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案例南方周末(传媒视线资讯平台)

深度报道案例南方周末(传媒视线资讯平台)(1)

深度报道案例南方周末(传媒视线资讯平台)(2)

又见"新闻乌龙"

·误把旧闻当新闻,多家网站集体闹乌龙

5月20日早上,多家网站推送文章《据新华社最新消息,中美贸易战停火!止战!》,引发广泛关注。随后,新华社正式辟谣:“经查,此消息为新华社2018年5月20日所发旧稿,非新华社今日所发。”还强调“对盗用新华社名义发布虚假新闻的行为,我们予以谴责,并保留依法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名人去世、地震等新闻也曾闹乌龙

事实上,这些年的乌龙新闻事件并不少见。从金庸到洪金宝、成龙,从小沈阳到姜文,近年来类似名人去世的假新闻现象就屡见不鲜。对于地震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媒体也曾闹出乌龙。2016年1月4日,澎湃新闻发布江西九江发生地震的消息。随后,诸多新闻客户端纷纷跟风推送此消息。很快证明信息不实,国家地震台网也在第一时间发布声明进行辟谣。

假新闻屡见不鲜,谁是背后推手?

深度报道案例南方周末(传媒视线资讯平台)(3)

全面解剖网络时代的假新闻

·追求时效,抢发新闻

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发布或推送的速度,各大网站都是以秒计时。正是在这种标准之下,一些网站有时为了片面追求抢发和效率,而对必要的信息审核程序进行压缩。由此也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越是重要的新闻,越要抢发,闹乌龙的概率也越大。

·博人眼球、利益驱动

“假新闻”满天飞更多是为了博眼球、获取经济收益。一些网站和个人置社会道义于不顾,热衷制造“假新闻”,主要目的就是增加点击率,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很多社交网站公开或不公开对高点击率有高额奖励和广告分成,炮制耸人听闻的“假新闻”就成为一些人稳赚不赔的买卖。

·社交平台助推假新闻泛滥

在社交平台上,去中心化的传播机制让公众表达权得到扩大的同时,也滋生了不实信息和假新闻。有国外研究人员通过网站流量统计发现,社交平台为传统主流新闻网站引入10.1%的流量,却为假新闻网站引入41.8%的流量。社交平台用户人人都能发声,假新闻的潜在源头多;社交平台的社会化和算法化传播机制,使假新闻传播快而广。

真实内核不可或缺,多方合力阻击虚假新闻

深度报道案例南方周末(传媒视线资讯平台)(4)

全球掀起假新闻"阻击战"

·政府完善立法并依法治理

面对虚假新闻,政府需要完善立法并加强执法。早在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就印发了《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要求新闻机构建立健全内部防范虚假新闻的管理制度、纠错和更正制度,完善虚假失实报道的责任追究制度。2017年6月开始实施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也明确要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健全信息发布审核、公共信息巡查、应急处置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以真实立命、强化“把关人”意识

技术的发展无远弗届,媒体的嬗变风生水起,但千变万化之中,新闻的真实性永远是第一位的,也是安身立命之本。应对假新闻,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平台抑或社交媒体,必须充分发挥“把关人”的作用,转变为了抢头条而对新闻内容进行直接转载或是简单改写的思想,而是进行必要的求证和核实,确保新闻真实。此外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加强对假新闻甄别与控制,完善假新闻发布主体和内容的识别模型。

·加强网民新媒体素养教育

我国网民超过8亿,各类社交媒体平台覆盖大部分网民,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企业与用户的天然联系,通过微信、QQ、微博等平台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甄别和防范假新闻的公益性教育,包括针对青少年网民开展系统性的新媒体素养教育,持续提升全社会对假新闻的免疫能力。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copy; 1997-2019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