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辅佐帝王成功然后隐退的人(帝王有生杀予夺大权)
自夏朝开始,国家最高统治者,除少数傀儡外,大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是,有一件事,却让这些最有权势的帝王们至死都没有践行,成为他们的人生遗憾之一。究竟是什么事,让这些帝王不敢、不愿、不能践行?他们都是谁?
一、封禅泰山礼与帝王们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一项礼仪。行礼时,在泰山山顶上筑土为坛,用于祭天,酬谢上天护佑之功,谓之“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除地为坛,用于祭地,酬谢地载之功,谓之“禅”。古代帝王为何要行封禅礼?西汉后期人刘向《五经通义》解释原因说:“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今人模拟的封禅大典
这一礼仪起源甚早,《管子·封禅篇》记载,远古伏羲、神农、炎帝、黄帝等72位帝王都曾行封禅泰山礼。不过,人们认为,这极可能是后人的虚构。纵使如此,至迟自周代起,封禅泰山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帝王炫耀功德、酬谢神祇的“标配”。很多帝王都希冀有生之年能去泰山行封禅礼。
第一个想去封禅泰山的,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不过,管仲以珍物难寻、祥瑞不至等理由,谏阻齐桓公。后来,秦始皇、西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位皇帝成功“登顶”,封禅泰山。
光武帝刘秀
与上述六位“幸运儿”相比,春秋齐桓公、曹魏明帝、三国吴孙皓、西晋武帝、前秦苻坚、南朝宋文帝、孝武帝、梁武帝、北魏太武帝、孝文帝、北齐文宣帝、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等帝王,虽大多对封禅泰山心驰神往,却因种种缘由,至死未能践行。
上述帝王中,既不乏文韬武略的帝王如北魏太武帝、唐太宗等,也不乏平庸凡质的皇帝如魏明帝、晋武帝等,更不乏忌狠暴虐的人君如吴孙皓、隋炀帝等。他们位居九五之尊,对臣民而言,可谓生杀予夺、说一不二,行事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却缘何在封禅泰山事上缩手缩脚,望而却步,留下终生遗憾呢?
二、阻止上述帝王封禅泰山的缘由对有些帝王而言,他们自恃才略与权势,行事百无禁忌,我行我素。秦始皇欲封禅泰山,召齐鲁儒生七十余人,制定封禅礼仪。可是,儒生们七嘴八舌所奏的古代封禅礼仪(基本系杜撰),颇令始皇烦不可耐。于是,他就自顾自地用秦 “太祝之祀雍上帝”之礼封禅泰山。结果行至半山腰时,突降暴雨。幸亏一棵枝叶茂盛的松树为始皇及随从遮蔽风雨。为答谢其功,始皇下诏,封它“五大夫”爵位。儒生们听说始皇帝挨淋狼狈不堪后,纷纷嘲讽他不遵古礼,导致天神震怒降灾。
大秦赋 秦始皇
三国吴末帝孙皓更是梦想封禅泰山,既可彰显自己圣明,又可扭转孙吴衰势,然而泰山在曹魏境内,无法前往。孙皓竟想出一变通闹剧:命大臣“至阳羡县,封禅国山”。因此,历来儒者多不将其视为封禅。
毕竟,前述生前未曾封禅泰山的帝王们顾及自己的名声,还不敢或不愿像秦始皇、孙皓那样无法无天,肆意妄为。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很多帝王无法、不敢、不愿封禅泰山。概言之,这些原因有:
(一)国家未统一
国家未统一可以说是导致魏晋南北朝时期前述皇帝们无法封禅泰山的重要原因。
