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剧十恨原唱(张恨水眼中的庐剧)

庐剧十恨原唱(张恨水眼中的庐剧)(1)

2017年作者照片

大概是去年夏日,我去了潜山的张恨水纪念馆,增进了对这位大作家的了解。说来也是缘分,不远处竟是程长庚陈列馆,这大概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张恨水离京剧近,我便离庐剧近了!1955年,张恨水还专门写过一篇关于庐剧的随笔,那时虽刚改名为庐剧,人们还是习惯叫它倒七戏。

张恨水见过大世面,写过大部头,爱戏曲。对于“倒七戏”,他有过这样的说法:凡戏子出台,口里要唱七个字一句戏词。等到唱完了,掉转身来,面向台下。所以开始倒步唱了七个字,这就是倒七戏。这与我之前从老艺人那采访得来的一种关于“倒七戏”名称由来基本一致。

张恨水曾看过两部庐剧,一部是东路的代表剧目《双丝带》,一部是西路的代表剧目《借罗衣》,加上身边的合肥亲戚介绍,算是基本了解了倒七戏。他肯定了庐剧就戏来说,服装、台步等已逐步规范,趋近京剧。那时的庐剧已完成了由皖西大别山区流传至合肥,再传向芜湖、巢湖等地,与徽剧、京剧等姊妹戏曲形式“两锅下”,合班共台的过程。在大量吸收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以致之后的几年时间出现了庐剧发展的一次高峰。1957年4月,应文化部和中国剧协的邀请,庐剧赴京演出。张治中、卫立煌和首都戏剧界、文艺界的名流、著名演员以及许多热心的观众一起观看了庐剧首演。最令庐剧人终生难忘的是,5月6日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省庐剧团的专场汇报演出。庐剧在京演出历时40多天,在全国首次展现了庐剧艺术的魅力。《休丁香》、《借罗衣》受到了首都观众的欢迎和文艺界的重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晚报》等报刊,连续发表了著名作家赵树理、艾芜、姚雪垠,文艺理论家戴不凡等人的多篇评论文章,盛赞庐剧这株“田野上的鲜花”。庐剧演员丁玉兰应国务院邀请,还参加了“五一”国宴。

庐剧,还有个“小倒戏”的小名。先前我在《庐剧“别称”知多少》的文章里介绍过,相对于那些格局大的戏曲来说,“小”对“大”,“倒”对“正”。张恨水觉得,他看到的庐剧,已经是很正大的了。在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更是庐剧的起源地的皖西大别山区,庐剧人于1960年根据革命史实创作的大型现代庐剧《程红梅》赴京参加全国十个现代戏观摩汇演;1982年,再次创作革命题材的大型现代庐剧《妈妈》赴京向党的“十二大”作专场演出,达到了庐剧发展的又一高峰。

再来说戏,张恨水认为《借罗衣》就是教育人们做事要实实在在。编戏的人并没有说什么,看戏的人自然明白,这戏自然是编得好。我想说的是,以前的编戏人,指着这活计奔命,得想着法扣观众。如今,为了戏而戏,没等从老祖宗那弄来一知半解,又去学洋范儿,结果一没观众,二没市场,哈哈了之。庐剧,和其他的非遗一样,得知它哪来,晓它哪去,先继承后传承,只创新不创造。

别说小戏小,大有可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