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常胜靠学(小胜靠力中胜靠智)
一、小胜靠力
相信大家对“愚公移山”的故事应该很熟悉了。
讲的是北山脚下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
愚公看着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堵在那里,进进出出实在不方便,于是便召集全家人商量,“我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好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凿石挖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嘲笑愚公的蠢,不料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真是顽固啊,顽固到难以改变。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后来,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于是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从此再没有山冈阻隔了。
愚公的胜利,靠的是实实在在的一锤一凿,没有花哨的技巧,冬夏往返不曾厌弃,可谓是用人的力气与自然抗衡,仅仅是靠汗水和意志铸就的传奇。
二、中胜靠智
古代兵家十分赞同“兵以计为先”,而这里计谋的实质就是斗智,即以智慧取胜。
《史记》中,记述了田忌赛马的故事。
孙膑很清楚,如果不是动动脑子的话,田忌的马是断然赛不赢的,于是出主意用一场的失败换取两场的胜利。
于是便让田忌拿自己第三等的马去当炮灰,败给人家排第一的马;再拿自己最优良的马去吊打人家第二的马,拿自己排第二的马去战胜人家排第三的马。
结果很令人惊喜,田忌大获全胜。这就说明了实力很重要,但是实力悬殊也并不是不可战胜的:要是有了智慧加持,即使身处不利也能翻身。
《水浒传》里有一段是燕青对任原的相扑描写。
这个相扑,一来一往,最要说得分明,说时迟,那时疾,正如空中星移电掣相似,些儿迟慢不得。
当时燕青做一块儿蹲在右边,任原先在左边立个门户,燕青只不动弹。
……任原见燕青不动弹,看看逼过右边来,燕青只瞅他下三面。任原暗忖道:“这人必来算我下三面。你看我不消动手,只一脚踢这厮下献台去。”任原看看逼将入来,虚将左脚卖个破绽,燕青叫一声:“不要来!”任原却待奔他,被燕青去任原左胁下穿将过去。
……大汉转身终是不便,三换换得脚步乱了。燕青却抢将入去,用右手扭住任原,探左手插入任原交裆,用肩胛顶住他胸脯,把任原直托将起来,头重脚轻,借力便旋四五旋,旋到献台边,叫一声:“下去!”把任原头在下,脚在上,直撺下献台来。这一扑,名唤做鹁鸽旋,数万的香官看了,齐声喝采。
《水浒传》中这段描写使我们明白,中国古代的相扑与日本现在的相扑是有不同之处的,这便是,不完全是靠身材、靠力量取胜,还要用智慧、用技巧。
燕青身材比不得任原,但却三下五除二把任原打倒在地,这说明蛮力在智慧面前并无立足之地。
三、大胜靠德
长勺之战前,曹判求见鲁庄公,问鲁庄公所认为可以一战的三个条件。
其中第一条“衣食所安,必以分人”,因其恩惠所加,只在贵族,未及于民,所以曹判反对。
第二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只对天地神灵诚信,仍未及民,亦不足以战。
只有第三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乃是为民办好事,曹判认为这才是可以一战的先决条件。
曹判论战,他并不与鲁庄公讨论战士数量、武器装备,又或是战斗的具体谋略,而是着眼于统治者的仁德。
有了德,民心才会向背,所战才能获胜,毕竟“无民而能逞其志者,未之有也”。长勺之战,鲁国能以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齐国,就在于统治者的德行。
孔子也常说“为政以德”,只有把“德”重点突出,希望达成的政治军事目标才能顺利达成,“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也是指日可待了。
以德服人,以德取胜,方是上上之法。
四、全胜靠道
老子《道德经》里面的“道”,指的就是最根本的道理和规律,它都能与万事万物都构成关系,一通百通,以至于达到融通万物的境界。
只有气力,行事易鲁莽激进,或有顾此失彼之患。所谓“蛮力不如巧力”便是此意;
只有智慧,虽能看破大局,胸有成竹,但是缺少行动力;
只有道德,做事会偏于软弱无力,有了精气神但没有主心骨。
这就启示了我们,若想要大获全胜,“道”,其实是德、智、力之和。但这里要注意的是,“和”不是简单相加,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呼应,相互融通。
《孟子》中有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无疑是最重要的。
但是孟子提出的天时、地利、人和三种影响事业成败的因素,只有都具备,“域民”“固国”和“威天下”方可成为有可能实现的政治目标。
作者:雅君,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