去。

期间1900甚至还跑到三等舱中趁着女孩睡着的时候偷偷亲吻女孩,这也是影片中浪漫的一幕。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7)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8)

女孩下船之前,给了1900她家的地址,邀请1900去做客,临走之前还亲了下1900的脸颊。

1900彻底沦陷了,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1900和船上所有人告别,决心下船寻找真爱。可是,当1900走到下船悬梯一半的时候,1900突然停住了。1900望着高楼林立、尘雾满满的纽约怔了怔,然后脱下帽子,往前面一扔,转身又回到了弗吉尼亚号。

1900继续着他的海上生活。但麦克斯却厌倦了。

麦克斯告别了1900,下了船,回到了陆地上,就此与1900失去了联系。直到日后,麦克斯要去变卖陪伴他半生的小号,在和老板聊天的时候得知,弗吉尼亚号已经报废,停在港口等待爆破。麦克斯来到港口找到负责人,告诉他船上肯定还有一个人。因为麦克斯知道1900绝对不会下船,肯定还在船上。麦克斯带着唱片和唱片机,在船上各个播放在1900唯一刻录的那张唱片,终于把1900召唤了出来。

只不过,麦克斯依然没能劝说1900下船,1900决定与弗吉尼亚号一起,结束他们共同的生命。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9)

男主在影片最后有一段意味深长的独白:

“阻止我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吗?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

“那个世界好重,压在我身上。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里结束,你难道从来不为自己生活在无穷选择里而害怕得快崩溃掉吗?”

“我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整个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这里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你可以在有限的钢琴上表达出无限的快乐,我已经习惯这么生活。”

这段独白究竟在表达什么?

我认为不能单纯从表象来理解,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明显不真实的故事,充满荒诞的色彩,这点只要是普通人都看得出来:

首先,不可能有人会永远住在船上而不上岸,尤其在船舶报废之后,如果钢琴师不下船,吃什么、喝什么?

可电影没去表现这些东西——是剧本逻辑有问题吗?

当然不是!

导演就是希望用这么一个极为荒诞的故事来影射现实,所以,我们不能以正常人的视角来判断男主的行为动机——“海上钢琴师”实则隐喻着那个漂泊动荡的年代,寄托着导演的哀思: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排斥,对古朴、自由、文艺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10)

《海上钢琴师》剧照

然而,时代的轮渡绝不会为谁而停止,所以,废旧的客船最终被引爆,钢琴家和他的理想世界也最终化为尘埃,沉入无边无际的大海。

一、故事背后你所没看到的

1、电影所跨越的时(代)长(度)

要知道电影故事所跨越的时长,只需注意电影中人物提到的几个时间点和几句台词:

▼ 首先是1900年这个时间点:

这是电影主角的名字;同时也是男主角在船上(维吉尼亚号)被发现的时间;当然也是整部《海上钢琴师》故事的起点。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11)

▼ 其次是24岁这个时间点:

这是小号手(也是剧中故事的讲述者)登船的时间,如果我们假设小号手和钢琴师年龄相仿,再假设钢琴师被发现的时候离出生日不远,那么便可推算出小号手登船的时间是美国二十年代初期。(注:小号手曾被人称呼“Yank美国佬”,这说明他应该是个地道的美国人)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12)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13)

▲注意小号手出现在电影开端闪回镜头中,说明那不是故事的开端,而是他24岁登船的时间

▼ 再次是1933年这个时间点:

这是小号手离船的时间,也是他跟海上钢琴师分开的时间(自此两人一个陆上一个水上)。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14)

▲注意小号手离船时的色调反差以及他前面的那群富人

▼ 最后是琴行老板的一句台词:

“但战争结束后,人们都想听明快的曲子(不听爵士、布鲁斯了)……”

注意“战争结束”字眼,它发生在小号手离船(1933)后,那艘维吉尼亚号船即将被炸毁、小号手再次登船寻找钢琴师前。显然这个战争指的是“二战”!而轮船被炸毁之时,也是故事的终点。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15)

根据以上,我们不难推断出《海上钢琴师》电影故事跨越的时间是从1900年到1945年后的半个世纪。这绝对是史诗级别的“电影时长”了!

