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到底好在哪里(文化苦旅告诉我们的不只有人生真谛)
像《围城》和《平凡的世界》一样,好书百读不厌。《文化苦旅》虽已拜读一遍,但感觉有种吸引力让我再次拜读。俗话说,见字如面,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是朋友与朋友在对话、心灵与心灵在沟通、情感与情感在交流、思想与思想在碰撞。
《文化苦旅》好就好在、妙就妙在一个“苦”字上,这个“苦”字包括三层含义:
创作艰辛之“苦”《文化苦旅》分为原版和新版两个版本,在《原版初序》里,余秋雨写了创作的初心和艰辛,他在讲课和旅行中,把自然山水感悟成“人文山水”,这样边走边想,边想边走,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疲惫地伏在旅舍的小桌子上涂涂抹抹,然后向路人打听邮筒所在,把刚刚写好的那点东西寄走,走一程寄一篇。
在《新版小叙》里,余秋雨把《文化苦旅》比喻外出的浪子,他写到:“当东方出版中心把印了二十年的老版子进行报废处理后送到我的办公室,我就像看到了一位疲惫不堪、浑身黑腻的回家苦儿,不禁有点鼻酸,接下来,“浇水为沐,煮米为食,裁布为衣,整塌为憩”。
应该说,这部书是余秋雨用心血和汗水铸就,是用笔一个字一个字雕琢而成,纯属原始创作、手工制造,前后历经二三十年,相当于人生的三分之一,可见一本好书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和时间打磨。
探索实践之“苦”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十多年前,余秋雨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二十世纪末,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阿拉伯文明等七大文明,也成为迄今全球唯一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
他在考察过程中每天都写笔记,一路上险情重重、非常艰难,后来他又花费极大的精力考察了欧洲九十六座城市,其中《文化苦旅》中的“世界之旅”部分编录了《鱼尾山屋》和《北欧寒夜》这两篇文章。
应该说,《文化苦旅》是余秋雨脚踏实地写出来的,也是当代唯一用笔写作的巨匠。《文化苦旅》最后一篇文章就是《祭笔》,他说至今还没有用电脑,一切文字都用笔写出,被出版界誉为稀世无多的“纯手工写作”。
他学了安徒生的一半,随身带墨水瓶,特别是在行经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漫长的边界时,紧抱稿子紧捏笔,这样即使被俘虏了,行季被抢走了,纸笔还在,还能写,可见笔就是他手中的枪。
读到这里,我心里为之一颤,佩服得五体投地,余秋雨不愧是大笔杆子、真笔杆子、铁笔杆子。我写这么年的文章,都是在和平年代和安全环境下,没有达到他老人家那样,紧抱稿子紧捏笔,走到哪、想到哪、写到哪,有时我是躺在床上、走在路上想好了,在家里找张纸,用笔写好了再揣到办公室,这可能就是我们与大师和巨匠的差距吧。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文化苦旅》的“苦”一半来源于艰苦的探索实践。
诉说文化之“苦”
余秋雨写《文化苦旅》主要围绕两条线索:
① 一条是褒扬线
通过对文明和文化进行大量的探索、研究、考察,形成了一些独具见解、耳目一新的认识、思考、观点,字里行间体现了对文化精髓的敬畏和尊重。
②一条就是诉苦线
通过现场考察、对比分析以及亲身经历和大量研究,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指出了各种文化的糟粕,找准痛点、一针见血、产生共鸣,这个共鸣就是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有一种说不出的苦衷。
这些苦衷主要体现在《文化苦旅》中的“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的文章里面,这也正是这本书新版的精髓和亮点所在。
在《文化之痛》这篇文章里余秋雨通过写“文革”灾难中的事,直率地揭露了中国文化最痛心的三个病穴:第一个是仪式化造假,第二个是运动化整人,第三个是随机化呼应。
他写到“我至今还是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和阐释者,在海外力争他的历史尊严和本位合理,但是,我又明白,它必须重构、必须转型、必须新生。”
大家细读便能体会到余秋雨对文化的痛苦诉说。
文明是文化的摇篮,文化是文明的延续。奥运圣火在里约热内卢熊熊燃起的那刻,点燃的是奥运激情、奥运盛会、奥运赛事,传递的却是奥林匹克的文明、奥林匹克的文化、奥林匹克的精神,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我的孩子曾经问过两个问题,我都是从文化角度给予解答。
第一个是为什么中国人要学英语?
我语重心长地说,想当初英国是日不落帝国,英国的制度、体系、法律、语言对世界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所以英语成了世界通用语言;中国近代受尽屈辱,将来真正强大了,中华文化主宰世界之时,就是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之际。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黑龙江省不编教材?