一则,国家分裂,对皇帝们来说,这是人生污点,是自己无德无能的体现,自然不宜禀报天地。因此,前秦苻坚统一黄河流域后,欲起兵伐晋,一统天下。朱彤上奏附和,并为苻坚描绘出一幅一统天下、封禅泰山的宏伟画面:“回驾岱宗,告成封禅,……终古一时,书契未有。”苻坚阅奏,兴奋不已,大呼“吾之志也”!苻坚罔顾王猛临终遗言,义无反顾地发动战争,却在淝水之战中一败涂地,前秦随即崩亡。封禅泰山,遂成黄粱。
二则,魏晋南北朝时,除西晋武帝灭吴后至“八王之乱”前,天下堪称一统外,其余时间,天下分崩离析,泰山若在敌国境内,自然无法前往封禅。吴孙皓以祭祀境内山脉为“封禅”,梁武帝欲“封会稽,禅国山”,都是因此所致。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大分裂
(二)自惭德薄
据礼书记载,封禅泰山,对帝王品德和能力皆有较高要求。因而,一些比较“自觉”的帝王往往以自己德、能未臻圣贤为由“谦辞”。曹魏明帝时,大臣蒋济赞扬明帝“参成天地之道,纲维人神之化”,奏请封禅泰山。
总算比较了解自己的魏明帝略带夸张地回答说:“闻蒋济斯言,使吾汗出流足。……吾何德之修?……吾不欺天也。”嘴上谦辞,可他内心应是无比向往。所以,他一面拒绝蒋济奏请,一面又命礼学名臣高堂隆起草封禅礼仪。倒霉的是,不久,高堂隆去世。封禅之事,随之束之高阁。南朝宋文帝、孝武帝、隋文帝皆曾以德行浅薄为由,婉拒群臣封禅奏请。
魏明帝
(三)心有暗鬼,不敢坦诚面对天地
如果说魏明帝以自己德能浅薄而婉拒封禅属“谦辞”,那么,有的皇帝拒绝封禅,可能真是心有暗鬼。晋武帝灭吴后,群臣屡屡鼓噪封禅,却屡遭晋武帝拒绝。尽管大臣们以“劳谦”“抑损”来解释晋武帝反常的决定,究其实,或许是晋武帝深鉴曹魏失国、司马氏篡位成功的经验教训(高平陵之变),及在篡位过程中诛除异己,卑鄙残辣的经历,这让他怎敢面对天地?
与晋武帝相似的是隋炀帝。他在父亲隋文帝在位时,极力奏请封禅泰山。他即帝位后穷奢极欲,“东西游幸,靡有定居”。在位14年,大规模巡幸达八次;居住京师长安的时间,不足一年。纵使如此,他也未曾有封禅之念。他不是不热衷于封禅泰山,而应该是不敢去。毕竟,杀兄弑父、穷奢极欲,即便暴虐无耻的隋炀帝,或许也无法坦坦荡荡地面对天地神祇。
隋唐演义 隋炀帝
(四)天灾人祸频至
齐桓公自恃功高,欲封禅泰山。管仲说远古帝王封禅时,需用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江淮三脊茅、东海比目鱼、西海比翼鸟,及凤皇、麒麟、嘉穀诸般祥瑞。如无上述物品和祥瑞,贸然封禅泰山,就是欺瞒天地,不仅无福,反招灾殃。面对这些闻所未闻的珍物祥瑞,齐桓公只好悻悻地打消了封禅的念头。
影视剧中的齐桓公
有些帝王在位时,虽文治武功、国泰民安、“祥瑞”频现,但不期而至的天灾(洪灾、旱灾等)、人祸(外敌入侵、权贵内乱)等不祥事,往往成为他们主动或被迫取消封禅的重要原因。唐太宗贞观六年欲封禅,被魏徵以大乱甫平,灾害频仍、贼党蛰伏伺机作乱为由谏阻;贞观十五年封禅因天象异常、太子李承乾谋逆、薛延陀侵伐而止;贞观二十一年封禅因洪灾爆发、财力枯竭、民变频频等事而止。热衷封禅的唐太宗终其一生,未能践行封禅,成为他人生一大憾事。
唐太宗
文史君说古代帝王位居九五之尊,位高权重,行事往往百无禁忌,我行我素。但封禅泰山礼,却让许多帝王们,无论是雄才大略还是平庸凡质,无论是圣贤明君还是暴虐无德,至死都不敢、不愿、不能践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古代神权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参考文献《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陈戍国:《中国礼制史》(魏晋南北朝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汤贵仁:《泰山封禅与祭祀》,齐鲁书社,2003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