2、这段时间欧美发生了什么

(提示:爱因斯坦的合影、连接欧美大陆的船)

注意:我们这里之所以说的是欧美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世界发生了什么,那是因为那艘维吉尼亚号船连接的是欧美大陆,这在电影中反复被强调过(它承载的多为欧洲移民)。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16)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17)

▲注意英国国旗和美国自由女神像的对应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前文那些时间点所涉及的一些细节——

首先 是海上钢琴师的童年及青少年时期,这该在1900-1920年前(也就是小号手上船前):

显然,这段时间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一战的爆发直接导致了大量的欧洲人移民美国(这在船上有集中的体现,也不难看出那时的难民对美国的渴望)。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18)

其次 是小号手登船和离船间的那些年,这是1920-1933间的事情:

注意,这段时间美国颁布了禁酒令,国内大量正规行当倒闭,同时投机分子、匪徒、黑帮盛行(这在另一部意大利人拍的电影《美国往事》里有集中体现);

禁酒令后期(1929-1933)爆发了美国经济大萧条(这也是“美国梦”破灭的开始);

再次是1933年后,美国禁酒令逐渐被撤销。这也是小号手离船后的时段。然而,1933这个时间点所蕴含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来看电影中的一个细节——

海上钢琴师躺在船舱卧室的床上,床边的墙上贴满了照片,镜头逐渐拉近,我们看到了其中一张照片的特写:那是他跟爱因斯坦的合照(如果你再仔细看,还有钢琴师跟心理学家佛洛依德的合照)。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19)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20)

我们抛开导演出此镜头向伟人致敬的可能性,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些照片在提示我们一件事情:二战爆发了(注:爱因斯坦离开德国去美国大概就是在1933年)!

综上我们来做个总结,这半个世纪欧美发生了什么,按电影里提示的东西来讲,那就是:一战、美国禁酒时期、美国经济大萧条、二战、二战后的工业衰落(这段体现在小号手船外的戏份上)。

3、小号手、钢琴师经历与身份的互补

我们如果以上面这些事件点为参照物来看《海上钢琴师》两个主要人物的设置(小号手和钢琴师),你会发现,刚好两个人的经历起到了一个对现实事件互补的作用。换句话说,钢琴师没经历的陆地上的生活,那个小号手都经历了!——这其中包括战争,包括社会动乱,包括经济衰落,包括美国梦的破碎……

而小号手没经历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创作,海上钢琴师都干了!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21)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22)

如此看来,我们是否可以说两个人物的设置,一个是现实中的具象人物,一个是艺术上抽象出来的人物;一个是对现实生活的呈现,一个是对幻想生活的假设……

两个人合在一起产生出了极强的艺术对比性与对称性,电影其他各处的象征情节则都是在这两个人物连成的轴线下表达出来的。

那么在这种象征性的对比与对称中,又隐藏着什么我们没看到的东西呢?

二、象征性背后你所没看到的

1、关于讲故事的人与听故事的人

“只要你有一个好的故事以及听故事的人,你就永远不会完蛋!”(原文:You’re never really done for as long as you got a good story and someone to tell it to)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23)

这句话出自海上钢琴师之口,但通过小号手复述不下三遍。非但如此,电影在演到小号手讲故事的时候,多次表现出了那些听讲述的人被深深吸引的迹象(表现在闪回前后衔接以及听者反应上)。

这足以证明导演对讲(电影)故事手法和技巧的重视度了!也足以体现意大利导演讲故事善用的方式了!(几乎同年上映的港产片《南海十三郎》与此片讲故事手法异曲同工,请参看《这部97港产片竟神预演了中国电影的命运》)

纵观意大利导演托纳多雷的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用的都是这种讲故事的方式。

2、三个 F*ck……

《海上钢琴师》里的主要人物总体来说都挺绅士的,都文绉绉的、好脾气,因此,电影中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几次“F*ck”显得格外显眼,其实准确的说正式从人口中说出的不多不少只有三次:

▼ 第一次是钢琴师父亲对船长:F*ck the law(法律)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24)

▼ 第二次是少年钢琴师对船长:F*ck the regulations(规则)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25)

▼ 第三次是钢琴师对来挑战的乐手:F*ck jazz(爵士乐)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26)

