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适合个人旅游的地方(你真的了解苗族)

“游方”是苗族婚恋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词。在苗族传统文化中,各个村寨有专门的游方场供青年男女谈恋爱。

故而,“游方”大多时候是作为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标志被提出的。

其事实是否如此,有待商榷。

苗族适合个人旅游的地方(你真的了解苗族)(1)

“游方”的过程大概如下:

农闲时候或者年节期间,晚饭后,苗族的男青年便相约伙伴,成群结队地去别的村寨找姑娘玩耍。

到了村寨,他们或吹口哨、或以木叶传情,然后一同相约到村寨的游方场上说说唱唱,一直到天亮。

苗族适合个人旅游的地方(你真的了解苗族)(2)

表面看来,苗族青年男女正进行着十分自由的恋爱活动,事实是否如此,尚有待证明。

本文以贵州省清水江流域的部分苗族村寨为调查点,通过实际田野调查,站在人类学的视角上,力图透析其中真正的文化内涵。

一、由“游方场”说起

苗族适合个人旅游的地方(你真的了解苗族)(3)

“游方场”即男女青年玩耍的地点。在很多苗族地区,每个村寨至少有一个游方场,有的甚至有两三个。

游方场的设定以村寨的家族体系或日酒堂为区分标准。村寨只有一个家族的就设定一个游方场,有两个家族或酒堂的就设定两个,以此类推。

地点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有的村寨,游方场设置在寨子中间,有的则设在村寨路口的空地或者墓地。究其缘由,主要是为本寨游方少女的安全着想。我们可以由下列当地人的表述中看出:

双井镇龙塘村老支书:“我们的老游方场设在这个墓地,主要是警告那些年轻人不能乱来啊!要不然,祖宗都是看着的呢。”

施洞方寨刘运洪:“以前每个寨子都会在中间留个坝子,作为游方场。白天的时候,男男女女都在寨子外面谈,但是晚上,女孩的父母就绝对不允许了。因为在以前的时候,一个女孩子如果出去,被别人抢了去也不知道的。像现在游方的时候,男孩也可以去拽女孩子的。所以父母不放心,就安排好一定在寨子中间的一个坝子,这样安全,而且父母也随时可以知道。女孩也不能走远了。”

苗族适合个人旅游的地方(你真的了解苗族)(4)

革东万文学:“我们每个寨子的每个酒堂一般都有一个游方场,场地是规定好了的。谁也不能逾越。如果你是属于这个游方场的,但是你到了其他酒堂的游方场,那你就必须买头猪或者买鸡鸭啊这些东西,并且放鞭炮、挂红到我们这个酒堂的人面前来道歉。我们的程序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们川洞的后生到了革东寨这里,我们就会先打几个哨子,哨子的吹法都差不多,那些女孩子就知道有后生来了,那她们就会派人过来看是哪个寨子的,然后才一伙人出来和我们游方。”

游方场在当地就成了确定婚姻边界的一个标志。可以到游方场上来的人,就表明是可以通婚的家族,否则是绝对禁止的。

而这个边界就表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并不是所有的青年男女都可以自由地相互交往的,他们的交往必须是在社会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比如剑河县革东寨与邻近的源江村自古以来不能通婚,据说是祖先立下的规矩,结亲的人家要一辈子背着老祖宗的诅咒。另外,施洞偏寨村的杨家寨与石家寨由于先人结拜为兄弟,两个寨子的年轻人也不能相互来往,否则会“断子绝孙”。

苗族适合个人旅游的地方(你真的了解苗族)(5)

二、“游方场”的场内场外

前面我们已经举例说明了由于游方场所的限定对于男女恋爱范围的限定。那么,除此之外,游方仅仅是男女青年两个人的事情吗?龙塘刘正国告诉我们,游方场范围内,男女之间如何亲密,没有人会管。一旦超出了这个范围,是不允许的。只要有女孩认为在游方场范围外自己遭到了侮辱,本寨的人都会对他进行惩罚。如果遇到本寨的人,要是女方的父亲、兄长等,他们就应该低头或侧过头,不要看他,这样表示尊重和回避,但也不能走开,那样会被认为不礼貌。

这是场内的情况,也就是说,苗族游方并非我们古文中所描述的“奔着不禁”,他们同样接受着长辈甚至是全寨人的监督。

苗族适合个人旅游的地方(你真的了解苗族)(6)

场所的相对固定是一种客观的社会控制手段,但是,心里或事实上的被监视就是文化的社会控制手段了。而且,这不仅发生在场内,游方场外也是如此:

龙塘刘正国:“一般情况下,男女双方如果有心上人了,回家后都会跟家里人说。家里人就会去暗中调查对方的客人好不好,也就是是否有益,是否干净。这条过关了,才会考虑家庭、父母等其他因素。”

也就是说,就算青年男女在游方场上相爱了,他们也必须得到父母的认可后才能确定是否能够最终走到一起。而这种认可是在千万次暗中调查的基础上的。

苗族适合个人旅游的地方(你真的了解苗族)(7)

因此,游方结束,男女青年告诉父母对方的大致情况,然后父母就托人暗中打听,直到了解对方的每一家亲戚都是干净的,才允许自己的儿女与对方结亲,否则,就算是断绝父子或母女关系,父母也决不允许双方来往。

因此,游方场上的监督相对于场外的调查来说,算是小事一桩了。

苗族适合个人旅游的地方(你真的了解苗族)(8)

而所谓的自由恋爱,在这些条条框框中早已被剥夺了自由权。

因为,我们通常所谓的恋爱自由是以婚姻选择自由为前提来谈论的。

如此说来,苗族传统的“游方”或许只是社会监督下开的一个小小的所谓自由的口子罢了。

苗族适合个人旅游的地方(你真的了解苗族)(9)

故而,无论从游方场的设定,还是游方场上的规矩以及场外的调查来看,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游方都应该作为一种社会机制来看待。

这种社会机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善社会的发展,即横向上婚姻关系的确立及纵向上子嗣的延续。

游方的男孩们可以走村串寨,但这些村寨往往被限定在共同的服饰、共同的生活方式等标准之上。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贵州苗族地区尤其如此,相邻村寨都可能因为属于不同的民族而不能结亲。

故而,我们或许可以说,“游方”实质上是苗族社会自我调节的一套文化机制,这套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婚姻限定在有利于家族发展的范围。

作者简介:

傅慧平,女,(1984―),贵州大学文学院07级民族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经济学;民族学。

图片来源:张荣斌、龙胜海、部分网络

文字来源:傅慧平

原发布网站:101505资源网

责任编辑:九妹~小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