我说古代黑龙江是官员流放之地,文化历史短、起源晚、影响力小。想想也是,《文化苦旅》里有篇文章叫《宁古塔》,写的是江南一些“名士”、“佳人”流放到此的情景,后来这些人也为龙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贡献,但余秋雨也分析了这些文化没有成为主流先进文化的原因。可见,似乎用文化可以解释一切。
浅谈文化苦衷,离不开三种文化的对比分析。
①关于勤俭文化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近年来,国家上下狠反“四风”,见到了新成效。但是与先进文化相比,我们的勤俭文化还有差距。
比如说吃的,一场婚宴杯盘罗列,吃的少、剩得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年我参加过的婚宴,节俭又吃得好只有一次。如今生活好了,不像五八年挨饿,肘子、四喜丸子、烧鸡、大虾,谁还馋呢?反正每次我都吃不饱,吃不饱也挺好,就当节食减肥了。
想必大家都记得,霍建华和林心如的婚礼花了300多万,当然花钱是公民的合法权益,谁也管不着。西方国家的婚礼的确是节俭大方有文化,婚宴也不大吃大喝,这点值得学习。
中国婚礼要彰显勤俭文化,适应绿色发展理念,如果让我主持,霍心的婚礼我想设计成“三二”模式,即花三万块钱、送两书本书,比如让霍建华送给林心如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心如送霍建华一本《围城》,花三万块钱、送两本书的婚礼,不一定比花300多万、送多少贵重礼物的婚礼差点啥,反而更有意义,钱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个事儿,如何办一个节俭而又高大上、具有特殊意义、引领华人潮流的婚礼才是一个事儿。
铺张浪费侵害文化健康之躯,浪费的是人力、物力、体力、精力,冲谈的是亲情、友情、感情、人情。我们国家并不全都富有,还有那么多人口没有脱贫,我们的企业也很困难,艰苦奋斗、勤俭持家、开源节流、降本增效,需要每个人身体力行、一起使劲。
②关于诚信文化
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是立身、立命之本。古人云:民无信不立,言不信者,行不果。信也是儒家“五常”之一,现在“诚信”纳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苦旅》给我留下最深刻的一篇文章就是《信客》,信客如同现在的邮递员和快递员,那时经济交通极不发达,村里的男人到城里打工,来回稍信寄物全靠信客,信客行业是种十分辛苦甚至有时还费力不讨好的营业。
《信客》写的是师徒诚信的事。其中的经典语言说得棒极了,让人回味无穷。别人问信客为什么干这行时,信客说:“一头是没有了家的男人,一头是没有了男人的家。两头都踮着脚,怎么也看不到对方。我是帮他们跑跑腿。”
当听到徒弟帮助蔡先生处理了售书侵权的事时,信客说:“我们信客、平常送小信,但有时也送大信,那就是天下公信”。还有余秋雨评价信客时写到:“信客,肩上挑的不仅仅是货品,而且是家家户户的生死祸福”,等等,这些话说得多好哇,我简直不相信是信客说的,反倒是余秋雨写的。
当年《文化苦旅》在台湾出版后,隐地先生的尔雅出版社把《信客》这篇文章编选”年度小说”,我反复读了之后感到非常好,应该选其中片段编入中学或高中语文课本,这是讲诚信的一篇很好范文。
世界提倡开放、包容、诚信。前几年朝韩关系紧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国都缺乏诚信,你频频军演,我反复试射导弹,你部署萨德,我就搞地下核试验,朝韩关系能破冰,只能等到诚信的春天。还有南海问题,靠国际仲裁解决不了,必须回到各方在互信的基础上协商谈判的轨道上来。
有时说外国人固执、教条、死板,制度怎么写的、程序怎么定的,就有板有眼地执行,这恰恰是诚信所在。体系认证有句话说得好,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这就是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就是讲诚信、写诚信、做诚信、立诚信。
③关于读书文化
中国人读书刻苦是出名的,中华文明对于“读书”的推崇,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绵延了千年。然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年均读书不足8本。
说:“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李克强说:“中国人阅读量不足某些国家的十分之一让我深思”。
据调查显示,世界人均读书量排名前5位的国家是:俄罗斯54本,以色列50本,德国47本,日本45本,奥地利43本。
很多人听说俄罗斯人嗜酒,却不知他们也嗜读,更难想象这个国家长期傲居“世界爱读国度”的榜首。俄罗斯以喜爱读书著称,1.4亿人藏书200亿册,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据说是世界上人均藏书量最多的国家,俄罗斯也获得了世界上“最爱阅读的国家”美誉。
高尔基曾讲过:“我扑在书本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
中国人的主食比他们丰富多了,但从古至今哪有哲人说过,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到馒头、米饭上,只有俄罗斯人吃得那么单调的食物竟然说出那么不单调而又耐人寻味的至理名言。可见,中国人读书还没有达到俄罗斯人那种如饥似渴的程度。
我分析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人与外国人读书的目的存在差异。
中国人读书和学习的概念有些混嚼,读书就是学习,将来金榜题名、升官发财,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现在,我们有时也把这两个概念弄混,小时候母亲教导我要好好读书,不读书就没有出息。所以只要读好书,吃的、房子、老婆、车子都有了,高中时我们班有个学生平时就爱读金庸、琼瑶的小说,被视为不务正业。
外国人对读书的理解可能没有那么宽泛,读书就是读书。读书的目的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提升境界,周总理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认为这应该成为所有中华儿女的最崇高的政治追求和精神境界,教育部应该把这句话作为教育理念,所有中华学子都应该树立这样的读书价值观。
人生如书,书如人生,这些年来,我总结出了一套“三步曲五不求”的读书方法,三步曲就是泛读、精读、研读,不管什么书一定要先读完一遍,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要再精读一遍,最后要带着问题去感悟、去思考、去研究。五不求即不求快、不求多、不求贪、不求全、不求粗,主要目的是提质增效、稳健读书。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是宋代汪洙《神童诗》里的前四句,尽管带有封建色彩,但也有一定道理。在上大学时我把这首诗写在了教课书的封皮上。后来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词和我的工作和学习息息有关,一个词是“文章”,一个词是“读书”。
本人从事秘书工作近20年,由于平时较忙,读书只能挤时间,总感觉矛盾,多年实践证明: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才能读书破万卷,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这四句诗作为收尾,就是与大家共勉。
【片尾语】 我们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民族脊梁,让我们携手并肩、率先垂范,多读书、读好书,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方面坚定走在前列,为中华之崛起,为实现中国梦,为我国早日跨入阅读大国、建成文化强国、打造书香中国而不懈奋斗!
首发原创,持续更新,欢迎关注@职场攻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