我认为这三个 F*ck 可不是随手拈来的台词,他是导演精心设计的具有一定象征性的台词,它体现出了创作者对政治、世俗以及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价值观的态度,同时也为这艘维吉尼亚号轮船萌生了一层高度民主、乌托邦的浪漫色彩。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27)

这三句话构成了创作者整部电影的个人情感框架。

3、被炸毁的船、钢琴师以及没落的爵士乐

当然,也正是这层浪漫色彩让这艘船越发显得虚幻、超现实、不得永久。这也是维吉尼亚号最终被炸事件的象征性意义。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28)

注意:与轮船同时毁掉的还有另外两样东西——钢琴师和“爵士乐”

海上钢琴师随船毁灭不难理解,他的人格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是在现实中无法存活的,从现实角度来讲,他这种人要能在“文明社会”活下去才不对劲儿了!

我们来看“爵士乐”。创作者的情感在那个小号手船外的戏份上展现无遗。电影开篇就演出了一种悲剧色彩——他(小号手)生活窘迫、要卖掉自己最爱、最珍贵的那个康恩牌小号,而这个小号在商人眼里,只不过值六英镑(二十五美元)。这些数字和情节足以象征化地表现出创作者对“传统爵士乐”没落的伤感。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29)

▼ 现实中,爵士乐的发展曾经历过两此转变:

一次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美国南部新奥尔良向北部地域上的迁徙。这次转变让传统爵士乐更普及了,但同时也更商业化了。被商业包装下的爵士明星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电影中那个从纽约赶来PK海上钢琴师的爵士乐手便是这种转变过程的象征性代表;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30)

另一次转变是二战后爵士乐的融合化、摇滚化,这也是爵士乐进一步向商业化靠拢的印证。(猫王、披头士便是在这一时期诞生)

如此看来,导演将爵士乐没落的个人情感与时代、社会没落捆绑到一起,其象征性手法极其高明。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31)

4、钢琴师下船、扔帽子、回船

很多看过《海上钢琴师》的人总在纠结钢琴师为什么不下船这件事,正所谓好死不如赖活。更别说还有个一见钟情的女人在等着他……

这种想法是典型脱离现实的商业片的思维模式。很多人可能会把不下船的原因归咎于钢琴师父亲以及那个意大利人的话对他造成的影响,但这是建立在一种特殊性与艺术偶然性之上的!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32)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33)

如果我们把海上钢琴师当成一类人的象征,并理解这类人无法在现实存活的概念,就不难理解钢琴师的选择了(这点前文提过)。

那么现实是怎样的呢(或者说陆地是怎样的),我们来看片中钢琴师下船与留船的那个临界点——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34)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35)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36)

注意:空中的飞鸟和被钢琴师扔出的帽子形成了视觉上的对应,两者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当然,这个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本人的主观感触是——

那个高楼大厦、烟雾缭绕的飞鸟象征着在城市中打拼的人的未知下场,而那个帽子,象征着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文明”。钢琴师扔出帽子,也表现出了他对这种可能在陆地上发生的生活的恐惧与抵触。转身回船表现出了他与这种“文明社会”的诀别。

在“固定型思维”影响下,1900把自己拴在一个安全空间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在看得活络,无所拘泥,则无不通耳。这句话的意思是:固执于自己的想法而不知道变通。

影片的开端,1900的养父——船员丹尼很认真地教1900读报认字。年幼的1900曾问父亲:妈妈是什么?丹尼也许是担心有人会抢走没有任何身份证明文件的1900,于是告诉他:妈妈是一匹马、孤儿院是一个大监狱、陆地的鲨鱼会吞没他。丹尼不断地为1900设定一个“恐怖”的陆地世界,在这种“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教育下,1900真的自己框住了自己。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37)

《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到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在书中说:固定型思维的人,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惧怕挑战,总为自我设限。

小时候的1900也曾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兴趣,只是养父丹尼用“固定思维”的铁链来系住他。由于那时候的1900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当养父不断向他描述一个“恐惧”的陆地世界时,他便信以为真。心理学认为,这种在脑海里预设的固定思维,会影响一个人的终身。

这一切如同驯兽师用大铁链拴住年幼的小象,当它们经过多番的尝试也无法摆脱铁链的束缚时,小象就会放弃逃走的念头。即使小象日后长大了,在“固定思维”的影响下,它们也不会再想着逃走。

网络上有人曾对固定型思维的特点总结为:规避挑战、痛恨变化、关注限制、在改变现状上无能为力、不接受批评、喜欢待在舒适区等等。

其实,1900的人生道路一直受到固定思维的影响,他眼中的整个世界既美丽又可怕,是“固定思维”让他一再地后退。于他而言,只有弗吉尼亚这艘船是最安全的地方,是他最熟悉最有掌控感的地方。他在自己的人生圈地里不需要遵守任何规则,可以随意发挥;那些来来往往的游客也仅仅是他的听众;只要演绎好88个琴键,他就可以创造不同人生,放飞自我。

在“自我防御机制”影响下,他随时随刻对自我进行保护

在《海上钢琴师》中,好朋友麦克斯曾提议1900走下舷梯,去见识一下陆地的世界,开创自己非同凡响的人生。对此,1900的回答是“陆地上的人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在为什么上。冬天害怕夏天的迟来,夏天不担心冬天将至,这就是你为什么不知疲倦,永远在追寻着哪里永远是夏天,我并不羡慕。”

其实,1900不仅仅是在阐述自己的价值观,更多的是在自我保护。陆地世界于1900而言是陌生的,他害怕面对广阔无垠的陆地,害怕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更害怕独自一人感受外面的未知世界。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自我防御机制”,它指的是: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通过对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

在“自我防御机制”下,1900始终无法战胜内心的恐惧与胆怯。比方说他喜欢新奥尔良却从未开启征程,她初见自己喜欢的女孩却不敢去追求。1900害怕自己会生活在无穷选择的世界里,所以他才会说:“我下不了这艘船,我宁可放弃我的生命,就像我从没存在过。”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38)

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自我防御机制从好的方面来说是自我保护,可以让我们的自我功能得以保留,而不至于被太过浓烈的感受给摧毁。

1900曾和一位失去五个孩子的陌生男子有过深刻的交谈。那位男子告诉1900:大海的声音是他这一生中听到过的最美好的声音,你如果也听过就会明白自己的生命该如何度过,人生是无限的。

1900至始至终只认为音乐和钢琴是他内心的大海,88个琴键就能让他在音乐中遐想遨游。而事实上是1900在“自我防御机制”的影响下,他清楚知道无尽头的世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他害怕迷失其中、更害怕失去对钢琴的掌控和自如。因此,他情愿待在弗吉尼亚号里,在这个地方,他只需钢琴的陪伴就能实现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在“自我选择效应”下,他对自我始终保持清醒

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做“自我选择效应”,它指的是:自我选择的逻辑点在于自我存在,而自我选择无非就是自我存在的不断充实。

在《海上钢琴师》中,1900有两次下船的机会。第一次是他遇上了心爱的女人,他鼓足勇气下船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当他走下楼梯的一刹那,面对着近在咫尺的陆地,他陷入了沉思随手抛下帽子,然后选择转身回到船上。

另一次是因为弗吉尼亚号由于年久失修,最终被废弃炸毁。如果1900想要活命,他只能选择下船。但是这一次,他依然留在船上,选择与弗吉尼亚号好共存亡。面对这一幕时 或许观众内心都有同样的疑问:1900凭借出色的钢琴演奏,他在陆地的发展肯定比船上要成功,陆地才是让他实现名利双收的地方。为何他还是坚定不移地选择与弗吉尼亚号共存亡,宁愿了无声息地离开世界?

海上钢琴师最大的隐喻(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39)

1900的生命始于弗吉尼亚号,终于弗吉尼亚号,这里是他唯一可以看到尽头的地方。在钢琴的陪伴下,弗吉尼亚号让他演绎了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因此,1900之所以不愿意选择下船,是因为他无法掌握广阔无垠的大地、他不习惯无穷无尽的生活、他更不属于无尽头的陆地世界,他认为只有宁静的大海才是最安全的。

有人曾说: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在浩瀚的宇宙中,在时间的长河中,在进化的历程中,渺小如尘埃的你的选择,至少对这个个体而言,有无限的意义。

在“自我选择效应”影响下,1900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琴键演奏了无限的音乐,这就是他真正的人生。为了保存这份意义,他宁肯舍弃自己的生命与弗吉尼亚号一同沉入海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